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塔中西部Z15 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一般>5 000 m)、地震资料品质差、小断层识
别困难且多产状较陡的难题,总结出易于操作的小断裂解释判别原则:即寒武系盐层顶面有断距、灰岩顶部有挠曲、地
震剖面上断层轨迹有串珠、碳酸盐岩内幕地震同相轴有相变。相对较准确地刻画了研究区4 期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分
布特征,其中第二期近东西向中晚加里东期逆冲推覆断裂和第三期近南北向的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扭张性走滑断裂
是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奥陶系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并通过多口井的钻探证实,断裂及其控制的裂缝发
育带是高产稳产井的分布区域,其富含油气主要得益于:优质的储层发育;断裂期次早于油气成藏且封盖条件好,油气
保存完整;良里塔格组水体能量弱。围绕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的钻探为断裂控储控藏研究和寻找
新的油气富集区域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按照PVT 和流体组分可以划分
为油藏、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3 种类型,三者在空间上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西部平台区大量单井及其生产
状况的解剖,结合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深入探讨了本区流体分布和性质特征、断裂和储层差异,揭示了造成油气分布
差异性的主控因素。认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良三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层位和储层规模,储层在横
向上的强非均质性是油气平面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储层改造明显,直接决定了不同区
域的古油藏在晚喜马拉雅期遭受的气侵强度,是目前本区油气藏相态多样性和性质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哈拉阿拉特山石炭系裂缝发育特征及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紧邻玛湖生烃凹陷,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区
域。针对该区石炭系油气藏主要赋存于火山岩构造裂缝中且富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开展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控
制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利用钻井岩芯、成像测井、岩石力学实验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石炭
系火山岩构造裂缝的产状、密度、发育次序、主控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主要为高角
度裂缝,裂缝发育的优势倾向为北西-南东向,影响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为岩石力学性质及所处的构造位置。同时,
由于高角度缝充填程度低、形成时间晚、发育程度高,且与油气主要的运移成藏期匹配较好,因而成为研究区石炭系油
气主要勘探目标。该研究结果对于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期次油气成藏与油气藏成因类型--以吐哈盆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遭受强烈构造变形的叠合盆地中油气成藏规律及其油气藏成因类型。方法 基于油气藏形成包括成熟烃源岩、油气运聚、通道和储层空间等因素,从油气成藏历史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油气形成的动力作用过程。结果 根据油气藏保存期间被改造或破坏的强烈程度,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质油气藏可以演变成为4种基本的工业油气藏,即原生型、残余型、次生型和复合型工业油气藏。结论 对于构造变动强烈、烃源岩层位多、热演化历程复杂的叠合盆地.其油气藏类型复杂.油气勘探的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泉四段-嫩一段可划分为6 个三级层序、18 个体系域。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
类型和油气输导与运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指出油气主要来自于中央凹陷区烃源岩,并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
点;储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砂体为主,厚度大、物性好,属于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型储层;广泛发育的SQn1
泥岩是西斜坡的区域盖层;圈闭以构造圈闭、复合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西斜坡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油气运移
转折带,油气在转折带以西以侧向运移为主,而在转折带以东以阶梯式运移为主。依据西斜坡地质条件差异与油气成
藏特点,划分出3 个有利区带,并总结了各自的成藏模式,分别为以“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阶梯式成藏”模式为主
的SQy 三角洲前缘带与SQqn3 坡折带,及以“远源供烃、砂体侧向输导、有效圈闭成藏”模式为主的SQy 盆缘超覆带。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系统地总结并提出塔里木盆地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1)塔里木盆地为一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3)塔里木盆地主要有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4)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深埋优质储层及5套良好储盖组合;(5)塔里木盆地油气水性质复杂、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6)塔里木盆地富油又富气,天然气藏以凝析气藏为主;(7)塔里木盆地既有陆相油气,又有海相油气,已发现的石油以海相成因为主,天然气以陆相成因为主;(8)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以中小型为主,具有埋深大、丰度低、产能高的特点;(9)塔里木盆地具有多个成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及油气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10)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聚集受多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使得确定各套含油层系原油的来源和油气成藏模式存在一定困难。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对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主要的烃源层。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储层中原油来源分为两类:第Ⅰ类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第Ⅱ类主要来源于侏罗系暗色泥岩,可能混有少量来自二叠系的烃源油。二叠系储层中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本身烃源岩;石炭系储层中原油也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利用临清坳陷东部4口井35块石炭-二叠系储层样品对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排烃史模拟技术对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油气充注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以发弱黄色、弱蓝白色-白色荧光及不发荧光的气相包裹体为主,少见弱蓝绿色和弱蓝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样品中检测到大量裂缝和孔隙沥青及沥青包裹体,早期油藏遭受破坏,以天然气成藏为主;石炭-二叠系至少存在5幕与油气成藏相关的流体活动;第一成藏期距今171~148.5 Ma,主要为油充注,第二到第四成藏期以天然气成藏为主,成藏期分别为距今141.9~95.7 Ma、51.0~33.1 Ma和19.7~2.5Ma,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的第三、四期,处于烃源岩大规模生烃期。  相似文献   

9.
