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今通行之大徐本《说文解字》由徐铉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奉命校订,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中变化自然难免,非《说文解字》原貌,使用前需仔细校勘。利用字书、韵书等文献对《说文解字》水部进行校订,可以解决它在释义和注音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浩"的释义"浇"应是"饶"的讹字,"沼"的释义"池水"之"水"当是衍文,""、""释义中的"云雨"应是"雨云"之倒文,""的反切上字"子"是"于"字之形近而讹等。造成这些讹误的原因主要有形近而讹、衍文、倒文等。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玉部"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汉代以前玉的分类和在古代文化制度中体现的功能。本文先对"玉部"字中瑞玉字个数进行判定,确定讨论范围,并对"瑞"字在"玉部"字中的排列问题进行纠正。然后从命名理据角度以及参照《周礼》文献的介绍对《说文》中有瑞玉功能的17个字进行分类阐释。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的玉器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选》李善注引《字林》为例,对《字林》与《说文》中同字不同释义中引申义情况逐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字林》在这一方面对《说文》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善注释《文选》时引书众多,就字书而言,《字林》虽条例不多,但它的辑佚价值吸引笔者研究。本文就《文选》李善注引《字林》中字、词,同《说文》进行比较分析。从《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同字解用《说文》引申义、《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同字解较《说文》更符合文本含义、《说文》本身释义的偏差使李善注《文选》引《字林》舍《说文》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就李善注《文选》而言,引《字林》较《说文》的确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
宋、清两代积累的丰富的出土文献成果,为清代《说文》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而以王筠为首的清代学者之所以能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除基于他们扎实的"小学"功底和敢于利用民俗材料、敢于利用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等学术创新因素外,亦与他们敢于将前人之出土文献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说文》研究领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察《说文》宀部字在甲骨卜辞和《诗经》里的使用情况,可以探寻它们在历时状况下的本体发展变化情况:上古时期使用的宀部字成为《说文》宀部字的基本词,并沿用至今,显示了较强的传承性。虚词较少,实词较多;引申义和假借义开始使用。上古宀部字的这种使用情况说明先秦时期是汉语汉字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7.
《玉篇》部首系统承《说文》而有改易:《说文》“据形系联”;《玉篇》“以义类聚”。《玉篇》对《说文》540部进行删并、增补:删并11部,增补13部。  相似文献   

8.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照大徐本《说文解字》以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对《说文.肉部》涵盖的140个字进行逐字考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意义对其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并分析了某些"肉部"字字义的转移以及"肉部"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汉字发展演变中"肉部"与"月部"的混淆也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本文从字本义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0.
"家"、"角"为古今常用词,在古代有多个读音与意义。"家"有四音,本义为名词。《说文》:"家,居也。"而依段玉裁说"家""乃豕之居",即猪圈,引申为"人之居",又引申指家庭主要成员等。而"角",《说文》释为"兽角也",为名词,还可用作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共有二音及多种引申用法。此外,"家"和"角"还可组成复合词语。  相似文献   

11.
欲研究《金瓶梅》中的“反切”语,不能不对“反切”流变史予以回顾。语言学界推求“反切”之起,认定是三国魏孙炎所创,这是个误解,诸家所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颜氏所指明确,孙炎所创为《尔雅音义》之书,用以证明汉末之人知反语。人,当然是众人的民众;无法确指谁是首创,庸众难于进入载籍。载籍所录反语只是作为花絮趣闻,如《三国志·诸葛恪传》“童谣曰:……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岗’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抎工酿……排于‘桑洛’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索朗’反语为‘桑洛’也”(林序达《反切概说》四川人民社82年版)。可资注意的是,反语的主人是“童谣曰”,是“民”对酒工刘某的称扬,反语应是来自民间,产生于民众的口头。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猿揖别”语言伊始的“杭育杭育”,依反切律是为“嘿嘿”派。反切与其他语言同样是民众所创造,又为民众长期所运用,反切始终保持着俗文化形态而积久未变,也可以反证它的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此点为《金瓶梅词话》宏扬。后面详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文赋》中还提出了"缘情"主张,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4,(3):11-15
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之所以能够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除得益于自身勤学不辍的内在因素外,亦与师友的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许瀚作为王筠友人中的杰出代表,助王筠研治《说文》近三十年,对王筠《说文》著述不但有具体的校勘订补之实,而且在治学理念、治学内容、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多有论辩启发之功,对王筠研治《说文》产生了积极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0,(6):157-157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同经历和学识的人,从不同社会角度审视其象,剖判其意,均可自成命题,因心而得,因此其象征意义颇丰。《天路历程》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寓言故事,作者班扬生动地描写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险,基督徒先从"绝望的泥潭"中挣扎脱身,路经"名利场",爬过"困难山",越过"安逸"平原,来到流着黑水的"死亡河"畔,"天国的城市"就在河的彼岸,这一切意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意象比较,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7.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8.
据《管子校释》原稿、任凯南所辑《读管札记——郭嵩焘遗说》、《管子校释》重新辑录郭嵩焘说272条,有50条郭嵩焘说,未见诸任凯南所辑《读管札记——郭嵩焘遗稿》,有可能是"颜先生录本"未采录,也有可能是任凯南未辑录,标注为[A]。有34条郭嵩焘说,《管子校释》未采录,标注为[B]。《管子》原文及句读全部抄录《管子校释》,以便理解郭嵩焘说未采录或未辑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将汉代奏议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其说缘自蔡邕《独断》。然刘勰重在以内容分类,不及《独断》以文体格式、内容、上书途径分类科学。将《独断》之表述与汉代奏议文的实际情形相比较,发现《独断》中所言仅是对汉代公文一般情况之概述,事实上即使蔡邕本人所做奏议也没有完全遵守《独断》所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