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纳米压痕法测量电沉积镍镀层的残余应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ano IndenterⅡ纳米显微力学探针加载得到电沉积镍镀层的载荷-位移曲线,并对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普通镀镍带中镀层存在残余拉应力,T处理使得镀层的残余拉应力减小,T处理镀镍带轧制后镀层拉应力变为压应力,再结晶处理也使得镀层的拉应力变为压应力,轧制后的再结晶镀镍带残余压应力变大.  相似文献   

2.
用三种化学镀镍工艺在低碳钢上制取含磷分别为1-4%,5-8%,9-12%的镍-磷合金镀层,用该镀层在化学介质亚硫酰氯,磷酸,磷酰氯,三氯化苯,苯甲酰氯和氢氧化钠中模拟工业条件试验,结果发现用化学镀镍为防护层的试片大多数能有效地阻止在上述化学介质中的腐蚀。  相似文献   

3.
<正> 镍铁合金电镀工艺是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防护装饰性电镀新工艺。由于镀层中以10~30%的铁代替了价格昂贵的镍,使电镀成本降低,且合金镀层的某些性能优于纯镍镀层,又因为光亮镀镍液很容易转化为镍铁合金镀液,所以近年来发展很快。国内已有很多报导。但目前在镀液配方、工艺条件及镀层性能等方面尚有不少缺点,特别是镀层的防腐蚀性能,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在实验室作了一些研究,得到了下述新工艺。本工艺得到的单层镍铁合金镀层,再镀铬后,经中性盐雾试验测试72小时,仍可达到九级标准,镀层的防腐蚀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硫酸盐体系中得到工艺稳定、光亮、硬度高的纳米晶镍镀层,进行了4因素(电流密度、喷速、脉冲频率和占空比)3水平正交试验.优选出制备微观结构镀层的最佳的工艺条件是:喷速1000 L/h,电流密度20.4 A/dm2,占空比40%,脉冲频率1000 Hz;制备硬度镀层的最佳的工艺条件是:电流密度15.3 A/dm2,占空比40%,喷速1400 L/h,脉冲频率1000 Hz.分析了各因素对镀层晶粒尺寸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镀层质量影响较大,而选择合适的喷速使镀层具有优异的硬度和比较小的晶粒尺寸.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铜箔的抗氧化性能,本文采用铬锌镍三元体系对铜箔进行电镀,研究主盐比例、电流密度对镀层的影响,确定主盐质量比为1∶4∶3,电流密度为30A/m2时,镀层外观良好,170℃放置1h不变色。  相似文献   

6.
通过扫描电镜、电化学分析和腐蚀失重等方法研究了镀液中添加RE对双脉冲电沉积法获得Ni-Co合金镀层的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中添加适量的RE,可使镀层组织细小且表面平整致密,耐蚀性提高,当镀液中含RE量为0.25g/L时,镀层耐蚀性最好,并对RE提高镀层耐蚀性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镁合金的化学和电化学特性,建立了适用于镁合金表面的电位梯度镀层防腐模型.该模型以浸锌层打底,通过冲击镀黄铜提高电位,借助锌镍合金镀层的高耐蚀性和锌镀层的阳极特性为镁合金提供腐蚀防护,能将腐蚀控制在锌镍合金镀层的界面上.通过理论分析、应用研究和盐雾腐蚀试验,表明该模型对制备镁合金表面腐蚀防护膜层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4种镍基合金不锈钢试样(ICr18Ni9Ti、316L、0Cr18Ni12Ti和00Cr17Ni14M0)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390~620℃、24~32 MPa)处理含硫废水时的腐蚀试验.经过30天的试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试样腐蚀的形貌.结果表明:4种合金在含硫水溶液中,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均存在腐蚀现象.实验对腐蚀速率进行了测试,其中1Cr18Ni9Ti腐蚀速率较大,316L存在点蚀现象,0Cr18Ni12Ti存在晶间腐蚀现象,而00Cr17Ni14Mo镍基合金不锈钢腐蚀速率为0.25 mm·a-1,可以制造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器.此外,分析了各种材质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9.
<正> 一、前言: 众所周知,铜/镍/铬防护装饰性电镀一直是电镀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工艺。随着轻工产品的飞速发展,电镀生产的耗镍量也越来越大。广大电镀工作者在代镍、节镍等新工艺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光亮镍铁合金电镀新工艺在美国问世。由于该工艺提供的镀层在光亮度、整  相似文献   

