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也是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依据。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即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自然选择是通过积累微小的有利变异而促进生物进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现代达尔文主义,将群体遗传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进化理论,重申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生物进化中的主导地位,并用选择的新概念解释了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许多难点。他们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突变,自然选择淘汰对生存有害突变,而一些对生存有利的突变则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得到扩散,增加了基因频率,促进了物种分化…  相似文献   

2.
试评“非达尔文主义进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于1968年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它的中心思想是:“从分子水平上讲,绝大多数的演变和种内变异,都不是由选择引起的,而是由选择上等价的突变基因的随机漂移引起的”,由于木村否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分子进化的作用,所以,人们通常把他的“中性理论”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性理论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有明显的差别。中性论认为在分子水平上覆盖着多数的进化改变,是在连续产生突变时,由于选择中性(即选择相等),使突变得到随机的固定(即小群体内,样本的随机漂变)。还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的种内变异(如蛋白质和DNA多态)是选择中性或近于中性,它们能够保持在种内是由于突变的产生和随机消失之间的平衡引起的。近年来,DNA顺序的研究资料,都有力地支持中性论,如鼠的拟球蛋白基因、鼹鼠的αA-晶状体蛋白、流行性感冒A病毒基因,果蝇的核和线粒体基因等。所以,从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来看,中性进化的改变至少在数量上已超过达尔文自然选择进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当代对达尔文进化 论的争论几乎是全方位的,尽管当今达尔文主义者的立场和论调与原先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已有很大出入,比如: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的突出强调、间断平衡论对达尔文随机渐变理论的重新解释,等等,但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对作为达尔文进化论核心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般都是坚持的。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对这一理论做出再反思。一、人工类比之误与“创造性”虚设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步是随机的遗传变异。即进化根源于个体中随机的遗传性变异(突变)的积累。这些随机突变被看作是左右生物存在的生命的物理决定因素,也被看作是所有进化新特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当代对达尔文进化 论的争论几乎是全方位的,尽管当今达尔文主义者的立场和论调与原先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已有很大出入,比如:现代综合进化论对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的突出强调、间断平衡论对达尔文随机渐变理论的重新解释,等等,但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对作为达尔文进化论核心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般都是坚持的。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对这一理论做出再反思。一、人工类比之误与“创造性”虚设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过程,第一步是随机的遗传变异。即进化根源于个体中随机的遗传性变异(突变)的积累。这些随机突…  相似文献   

6.
进化综合学说曾君临天下在本世纪ZO年代以后,在现代遗传学理论基础上,群体遗传学家、实验进化遗传学家、古生物学家、系统分类学家、生态遗传学家相继携同努力,论证了突变、杂交、隔离,尤其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进化的综合学说。由于这个学说格外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故一些学者又称它为新达尔文主义。以果蝇为主要研究材料的实验进化遗传学的代表学者丁.杜布赞斯基于1937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著作《遗传学与物种起源》,标志着综合学说的成熟(综合学说这个名称是英国进化论大家上赫青黎于1942年提倡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出并论证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方法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吸收非达尔文主义及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生命进化的优化选择机制。结果生物系统的混沌性为优化选择创造了条件,适应性为优化选择确定了方向。在适应环境中,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不满足阈值共振的基因组中的基因处于“沉默”状态,闽值共振可使活动基因和“沉默”基因相互转化。适应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和谐机制。优化选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生命进化的机制是优化选择。在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模式不同;生命的进化,是不同尺度上优化选择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9.
对国际行为生态学界最流行的三个学派:个体选择论,群体选择论及亲系选择论进行了介绍,并在较深的理论层次上作了评述.作者认为,生物种不同,时期不同,自然选择所作用的水平可以不同.但基因作为遗传的最小单位,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和“长寿”潜力,最可能成为自然选择的最终实体,因为进化是一个跨越地质年代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10.
反思达尔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irns提出,Luria和Dellbruck的波动试验只是产了随机突变--选择留存机制,并不能否定有定向突变存在,天然遗传工程的存在则表明,生物在进化 过程中并不总是被动地承受选择,有时也会主动地改变自己的遗传结构以适应环境,这些新成果表明,自然选择不是驱动生物进化的唯一动力,再者,无论是定向突变还是自然选择,它们解释的都是适应性进化,而适应性进化则只是生物进化中的一种非本质形式,事实上,解释  相似文献   

11.
“涕”、“泪”二字,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上古没有‘泪’字,凡‘泪’的意义都说成‘涕’。”汉代产生了“泪”字,但“涕”字仍表示“眼泪”的意思。王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就持这种观点①。后来,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一直沿袭此种说法②。只有任学良先生提出异议,说上古已有“泪”字,而且‘泪”指“眼泪”,“涕”指“鼻涕”扮得十分清楚③。笔者认为,对“涕”和“泪”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古籍今译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正干方家。在此问题上,笔者基本赞成任先生的观…  相似文献   

