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可以进行地震预警?又为什么会发生误报呢? 手机或者电视等突然发出的警报,告诉我们地震马上就要来了。这就是地震紧急预警。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大地震后,地震预警就更加频繁了。为什么可以进行地震预警呢?  相似文献   

2.
对于生活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居民来说,当遇到有感的地震和破坏性地震时该如何识别、避险和逃生?在此时,又如何坦然面对这可能降临的灭顶之灾?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厦门紧靠我国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台湾省,仅从1990年以来,就发生过41次7级以上、185次在厦门有感的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多地震地区的居民在选择住宅的时候,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居住的房屋在发生地震时是否会倒塌。因此,房屋建造商虚报建筑物的抗地震能力,在使用钢筋上弄虚作假的事件,一直都是公众十分关心的事情。那么,按照规定,究竟应该使用多少钢筋呢?怎样的建筑物才是抗震建筑物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刘胤 《青年科学》2010,(5):22-23
地震频繁,2012灾难真的会来吗?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通常存在“集群效应”,也就是说,地震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较为密集地出现在某一特定区域。“大地是平展的,下面有神象或乌龟驮着,神象或乌龟累了,只要它轻微地眨一下眼睛,大地就会颤抖,这就是地震。”这是充满想像力的古希睹人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目14时28分,随着大地一阵阵强烈的颤动,惊慌的市民纷纷涌向开阔地避险,重庆市主城区一时间道路拥堵、通讯瘫痪。“地震了?”、“震中在哪里?”、“震级多大?”、“还有余震吗?、“家人还好吗?”……茫然、惶恐的情绪在公众中蔓延,惟一能够获取信息的互联网上有关重庆市地震的误传一时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并非由水库引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发生半年之后,“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了四川汶川地震”的说法在国外忽然热闹起来。那么,汶川地震究竟是否由水库蓄水引起?  相似文献   

7.
满荣江 《科技资讯》2006,(30):56-56
在实际的地质剖面中,究竟是否存在良好的地震截面呢?是否在任何地质条件的地区部可以用地震勘探方法去有效的完成煤田地质工作任务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具体分析地质条件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即具体分析地质勘探的地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地震来了怎么办?”为提高省城居民防震减灾能力,省地震局和合肥市地震局近日在合肥市科技馆,联合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地震科普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9.
逃亡去火星     
最近地球上的麻烦事儿越来越多了。除了环境污染之类人们自己整出来的破事儿以外,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闲得人心惶惶,咱就不能找个没有地震、火山的星球,放心大胆地过日子吗?  相似文献   

10.
李兵 《广东科技》2012,21(12):51-53
“5·12”汶川地震来袭时,是谁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恢复灾区的移动通信?在国内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大规模启动之际,又是谁为我国电信运营商的3G网络建设提供产品保障?这一系列的功劳正是京信通信所为。  相似文献   

11.
《科技知识动漫》2008,(7):79-79
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前,其实动物要比人类有先知先觉。在地震发生之前数星期或数个月,有些动物会出现一些怪异现象,如:信鸽迷失方向、猪猡互相嘶咬、耕牛掀翻牛棚、老鼠白天在马路上乱窜、犬狗整天吠叫等等。它们是怎样觉察到地震将要发生的呢?  相似文献   

12.
Q&A     
在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救援人员手持“生命探测器”在废墟上搜寻。这究竟是种什么仪器,它们如何起作用,又分别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岩松 《小学科技》2009,(5):30-3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许多家庭顷刻之间家破人亡,整个城市变为一片废墟……当面对这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灾难时,人们自然会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地震控制住,让它不再肆虐人间呢?  相似文献   

14.
吴超 《科技智囊》2008,(6):I0029-I0031
写下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说,营销与地震有什么关系呢?但我却认为,其中大有关系,待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地震过后,福岛核电站一直险情不断,人们对“辐射”这个词也开始变得敏感起来。辐射究竟是什么?它对健康有多大危害?近日,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顾问、电磁防护专家赵玉峰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常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害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毕竟地球上不是经常地发生破坏性地震,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被瓦砾掩埋的经历。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房倒屋塌的惊吓,但感受过多次大地的震动,更经受过几次大地震惨状的震撼。地震究竟离我们是近还是远?我无法说得清楚,但近二三十年中导致重大灾害的地震似乎感觉很多,且都历历在目。就中国来说,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约24万人;1999年台湾7.3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17.
刘珏  文林 《世界博览》2009,(10):48-51
对口支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源协调和区域互助模式,在汶川地震荧后援建中,这一模式是如何具体实施的?目前获得了哪些成就?  相似文献   

18.
《青年科学》2013,(9):40-40
编辑您好,贵刊刊发的《地震前后三十六计》,我每期必读,受益匪浅。今有一个问题也是与地震有关的。今年“7·22”甘肃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给很多同胞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哪些保险可以为地震“埋单”,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地震能否预测? 汶川大震后地震系统内、社会舆论对这个焦点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及争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们就汶川余震开展了预测研究,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救灾抢险工作,从5月15日至8月15日咨询委员会发布了3次正式预测意见,均正确预报了5 月18 日江油6.0级、5月25日青川6.4 级、8月1日北川6.1级3次强余震。虽然余震预测难度比主震预测要小,但3次预测全部正确,无一虚报、错报的科学事实,应该引起持“地震预测需十几代、几十代后才能解决”观点者醒悟,呼吁对地震成功预测的事实持不屑一顾,甚至压制者深思,并认真给予公平对待。  相似文献   

20.
地震知识     
《遵义科技》2008,36(3)
1一般地震知识 1.1什么是地震 答: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1.2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答: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