流体包裹体精细分析在塔中志留系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均一温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TSF)、色谱-质谱(GC-MS)等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塔中志留系油气藏的复杂油气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志留系储层中发育3期不同类型的烃类包裹体;确定塔中志留系油气藏的3期成藏过程,即在泥盆纪沉积末期中下寒武统来源的原油第I期成藏,泥盆纪末构造抬升剥蚀遭受破坏形成残余沥青;二叠纪沉积末期中上奥陶统来源的原油第Ⅱ期成藏;喜山期中下寒武统来源的深部调整油气第Ⅲ期成藏;现今油气主要为第Ⅱ期和第Ⅲ期成藏的油气混合。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亚诺斯盆地的勘探潜力,需对盆地进行成藏组合分析。首先对盆地进行地质评价,然后进行成藏组合
评价,最后对每个二级成藏组合的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进行研究,指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亚诺斯盆地成藏条件
优越,根据储层含油气情况,将盆地划分为证实的中部、潜在的上部和下部共3 套一级成藏组合。根据盆地的构造、生
储盖与油气富集特征等6 项原则,进一步将中部成藏组合划分为上白垩统、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4 套二级成藏组
合。研究认为,盆地所有成藏组合内待发现可采资源量为3.06×108 t 油当量,以上白垩统成藏组合的资源规模最大。
对于盆地下步勘探,应以上白垩统和始新统成藏组合为主,内斜坡带和前渊带为主要目标区带。首次应用的成藏组合
分析步骤和划分原则等研究方法对其他盆地的成藏组合研究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南段前陆冲断带内的古油气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龙门山南段地表沥青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比不同层位中流体充注特征,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史,证实了龙门山南段冲断带内曾经存在过古油(气)藏,重塑了古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过程。研究表明,沥青主要分布于观雾山组和灯影组次生溶孔、溶洞和裂缝中;以灯影组中沥青最为发育,侧向延伸稳定,垂向充填较厚,说明研究区曾存在过古油(气)藏。晚三叠世以前,来源于松潘-甘孜海盆的油藏流体,由西向东运移充注于现今前陆冲断带内的震旦系灯影组、泥盆系和二叠系储集空间中形成古油藏;晚三叠世盆山转换时期,古油藏随着前陆盆地的快速沉降而被深埋,油裂解成气而形成古气藏;随着冲断带向前陆盆地扩展,赋存于前陆盆地内的古气藏被破坏。  相似文献   

12.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及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坝长兴组海相气田为中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沉积特征对其储层
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但前期主要以沉积的宏观控制作用及静态研究为主,针对沉积对储层控制作用有待深
入研究的客观实际,开展了沉积相划分、展布、迁移、模式及演化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对元坝长兴组沉积特征采用地
质、测井、地震联合研究,发现元坝长兴组主要发育6 类沉积相、11 种沉积亚相及10 种沉积微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
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分别控制了生物礁和浅滩两套主要储层的生长发育,两套储层分别分布于III 级层序高位体系
域礁、滩相带中,同时储层具有早滩晚礁、前礁后滩及向北东向迁移的发育特征,而在其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的控制
下,长兴组储层生长发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3 种生物礁储层和两类浅滩储层,总体上,生物礁储层较浅滩储层更优
质,礁带区相对于浅滩区油气更易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川东北地区西北部多口井须家河组三段钙屑砂岩测试段获工业气流,表明了研究区储层的含气性及局
部具备油气富集高产的地质条件。通过储层岩性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电性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要
储层岩性类型为钙屑砂岩,常伴有微裂缝;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和裂缝;储层表现
为低孔、低渗特征;储层电阻率高,主要原因是碳酸盐岩含量高;储层测井响应为“三低、一高、一降低”,即伽马低值、
声波低值,中子低值,电阻率高值,在高阻的背景下深浅电阻率有所降低。研究区优质钙屑砂岩储层受储集层发育的
有利沉积微相、溶蚀作用、构造裂缝以及一定的储层厚度等综合因素控制。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储层最有
利的沉积相带;在成岩过程发生的溶蚀作用和多期次的断裂影响下形成的构造裂缝都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一
定厚度的储层改善了裂缝的连通系统。  相似文献   

14.