10.
用纳米压痕法测量电沉积镍镀层的应力-应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镍镀层,用CSEM纳米硬度计测得镀层的载荷-深度曲线,并计算出了镀层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经过真空退火的样品,其杨氏模量与屈服强度减小,而经过激光热冲击的样品,其杨氏模量与屈服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首次合成了化合物2-羟基-1-萘甲醛缩对甲氧基苯甲酰腙.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UV-ⅥS光谱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该化合物固体粉末和在乙醇溶剂中的荧光光谱,探讨了溶液浓度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固体粉末和乙醇溶液都有很强的荧光,当溶液的浓度在3.49×10-6-3.49×10-4mol·L-1范围内,荧光强度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浓度大于6.98×10-4mo·L-1时,荧光强度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以1-甲氧基-2-丙醇为原料,采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合成了甲氧基丙酮,纯度≥98%,收率为65.9%,与其它合成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及收率较高的优点,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对苯醌、二乙胺、二氧化硫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反应转化率达到 48 5 % ,制得 1 ,4—二羟基— 2—苯磺酸二乙胺盐 ,产品结构经1HNMR和IR分析证明与预期结构相符 .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 D 型组氨酸先与三苯甲基氯反应得到 D-His(Trt)-OH,进一步在碱性条件下与叔丁氧碳酸酐反应,得到 N-叔丁氧羰基-N~(im)-三苯甲基-D-型组氨酸,结构经 MS,~1H-NMR,~(13)C-NMR,UV,IR 确证.  相似文献   

15.
以2-羟基-3-氰甲基-5-甲基苯乙酮为原料,通过缩合、I2/DMSO/H2SO4关环氧化及酸性条件下水解合成目标产物4-溴-6-甲基-8-黄酮醋酸、3,4-亚甲二氧基-6-甲基-8-黄酮醋酸及4’-溴-6-甲基-8-氰甲基黄酮,3,4-亚甲二氧基-6-甲基-8-氰甲基黄酮,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好等优点。药理实验表明,上述合成所得到的黄酮醋酸及衍生物均具有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硫原子上的烷基化反应,合成出五个2,3-双芳基亚氨基-1,4-二硫杂环己烷类化合物,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IR)1、H核磁共振谱分析(1H NMR)、质谱分析(MS)初步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以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结构进一步确证.主要研究了这五个化合物的的1H NMR,通过分析和讨论,对1H NMR谱进行了归属,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结构的1H NMR谱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三相三电平VIENNA整流器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新颖的三相三电平VIENNA整流器的基本原理,在MATLAB语言和Pspice仿真环境下建立了仿真模型,对三电平VIENNA整流器进行了系统仿真.  相似文献   

18.
以 2-氨基-5-甲基-1, 3, 4-噻二唑, 3-N,N-二甲基氨基苯酚,四水合乙酸镍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未见文献报导的 2-[2-(5-甲基-1, 3, 4-噻二唑)偶氮] -5-二甲基氨基苯酚及其镍螯合物。并采用元素分析、质谱、核磁、ICP发射光谱及红外光谱等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它们的电子吸收光谱性质和热学性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酰腙浓度、体系pH值及金属离子Zn和Cd对标题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影响,着重考察了金属离子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体系中加入金属离子后,荧光强度和荧光峰位都发生变化,Zn(Ⅱ)和Cd(Ⅱ)对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影响规律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随金属离子浓度增大而增强,之后随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以2,3-二甲基-5,6-二氰基吡嗪为原料,在AIBN的引发下,用NBS进行自由基溴化反应,合成了标题产物,其结构经熔点,MS,1HNMR,UV等予以确证,从而为该物质的合成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