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屈原的不少作品受巫楚文化的影响,这似乎已被人们所公认,但象《九歌》这样,直接借鉴楚越傩文化进行再创作的诗篇,却是不多见的。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乱,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南宋的朱熹在《楚辞集注·九歌》中也说到俗人“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王、朱的注解都肯  相似文献   

2.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3.
《九歌》中的一些篇章,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和《国殇》及它的续篇《礼魂》会不会是一组颂祖抒情诗呢?经过几番思索和分析,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否则有些问题就不大好解释了。一、“昔南郢之邑,沅湘之间,信鬼好祠”(王逸《楚辞章句》),“重淫祭”(《汉书·地理志》)。他们所祀奉的神祗自然应是相当广泛的,除了太一和白、青、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九歌》 《九歌》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民间祭祀神的诗歌,共有十一篇(“九”不表示实数),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本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整理加工而成。传说屈原被放逐沅湘时,因“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王逸:《楚辞章句》),见民间祭歌鄙陋,便把它搜集整理成为现在保存下来的《九歌》。《九歌》既为祭歌,它的内容大体也不外乎记叙有关祭祀神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九歌》这组祭神乐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现一般都依从清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认定是前十篇共用的送神曲。其余每篇祭一神,共祭十神。这十神可分为天神、地祗和人鬼三类。《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最有名的两篇,所祭的湘水神属于地祗一类。楚人把湘水神想象为两个,并视为一对配偶,这本是民间常有的事例。可以肯定,人们在初始祭祀时,湘水神必然是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的崇拜对  相似文献   

6.
《九歌》的主题是楚辞研究中历来聚讼的老问题。自从王逸、朱熹的“托谕讽谏”说失去影响后,一种可以统称为“爱情主题”的新说便渐渐流行起来,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①苏雪林女士提出人祭人殉的宗教活动是《九歌》主要内容的所谓“人神恋爱”说,②被视作“近代关于《九歌》研究巾最重要的一个见解”。③闻一多先生对苏的观点作了一点修  相似文献   

7.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祗的恭敬,赞美和依恋,《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祗,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9.
在楚辞特别是《九歌》中 ,女性意识与人文情怀以独特的形式贯穿其中 ,它的生命关怀、爱情关怀 ,因为融入在神神交往、神人交往的悲欢离合中而呈现出浪漫多姿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屈原创作的《楚辞·九歌》十一篇,其中大多是恋歌。人们赏析这些抒情短章时,都不禁要赞誉它怡情悦性的爱情描写,这是一束永远惹人喜爱的独特无比的鲜花!自从王逸为《楚辞》作注一千多年来,由于考古识古之难,加上诗无达诂,人们对《九歌》的研究和赏析难免歧义蜂生。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九歌》中的爱情描写集中地反映出屈原创作在巫楚文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屈原所开创的一种新文体。如《离骚》、《九歌》、《九章》,都是这种文体的典范。这种文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试分论之。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神祀类同义词研究》继承《尔雅》及王凤阳《古辞辨》的方法,对古汉语词汇中神祀类同义词作穷尽性研究,大大彰显了按系统即按群类研究词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它必将会带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屈原《九歌》,近人多以为其中有对唱。《九歌》中到底哪些篇是对唱,哪些篇是独唱;哪些诗句是男唱,哪些诗句是女唱;哪些诗句是巫唱,哪些诗句是神唱;对唱是巫与神的对唱,还是神与神的对唱,抑或是主巫与群巫的对唱;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定,纯粹“以意为之”,没有什么客观标准。事实上,《九歌》本是祭歌。祭歌中所反映的全部乐神活动,都是由巫师执司其事的。巫师在祭祀鬼神时、一身二任,既代表他(她)自己,又装神弄鬼.诡称鬼神已经附体,代表着鬼神。同样的,巫师所唱的祭歌,则时而以巫师的口吻唱,时而又以鬼神的口吻唱,但都出自巫师一人之口。作为祭歌的《九歌》,正是巫师的独唱或合唱(独唱者一人而兼神、巫两种角色),而不是男与女、神与巫或主巫与群巫的对唱。  相似文献   

15.
《九歌》与黔中傩文化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九歌与黔中傩文化之关系初探》(见《贵州师大学报》列年2期)的续篇,再探一文意图通过《九歌》巫术与艺术、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结合雅文化传承演变规律的探讨,估价作为巫雅文学的《九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戏剧史研究中的价值。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提到《九歌》之名的,是《归藏》与《山海经久《归藏·启鲶人“昔彼《九冥入是与帝《辩》同富之序,是为《九歌人”(见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则郭玲《山海经注})“九歌”也引《归藏})说。《归藏》为古《易》书,相传为黄帝作,学者称汉初亡佚,今传本为后入他托。…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九歌》中的诸神祭歌以广阔的自然为背景,诗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具有美的特质。王维《辋川集》中描绘的辋川山水也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审美情趣,其自然美的构成要素,在幽静之美的自然氛围、清新灵动的自然色彩、芳香圣洁的自然意象、浪漫想象的自然幻境这四个方面都明显受到《九歌》的影响。王维和屈原相似的生存环境、政治遭际、人生情怀,使他们相隔千年而心灵契合。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其“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信矣”数句补正如下:1.《疏证》所引陆机《为顾思远妇作》及其相关论述,有三误。2.《疏证》谓“张华论韵,以为士衡多楚”可证陆机对于“楚辞”,不仅“猎其艳辞”,且“莞其鸿裁”,非是。因为二者,并无关系。3.对“大才”的含义作了具体发掘。4.择要著录历代文人对陆机其人的一些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读《离骚》     
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甚至后世把模仿《楚辞》的作品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代表性之强。屈原死后,其作品广为流传,学者竞相研读、注疏。从西汉刘向父子始,历代不乏治“楚辞”者,清蒋?说:“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这是蒋北就他之前说的,从蒋至今人,当有百家之多。且攻《楚辞》者,治学严谨,博引旁证,力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的《山带阁注楚辞》,引书四百三十种,今人朱季海的《楚辞解故》引书一百七十余种,游国恩的《楚辞概论》,引书一百三十一种。尽管治《楚辞》者如此用心,但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甚至连题目的涵义也没有达成共识,更不要说对语词的诠释了。  相似文献   

19.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太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料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太一”进行考证 ,确认其出现乃原始母性崇拜的遗留 ,先秦诸子借用之作为解释万物起源的宇宙本原 ,秦汉时期受燕齐方士的鼓吹 ,才由万物之化育者变为万物之统治者 ,汉武帝始立为最高神。“太一”的原形“太乙” ,在齐鲁俗语中为媒神。东皇在古人观念中为伏羲 ,与之相配的“太一”为女娲 ,《九歌》实为迎高媒神女娲的一组祭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