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质景观-司南石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莉红  侯兵德 《贵州科学》2007,25(Z1):156-160
石林为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是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司南石林是中国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护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观赏性连片喀斯特石林,空间上连片分布,类型众多,景色秀丽,极具观赏性.石林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永安石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为背景,利用不平衡铀系法,对区内不同高程的钙华沉积物岩样进行年龄测定,确定了永安石林形成年代为中更新世以来,距今约50万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及沙溪河谷地貌发育演化过程,认为:永安石林的形成始于早更新世;主要是因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且大湖盆地开始处于剥蚀环境,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的上覆岩层逐渐被风化剥蚀后形成.  相似文献   

3.
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有着10亿多年地质构造历史的三清山于2008年7月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其坐落于华夏与扬子古板块结合带上,属一怀玉古岛弧地体。该区花岗岩发育典型,地质地貌景观世界罕见。花岗岩生态、地貌、地质构成了垂直维度上四层立体景观风景带。峰峦—峰墙—石林—峰丛—峰柱—石锥—峡谷(崖壁)—造型石八种地貌标型,记录着三清山沧海桑田的变迁。岩性、构造、外力和时间是塑造三清山罕见地貌的四把钥匙。研究发现,在地质年龄上,三清山正处于幼年—青年早期,属年轻的山脉。超坚硬的年轻岩石、岩体与外岩的差异风化、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深度发育的节理、充沛的雨量和人类活动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对景观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固定型观赏石包括地表的地貌景观石和地下的钟乳石,它们特征明显,表现为品种繁多,形态多样,分布广,层控性,与地质构造、地貌等关系密切等。广西固定型观赏石的成因与岩性、构造、变质作用、时间、流水量、流水动态、气候、环境、太阳、风、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不同观赏石的成因因素各有侧重,各有玄妙,其成因机理复杂程度各不相...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西南的滇、黔、桂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云南的石林、广西的桂林、贵州的黄果树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那些奇异、裸露的石灰岩石下面,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地下河,在这些地下河中生活着极其稀有而古老的活化石——洞穴鱼类。洞穴鱼类是特指那些  相似文献   

6.
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庐山地区发展地质地貌旅游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庐山地区地质历史并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探讨了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条件,提出了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广西海岸带的新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认为,1.新生代以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所围限的断块间的差异活动,控制着区内地质和地貌的发育。与北东向断裂相比较,北西向断裂具有较新、活动性较强的特点;2.地震主要分布在地貌反差较大的盆地边缘和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3.全新世以来,断块之间在垂向上表现为整体抬升,水平方向上的活动性减弱,因此区内不会有较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 —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崩沟发育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是广西海岸带地区重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本文根据广西海岸带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和第世紀地质地貌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崩沟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详细划分了崩沟类型,深入论述了崩沟发育的控制田素,探讨了崩沟的形成机制和发育阶段,最后提出了崩沟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广西公路三级自然区划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农业和地理自然区划方法,运用等概率法和计算机GIS程序,研究了广西公路气候和地貌地质区划,得出14个三级气候分区(包括区划图和指标特征)和7个三级地貌地质分区,并建立了与之相关的公路三级自然区划数据库;结合自然区划方法和公路三级区划命名方法,汇总了广西公路三级气候、地貌地质和综合自然区划,以及等级单位系统与分区命名的原则和方法体系.结果表明:该研究不仅为今后进一步的公路专项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提供了参考和基础,而且更加明确了公路自然区划研究中原则与方法的相对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已收集整理出来的部分石刻档案文献资料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石刻档案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 ,其内容函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科技文化等方面 ,是研究广西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广西石材品种多,资源丰富,又是大西南地区重要出海通道,当前国内外石材市场前景好,广西当把握时机,建成全国石材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3.
广西是我国植被类型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开展《广西植被志》研编意义重大。本文在全面总结广西植被调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将植被调查研究的进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0年,第二阶段为1981-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对《广西森林》《广西植被志要》和《广西植被(第一卷)》中的植被分类原则、等级、分类结果及各分类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遵循《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植被志》的研编方案,建议以植被型组独立成卷,即可分为6卷:森林卷、灌丛卷、草丛卷、沼泽与水生植被卷、农林植被卷、城市植被卷。其中,森林卷可分为6册,即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册、落叶阔叶林分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册、常绿阔叶林分册、季雨林和雨林分册、竹林分册;灌丛植被、草丛植被和沼泽与水生植被各独立成卷;农林植被卷分为两册,分别是农业植被分册和林业植被分册;城市植被独立成卷。此外,加上第一卷总论,《广西植被志》可由7卷13册组成。对建立10个植被信息数据库及广西数字植被大数据平台提出初步方案。《广西植被志》的研编及出版必将推动广西植被生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叶铎  吴溪玭  罗应华  吴庆标  严理  温远光 《广西科学》2014,21(5):514-524,533
【目的】全面了解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空缺,为制定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策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收集广西植被资源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空缺分析,揭示植被资源保护现状及受威胁原因。【结果】植被保护成效显著:建立了较完善的植被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8个,面积达145.90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17%;这些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广西40大片原生性最好的天然阔叶林,保护了广西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以上的森林植被类型,保护了全区19.8%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植被保护现状:天然植被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特有、珍稀植被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天然植被保护的约束压力加大,天然植被缩小、人工植被扩大,植被的生态功能下降。植被受威胁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快增长、城市化和土地开发、森林火灾、病虫害、气候灾害、桉树人工林的无序发展、湿地开垦与污染等。植被保护空缺仍然较大,有66种森林、17种竹林、72种灌丛、45种草丛、120种水生植被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提出了广西植被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保护类型。【结论】广西植被资源基本得到保护,但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尖锐,构筑国土生态屏障和经营优质生态资产的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及其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218种,分属于105属42科,其中担子菌189种,子囊菌29种,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56种,药用菌55种,木腐菌49种,毒菌16种。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分布为3个垂直带即:低山林带中的大型真菌;中山林带中的大型真菌;山顶林带中的大型真菌。  相似文献   

16.
广西红树林恢复历史、成效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莫竹承 《广西科学》2018,25(4):363-371,387
回顾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历史,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评估了广西红树林人工造林成效。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广西有红树林人工林274.7hm2,1980-2001年新增818.2hm2。2002-2015年的14年间,广西营造了3 984.5hm2的红树林,成林1 338.9hm2,保存率为33.6%,其中乡土红树林和外来无瓣海桑林分别贡献了73.86%和26.14%。与此同时,广西红树林天然林比例从2001年的86.95%迅速下降到2015年的66.82%,年均下降1.34%。在广西红树林总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天然林比例的快速下降,反映出15年间人工林逐渐替代天然林的现象严重。论文总结了广西红树林造林的经验教训,重新评估了宜林滩涂的潜力,将红树林恢复细分为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重建造林3大类。自然恢复、人工修复有利于改善红树林质量,重建造林则重在扩大红树林数量。最后,给出了中越边界困难滩涂乡土红树林重建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广西龙滩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181种,分属于88属38科,其中担子菌160种,子囊菌21种,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48种,药用菌60种,本腐菌45种,毒菌12种。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分布为3个垂直带,即:低山林带中的大型真菌;中山林带中的大型真菌;山顶林带中的大型真菌。  相似文献   

18.
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 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 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进程缓慢的难点基础上,结合广西岩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