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由同一走向分裂,在分裂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乃至冲突,一种是关于客观事实的真理性认识,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把握客观规律性为自豪;一种是关于人的需要的价值性认识,从感情、意志等非理性的视角审视万物、审视人,主张充分展现人的生命冲动,求得一种美、善的生活。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便是以割裂人类文化系统中的理性因素与价值因素之间  相似文献   

2.
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被认为对我们的实践理性或者理性能动性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乃至不相容的解释:休谟主义被认为不仅得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而且也对道德原则或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造成威胁,相比较而论,康德主义则被认为维护了实践理性的"自主"地位和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本文旨在表明,一旦我们澄清了休谟主义的两个构成要素——它对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说明以及它对工具合理性原则的基础地位的强调——的本质和地位,并给予康德伦理学以一种适度的"自然主义"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义地缓解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被认为存在的张力。本文也试图表明,放弃对实践理性的一种康德式的、基础主义的探讨,转而采纳一种以实践承诺为核心的语境主义探讨,或许是值得向往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消费的哲学考察,就是将消费的本质和功能等问题,放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研究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及其价值评价标准等问题,研究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的观念行为所具有的哲学和人学意义。这些问题构成了消费哲学考察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消费的哲学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根本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技术具身是人的技术性存在的最好表达,它规定了人本性。技术具身显现了技术对于人和自然的更广泛的本质依赖和超越;通过技术具身,人与世界统一于技术向世界显现;技术具身显现了它对伦理的要求,技术由此达到了一种澄明的境界。因此,技术具身成为了技术必须具有伦理维度的原因,从而为技术在生活世界的存在找到始源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正被两种理论———进化心理学和经济学模型所扭曲。进化论者用基因来解释人类的根本需求是什么,经济学家则用理性效用原则来说明人们如何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哲学家杜普雷(JohnDupre)认为从科学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性,不仅过于简单教条,而且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他主张从多元化视角来理解人的本性和各种行为,认为人是在非决定论的世界中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韦伯探测引力波实验前后引发了三场争论:第一场是科学界对韦伯实验的批评;第二场是建构论者柯林斯与实在论者富兰克林对韦伯的失败是取决于证据还是社会磋商的争论;由于二者的争论旗鼓相当引发了第三场关于针对同一事实是否可以有两种并行且相悖的认识论立场存在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认识的一元论者费尔德曼、另一方是多元论者罗森。三场争论实际上是事实的理性与社会性之争,对此朗基诺认为理性与社会性二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柯林斯与富兰克林的观点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传统休闲哲学是“劳动——休闲”的二分模式,即将劳动与休闲对立起来。马克思以劳动为理论视角,认为思想史上这种将劳动与休闲对立起来的观念不过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劳动的反映。马克思认为,在人的类本质层面上,劳动和休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两者相互内蕴,但只有在彻底消解了异化劳动、建立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劳动和休闲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其基本表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社会的普遍劳动形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人的现代化含义给予了哲学文化反思,围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现代人的正负影响进行了理性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人的现代化方案提出了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沿着恩格斯的经典文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开辟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轨道,沃洛希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和詹明信的《语言的牢笼》成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承前启后的宝贵思想财产。马克思强调的是语言的“实践性”;沃洛希诺夫突出的是语言的“对话性”;詹明信凸显的是语言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是在批判两种语言哲学流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两种语言哲学流派的对立提供了融合、对话的可能,为我们重新审视英美经验主义语言学和欧陆先验语言学传统提供了超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于光远的休闲哲学是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哲学,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理论与实践,对休闲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发,提出休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指向人的生活的幸福与愉悦,是人"成为人"的必经路径,表征着人的活动的价值指向和道德选择。于光远休闲哲学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价值性和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100-104
关于生物物种的本体论地位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物种是拥有本质的自然类,另一种替代观点认为物种是没有本质的个体。传统观点的困难是本质主义与进化论不相容,但这并不能成为物种个体论的理由。混杂实在论和自我平衡属性簇理论主张自然类的一种非本质主义解释,物种仍然可以看做典型的自然类,但是这种进路同样面临不少困难。本文试图提出生物物种的一种动力学系统理论进路,也即把物种视作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中的吸引子,进而将这种进路扩展为自然类的一种新本质主义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最近李伯聪教授出版了《工程哲学引论》一书,现仅就已读的部分谈几点随想与感受。 一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人的本质,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援引马克思的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当然是没有疑问的。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马克思还把人的本质与生产力联系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丹皮尔认为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理性研究,是心灵就世界所绘的图画,但图画只是图画,科学无法反映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因此,他反对用理性形而上学来统一科学认识的企图.他认为,科学图画的形成如同七巧板的拼凑,起初并无规则的七巧板,在认识发展的某一时刻则能拼凑成一幅合规则的图案,但是,由于认识是一无止境的过程,因此,认识的图画永无完全拼合之日.丹皮尔认为科学认识有它固有的局限,它不足以反映存在及其整体,因此还需哲学、宗教的补充,但他又反对把科学归并在它们之下,他坚持它们各自的用处,这就决定了丹皮尔对认识的统一性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地图之喻与科学之真--析约翰·齐曼的科学社会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约翰·齐曼的《真科学》为解读蓝本 ,通过对书中关于科学的比喻———“地图”这一关键概念的分析 ,梳理了齐曼所阐述的科学社会性的基本观点。在这本著作中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 ,它既非科学主义的完美神话 ,亦非建构主义的世俗行为。科学知识如同地图 ,虽然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不能等同于世界本身 ,但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交流 ,我们依然在认同并坚守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性规范———这就是真实的科学 ,即“真科学”。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中西认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理想的认识论”与“日常的认识论”这两个概念以表示中西认识论之间的区别。前者的主旨是表象的、绝对的、分析的、符合的;后者的主旨则是生活的、相对的、整体的、协同的。本文最后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两种认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互生和互动的方式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异化”与“理性”是当前解读技术的主要范畴。在这两个范畴上,确立起来的是技术理性批判的哲学图景。但是,技术与人的关联并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作为现象学概念“空间性”将成为审视技术的视角,根据这一观念技术的本质就显现出其特有的方面:技术呈现为此在的空间性,而技术进步则显示了人类此在空间性结构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物质精神二象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物质与精神是两种很不相同的存在,却统一于人之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人类的创造与矛盾均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8.
对杜威和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加以分析对比,考察他们在技术之本质问题,即技术的概念和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追问技术之本质的渊源、研究方法和技术探究的意义三个维度,分析导致两种技术观点之对峙的深层原因。最后从突破形而上和人道主义视角,归纳两种技术思想对当下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启发作用,为当代技术困境的解决提供的多元化出路。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06-112
科学的自然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含三层含义:(1)外在于人的自然,它是观察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前提;(2)作为"自然的历史"的自然,它决定了人类历史本质上是"自然的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3)"历史的自然",它表明了"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内在一致。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第一位的根基作用和意义。不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和基础地位,就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颠覆性误导。不能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从隐私论题出发,本文将精神事件定义为从内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把物理事件定义为从外在的观点所得到的知觉,并以此为起点发展出一个关于心灵的知觉二元论。本文还试图以此理论来说明心灵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心-物互动问题,试图恢复并证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曾经达到的某些观察和结论。知觉是心灵最本质的特征,本文在用知觉来定义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个关于知觉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