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目的】以河南省为例对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旨在为河南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EWM)得到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中,致灾因子危险性权重最大,为0.360 4,防灾减灾能力的权重最小,为0.138 7;河南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值为72.72。【结论】洪涝灾害风险受致灾因子危险性的作用最大,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最小;河南省洪涝灾害风险等级为中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分析黄河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在空间上探索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与驱动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设定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情景,采用Markov-Flus模型对未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预测。【结果】研究区内,榆林市、渭南市以及咸阳市北部的景观风险较高,近年来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逐渐收缩;整体的分布呈现“南冷北热”的特点。【结论】不同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收缩或扩张情况不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媛媛  张雪  于晓明 《河南科技》2023,(12):140-144
【目的】为衡量河南省域内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清晰展现河南省域内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演变史。【方法】运用熵值法,构建适用于河南省地级市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测度河南省2011—2020年地级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并对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河南省域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明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波动性。【结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有待提升,协同发展仍是河南省数字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脆弱性概念与内在机制解析,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测度2000—2013年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探讨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障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脆弱性指数从2000年的0.718下降到2013年的0.398,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逐渐降低;(2)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大差距高脆弱性向小差距低脆弱性演变的趋势,高脆弱性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区,山东半岛、辽宁半岛及京津地区城市的脆弱性较低;(3)影响环渤海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变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为治理措施、经济创新、社会进步和经济规模,障碍度分别为32.27,30.84,20.11和16.78.研究结果为环渤海地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艳 《河南科技》2023,(6):99-104
【目的】精准高效地监测土壤墒情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方法】以我国农业大省河南省为研究区,基于MODIS遥感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分别与地表温度和地表温差建立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和温差-植被指数特征空间。通过研究区土壤水分站点的数据,讨论分别由Ts-NDVI、Ts-EVI、DT-NDVI和DT-EVI特征空间计算得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与土壤墒情站点的数据的相关性,以此验证基于MODIS数据的TVDI反演大区域土壤墒情的能力。【结果】Ts-EVI特征空间构建的TVDI与实测土壤墒情具有较稳定的相关性。【结论】TVDI不仅能够反映土壤表层的干湿状况;还能有效的反映土壤湿度的时空差异,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监测土壤干湿状况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易航  谢玉环  韩杰 《河南科技》2023,(17):82-85
【目的】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定量化监测和分析河南省干旱和洪涝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利用GRACE对河南省陆地水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反演;利用地表水文学模型计算河南省陆地水储量历史平均值;结合GRACE反演结果和地表水文学模型数据建立河南省干旱指数GHDI。【结果】通过对比GRACE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和干旱指数GHDI,证明了GHDI指数的有效性。此外,通过分析GHDI指数变化趋势,发现2019年和2020年河南省出现了明显的干旱情况。【结论】本研究可以推广至其他农业种植重点区域,以便更好地分析干旱情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婧 《河南科技》2023,(13):137-140
【目的】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为河南省创新生态建立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方法】通过调查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结果】分析出河南省整体科技成果产出呈现上升趋势,在全国处于中游,科技发展实力相对落后。应构建“产学研”为创新主体、“政金服用”为外层动力的七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结论】河南省政府部门应利用创新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多措并举拓宽资金渠道,打造产学研三螺旋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郑盛业 《河南科技》2023,(7):118-122
【目的】系统地分析贵港市建成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规律。【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贵港市建成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时间上,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多发生在3月份和5月份;空间上,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地下水强径流带上,分布于岩溶发育较强烈区域。【结论】为该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的预测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瑞旭 《河南科技》2024,(3):142-148
【目的】构建河南省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助力河南省提升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方法】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了R&D活动人员、用于科技的财政支出等14个指标,并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效益能力、技术创新潜在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河南省18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通过设定投入创新绩效因子和创新潜在因子,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比值作为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并对各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名。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将河南省18个城市分为五类。【结论】提出河南省各市应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投入,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发展等政策建议,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城市创新潜力,更好地提升河南省城市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物探技术在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中的作用。【方法】以松阳县小西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雷达与高密度电法刻画滑坡地层信息,利用钻孔数据对反演结构进行修正,构建小西村滑坡可视化的三维地质结构体,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1)融合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及钻探资料,构建了小西村滑坡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2)该滑坡地层结构从上至下可分为含砾粉质黏土、强风化花岗岩与弱风化花岗岩三层;(3)滑动区域主要位于模型的右半边部分,其中位移量发生变化较大的位置位于潜在滑坡体的右上方,包含潜在滑坡体右上角的一部分,潜在滑坡体整体的位移量较小,滑坡整体的安全稳定系数为1.387。【结论】可以推断出潜在滑坡整体趋于稳定状态,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整体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1.