Lunnan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come animportant onshore oil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Formationof the oil and gas pools in the low uplift of Lunnan has ex-perienced a comparatively complex process of dynamics.Based o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of source rocks,the formation period of cap rocks and traps, the analysis oforganic inclusion and the analysis of bitumen in the reservoir,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ow uplift area ofLunnan has experienced three pool formation periods: thePermian period, the Cretaceous-Early Tertiary period andthe Late Tertiary-Quaternary period and two oil and gasreservoir adjustment periods: the Late Permian period andthe Late Tertiary-Quaternary period. The comprehensive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large-scale Ordovician buried hill,formed in Early Hercynian, became the reservoir during thePermian period, because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oil was discharged laterally into the reservoir along the topof the Ordovician weathering crust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servoir experienced a complicated process—reconstruc-tion in the end of Permian, adjustment in Cretaceous-EarlyTertiary and re-discharging process in Late Tertiary-Qua-ternary, leading to the early original heavy oil reservoir ofmarine facies and the late original light oil reservoir and gaspool. Carboniferous, Triassic and Jurass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result from upward adjustment and re-distribution ofOrdovician oil and gas reservoirs. Of those results, the for-mation of Triassic-Jurassic oil and gas pools came under theinfluence of the northward-tilting structure. The oil and gassourcing from the differ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ter-vals vertically migrated into the base unconformity of Trias-sic system. Then the oil and gas migrated laterally fromnorth to south and accumulated into the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5.
川东北飞仙关组气藏为高含硫、过成熟常压(低压)的超干气藏,其地层在地质历史上经过了深埋藏和高温作用,具备了原油裂解的条件,包裹体资料证明原始气藏含有大量的高烃组分和液态沥青,且不含H2S,确认气藏为原油裂解产物。气藏储层发育在膏盐岩中,原油裂解气与其中的硫酸盐矿物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消耗了大量的高烃气体,并产生大量H2S和CO2,所以现今气藏表现为高含硫和过成熟特征。硫酸盐岩热化学反应(TSR)生成的H2S和CO2大量溶解在水中,形成大量的酸,其产生的溶蚀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储集空间,造成了现在气藏压力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查干凹陷是中生代的沉积凹陷,巴音戈壁组二段是主力生烃层段,扇三角洲环凹分布,但扇三角洲沉积粒度
粗、相变快、物性差,储层有效性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针对有效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分布,开展了沉积相、成岩作
用、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扇三角洲不同相带储集物性差别较大,平原相砂砾岩杂基含量高、分选差,储层致
密;外前缘相岩石粒度偏细,水动力弱,泥质含量高,储层物性较差;扇三角洲内前缘分流河道微相岩石多为细砾岩、
粗砂岩,分选较好,泥质含量较低,成岩早期的钙质胶结作用对压实起到抑制作用,为后期溶蚀作用创造了条件,碱性
沉积环境及其储层的成岩演化史有利于形成溶蚀孔隙。油气成藏具有扇三角洲前缘储-平原封堵-源内近距离运
移-构造背景控藏的特点。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优选乌力吉构造带重点解剖,在扇三角洲前缘钻探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8.
川西新场气田须二气藏为典型的低渗致密碎屑岩气藏,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气水分布十分复
杂,束缚水含量较高,气层、气水同层电阻率界限模糊不清,测井解释往往造成很大误判。针对这一难点,应用基于粒子群
算法(PSO)的核主成分分析与支持向量机(KPCA–SVM)模型进行气水层识别。模型先通过核主成分分析(KPCA)进行
非线性属性变量提取,再将提取的属性变量作为支持向量机(SVM)的输入变量,在识别过程中利用粒子群算法(PSO)寻
优,最终实现气水层识别。将模型应用于新场气田须二气藏气水层识别,识别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油气藏地球化学方法,对吉拉克三叠系凝析气藏的成藏进行了研究。天然气组成和凝析油轻烃研究表明吉拉克三叠系凝析气藏的天然气和凝析油都为腐泥型来源,凝析气藏为气侵形成的凝析气藏;储层沥青研究表明烃源岩不仅仅只有中上奥陶系烃源岩,还有寒武系烃源岩。结合工区构造发展史等基础资料,认为吉拉克三叠系油气藏经历了三期油气聚集和一次破坏,凝析气藏最终由于喜山期地层反转,天然气发生再分配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