12.
认为木村资生等人用分子进化的中性说向综合达尔文进化说提出了挑战,但在许多方面他们又未能摆脱综合进化说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范式。进而从对分子进化有更深层意义的复制群体中的基因点突变特征入手,初步提出了一个分子进化的点突变积累模型,并以此解释了分子进化钟的成因,指出了现存物种高低分布与物种历史进化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鉴于学人或有把翁方纲诗学主张“肌理说”与他的创作实践“以学为诗”混为一谈的倾向,文章对翁方纲“肌理说”的本来面目作了探讨。认为翁方纲“肌理说”是一种在修正补充“神韵说”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神韵”艺术境界,探讨义理、文理之“理”的诗法理论,而其诗学指向则在实境宋诗甚至是学问诗。  相似文献   

14.
把热力学定律用于解决化工生产及其有关问题,产生了化学热力学。热力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某些结果,对化工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学者片面地认识自然现象,把“自然变化总是单向地趋向静止”的表面现象绝对化,否定客观过程中存在着互相对立的矛盾方面,使化学热力学成了他们宣扬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场所。1875年,吉布斯(1839——1903)引进“化学势”的函数,把它“当作化学反应的推动力”,认为化学反应只能从化学势高的一方向低的一方进行,一旦化学势相等,“推动力”就消耗殆尽,反应达到平衡,进入一种所谓“最后的静止状态”。概言之,一切化学反应总是单向地趋向平衡状态——最后的静止状态,这就是贯穿在整部化学热力学中的基本观点。显然,其中包含着“热寂说”的流毒,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平衡论”,必须给予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提出的一个富有战斗精神的文艺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著书泄愤”、“著书言道”.在情感论上,“著书泄愤”突破了孔子以来“诗可以怨”的理论;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司马迁通过著书的实践,扩大和丰富了荀子文以言道说的内容.这两方面内容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泄愤”是著书的动力,“言道”是著书的目的.“发愤皆书说”观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成了指导历代进步文人以文艺创作进行政治斗争、民族斗争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的“国学”研究中,关于孔子儒学“超阶级”的观点甚为流行。但这在理论上、事实上和逻辑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其一,“超阶级”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原理;其二,“超阶级”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阶级性的基本观点;其三,“超阶级”说不符合孔子儒家学说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基于DNA中性分子标记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却多获得非随机的空间遗传格局,与气候、环境因子或者表型性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种非随机格局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本文以东亚植物物种为例,分析了其空间遗传格局的非随机性及其一般特点,讨论了其可能的成因.冰期避难所隔离、物种分布区变化等中性过程是目前大多研究采用的解释,然而仍有部分线索暗示可能存在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性进化.我们认为这种基于"中性"分子标记的亲缘地理研究对未来适应性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提出可能的一般研究框架,并展望了二代测序技术在未来适应性进化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从“童心说”的观点出发,以绝假纯真为审美原则,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的美学思想。这些关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关于其族名“达斡尔”的词源词义在学界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无定论。主要有契丹“大贺氏”说、索伦语“耕田者”说、蒙古说、“大胡人”音转说、契丹“大辽”说等几种说法。对各种观点、见解进行了简要的考辨,认为“达斡尔”一词来源于姓氏,即源于地域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20.
任何动物的机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生态系统”,其成员就是细胞,它们通过分裂繁殖,聚集于不同的组织中,并相互合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细胞在各种形式的选择压力下“生、老、病、死”以保持稳态。调控机制的失败使细胞开始出现“不合群”的行为,往往是发生恶性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细胞群内的突变、竞争和自然选择为特点。对于改变了的细胞,调节细胞社会性的基本机制是第一道防线,而免疫系统构成了第二道防线。在机体发育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性免疫的机制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伴随产生了某些“副产品”,如自体免疫和同种免疫,成了选择压力源。在哺乳动物中,同种免疫与生殖效率直接相关,故而是很强的选择压力源。同时,与适应性免疫相关的新形式的选择压力会产生新的调控机制,调节免疫杀伤系统。在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塑造”与“重塑”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副产品”,最终会导致抗肿瘤免疫的失败。肿瘤细胞经常表达能够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但往往是无果而终,肿瘤继续发展。肿瘤逃离免疫应答的即时机制与胚胎胎盘组织避免母体免疫反应的机制很相似。事实表明,由于肿瘤细胞与滋养层细胞或其他的胎盘细胞的相似性,使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发生抗肿瘤免疫的过程中被“欺骗”。导致免疫失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哺乳动物抗肿瘤免疫失败是一种免疫生殖现象,是在自体免疫和同种免疫/生殖效应的进化压力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