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现代交通技术的帮助,人们越来越有希望到一些极端环境中去旅游,比如很多人就希望到冰冷的南极去看看那里的企鹅、海豹和大冰原。近年来,冰车、冰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睹南极美景。  相似文献   

2.
正古老的冰川、呆萌的企鹅、慵懒的海豹……遥远的南极尽情展现着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成为许多游客青睐的旅行目的地。2018—2019年南极旅游季期间,中国赴南极旅游规模突破一万人次,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客源国。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数据,预计在2022—2023年,中国将成为南极游的最大客源国。与热气腾腾的生命对话寒冷使南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从浮游生物到磷虾、企鹅、海豹、各种海鸟,再到鲸类,"万类霜天竞自由"。南极最先给人冲击的,恰恰是冰天雪地里"热气腾腾"的生命,那是南极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正150年前,有地质学家提出,南极冰川就坐落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多岛群岛的山峰上。但没有人想到冰下会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没有人想到冰下还会有生命存在。南极探险者的心理考验南极探险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有机会去南极考察,那一定既浪漫又刺激,但很少有人想到过,在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南极探险人员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有多严峻。心理学家每年都要走访南极的一些考察站,对工作在冰天雪地极地环境中的研究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4.
现在想邀游太空的人越来越多,据美国一家国际旅游公司调查显示,有60%的美国人想到太空去生活,70%的日本人想到太空去旅游,43%的德国人想到太空去体验一番另一个星球的滋味,大多数科学家断言,在宇宙中的某个星球上存在外星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好奇心总是无穷的。我们除了想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外,还希望了解浩淼无际的太空。在太空旅游尚需时日之际,西班牙一家公司希望在两年内让人们进行高空游。他们已经制造出一种可以上升到约30km高空的热氦气球,希望让人们在那里观赏地球和太空。到平流层中去飞行站的更高,就能看得更远。这个经验适用于登山,也适用于高空旅游。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乘坐热气球升空,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有机会去南极探险的人寥寥无几,能身着潜水服在南极大陆周围冰冷的海水中调查生命的人更是曲指可数。在南极用轻潜呼吸器潜水,在地球上乃是与太空行走最为接近的举动。当水温跌到。.4OC,一位未加防护的潜水者将很快失去知觉,入水仅几分钟就会死亡.我为了在南极半岛外1的公里的乔治国王岛海军湾潜水,穿了几层毛衣和毛袜、连身的氯丁橡胶  相似文献   

7.
“你们为什么要去南极呢?”好些年来,每逢和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谈起南极的话题,常常有人如此这般盘问。 其实,这个问题就如同问美国人:“你们为什么要登月呢?” 南极与中国相距万里之遥,远隔重洋,那里又是一片冰天雪地,寸  相似文献   

8.
主流考古学界认为,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使用马作为交通工具.但是人为什么突然学会了使用这种交通工具?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骑手?是怎样的冲动使人们想要去驯服比他们重三四倍的庞然大物? 英国埃尔塞特大学考古学系的教授兼考古学家钱得拉·吉尔辛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把它列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希望在昔日的西伯利亚大草原找到谜底. 吉尔辛认为,人类历史上的这一转变发生在欧亚大陆的中心——西伯利亚大平原.每年夏天,吉尔辛都会带领考古队到西伯利亚考察,多年来,她一直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证明自己理论的事实.目睹山坡上彪悍的哈萨克牧人驰骋放牧的情景,总会让她有眼前一亮的兴奋.  相似文献   

9.
一项前所未有的控制制造显微小球的新技术产生了。科学家希望能将小球应用到从人造血到激光引爆靶子等各项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正行程数万千米,带着1.5吨器械,到达南极洲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昆仑站,90后小伙潘曜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做了最基础的科研工作。与许多在校学生不同,他把自己的研究扎到坚实的大地上,甚至扎到冰盖200米以下,他在给南极"做CT"。为去南极"自讨苦吃"2016年7月18日,潘曜从南极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成果"中山站至昆仑站南极冰盖下200米内部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10,(7):F0004-F0004
自人类发现了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后一块大陆——南极洲——之后约半个世纪。就有不少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去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开展一些初期的科学考察活动。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在东南极大陆沿海建立常年南极科考站——莫森站——后,许多国家相继来到南极展开实地考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考察站。如今,这块冰雪世界上共有53个科考站。以下是给人印象深刻的6个南极科考站。  相似文献   

12.
正众所周知,南极是天然的科学研究宝库。与此同时,南极的极端条件给使用独一无二的精密仪器的研究人员带来了特殊挑战。200年南极探险的"魔咒"2020年1月初,正值人类纪念发现南极大陆200周年之际,开着雪地摩托的科学家在钻石般坚硬的南极冰面上滑行,车尾拖着一连串金属探测器。研究人员希望在这片冰冻的荒芜之地下,找到假想中蕴藏的富铁陨石——古代小行星和可能存在的行星残留物。但是,南极冰面的坚硬程度令人意外,导致这一连串设备自行破成碎片。零件被切断,电路很快变得不稳定,出  相似文献   

13.
谢懿 《世界科学》2010,(5):16-17
捕猎难以捉摸的中微子通常要跋涉到南极、地中海或是贝加尔湖,但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意图通过把射电望远镜对准月球来寻找最高能的中微子。如果这一尝试成功,就有可能揭示出宇宙中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甚至是新物理学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正野生动物摄影师顾莹,身材娇小,身高一米五三,为了拍摄,她在生命禁区蛰伏3年,冒死拍下绝密画面。她去到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寻找那里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动物——帝企鹅、北极熊、藏羚羊,重点拍下了它们的繁衍生息,成为完成这个题材的世界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人。2016年她成为"中华文化人物",2017年获NBP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奖,作品被美国华盛顿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别  相似文献   

15.
大气研究者们希望将他们的实验仪器准确无误地放入南极臭氧洞的中心并在那里保留一段时间.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而又不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发射和去解决一些由于汽球的有限放射距离或载人飞机的续航时间所带来的问题呢?目前科学家们认为应该借助于  相似文献   

16.
南极洲,这个寒冷荒凉的冰雪大陆,自古至今没有土著居民,当然也不可能像其他文明大陆留下大量古代文明的遗址。不过,去过南极的人都知道,麦克默多海峡埃文斯角上却有一栋小木屋,大部分掩埋在积雪中。它是南极为数不多的历史纪念物,每个初来乍到的科学家们都会怀着激动的心情,专程前往这里瞻仰一番。走进简陋的木板屋,桌椅俱存,放在桌上的老式油灯、咖啡壶、空酒瓶和茶杯蒙上岁月的灰尘。墙壁上还挂着许多褪色的老照片。靠墙的木架上,一格格堆放着许多食品罐头,地板上也有许多敞开的木箱,里面是装肉饼的罐头,还有衣服、炊具和机械。乍一看去,…  相似文献   

17.
企鹅之名的由来 一般人通常都把企鹅作为南极的象征.据估计南极企鹅约有几十亿只,是南极洲鸟类中最大的宗族.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休假期间喜欢选择外出旅游,因此旅游热不断涌现。现如今,"互联网+旅游"正在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新的时代也正在被开启。旅游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也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由互联网开启的"智慧"时代。智慧旅游,短时间内快速占领了很多行业和细分市场,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可以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的千年冰封下,可能隐藏着很多令人惊奇的事件,等待人类去发现,想探险吗?那就跟着俄罗斯《真理报》走近神秘的南极吧!  相似文献   

20.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