脆弱性分析框架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42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法评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程度,并运用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类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脆弱性的差异.研究表明:(1)河南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文彪  李建 《河南科技》2023,(2):107-111
【目的】土壤盐渍化一直是生态环境修复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壤盐渍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是区域盐渍化防治与治理的重要依据。【方法】以红崖山灌区0~20 cm表层土壤盐分数据以及室内试验分析数据为基础,以Arcgis为基础,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该区土壤含盐量及盐基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区生态环境修复、盐渍土改良、农业生产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结果】红崖山灌区土壤盐分整体呈现出西南侧整体偏低、局部偏高,东北侧偏高的趋势。其中,土壤含盐量、Ca2+、Mg2+、SO42-和HCO3-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相似,表明红崖山灌区土壤中Ca2+、Mg2+与SO42-、HCO3-为主要的结合方式。【结论】为该区生态环境修复、盐渍土改良、农业生产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雨晴 《河南科技》2023,(13):99-10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保持及提高区域生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0、2015、2020年15年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生境质量)模块对陕西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005—2020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陕西省高生境质量区域分布于秦岭山地部分及陕北山区,低生境质量及较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关中西安市及周边城市区域。【结论】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生境质量的保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苗子羽  董戈  郭甜 《河南科技》2023,(6):140-144
【目的】梳理河南省电池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在国内电池产业中所占的地位,为相关电池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从河南省近年来电池产业的发展、创新现状及知识产权服务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国内电池产业及河南省电池产业相关的专利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和研究。【结果】分析了河南省电池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以及河南省电池产业的整体情况和各地市电池产业布局情况。【结论】河南省电池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内各省市的中上游,但是相较于国内电池产业头部省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对郑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评估。【方法】运用Arc GIS和In VEST模型,计算得出郑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以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结果】郑州市林地碳密度最高,达到89.362 t/hm2;耕地次之,为75.436 t/hm2。郑州市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为5 385.502×102t,其中耕地碳储量达到3 494.409×102t,占总碳储量的64.88%。【结论】在郑州市生态系统中,耕地面积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耕地碳储量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有绝对优势,是生态系统中碳储量蓄积的主力。郑州市碳密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边缘地区,其次零星分布于西部山区和郑州市主城区;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及西南片区;中值区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大部分耕地地区及北偏东部郑州市主城区。由此可见,郑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整体较好,在碳中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VIIRS时序夜光遥感影像,运用夜间灯光统计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以及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尺度上对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城市规模时空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9年海西经济区夜间灯光总量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不均衡分布,而内陆地区的夜间灯光增长率相比沿海地区更显著。位序-规模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地市级和区县级首位城市规模均逐渐增强,地市级捷夫指数维持在0.95左右,区县级捷夫指数呈逐渐减小趋势,城市间规模发展逐渐均衡。夜间灯光发展指数分析发现,海西经济区各城市夜间灯光分布水平与人口分布水平逐渐趋同,沿海地区城市(特别是汕头、揭阳等)相比内陆地区城市趋同趋势更加明显,各城市内部呈现均衡向好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海西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地发挥区位与生态优势,促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调发展;密切城际交通,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挖掘粤东地区的发展潜力,加强同粤港澳地区的城际交流,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注入新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0年福建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年际集中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指标,对福建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入境游客总体不断增长,各设区市游客到访率差异显著,分布很不均衡,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沿海城市游客到访率普遍高于内陆地市;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极化现象,主要集中在福州、泉州、厦门等沿海地市,同时沿海地市内部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厦门的领先优势在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8.
以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支持,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及加权综合法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技术,计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一易损性及综合风险指数,并对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进行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洪涝灾害风险东高西低,沿海地区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19.
以河西走廊107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地理的视角,以地理探测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达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A~5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1处、8处、54处、41处、3处;景区以斑块状聚集在敦煌市城区及周边,嘉峪关市和肃州区、张掖市中部以及凉州区,县域空间分布不均;交通站点密度、县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强;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整体交通可达性程度较低,且差异显著。河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数量可观、等级较高,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交通因素主导了其空间分布,交通可达性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活动参与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新  任伟  尹君 《河南科技》2023,(14):142-146
【目的】R&D活动是科技创新在行动上的首要表现,通过研究河南省各地市对科研活动的投入,了解各行业科技创新绩效水平,以使本地区在创新主导的大环境下具备更高水平的价值创造能力。【方法】基于DEA-Malmquist评价模型,对2013—2021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结果发现:不同地市的R&D活动投入产出效率有些差距,多数地市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结论】绝大部分地市R&D活动投入产出效率在不断提升,发展态势良好,应着力破解制约因素,有效提升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