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福州市区2009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状况4个方面,根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取9项指标构建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建设用地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文章针对福州市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市场管理、各项规划实施和法律法制完善实施角度提出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泉州市2009—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基础,从区域空间的视角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将熵值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对泉州市8个县(市、辖区)建设用地的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泉州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
田琛 《河南科技》2024,(3):98-101
【目的】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研究,以期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陵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从耕地数量增加潜力、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和生态保护修复潜力等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土地整治潜力评价。【结果】高陵区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共分3级,鹿苑街道和通远街道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较高,其次是耿镇街道和泾渭街道,张卜街道和崇皇街道整治潜力较低。【结论】在今后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过程中,应当优先整治潜力较高区域,但也需依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潜力区域安排整治项目,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解决高陵区城镇化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作为基础,探讨ArcGIS平台下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建设方法,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简单介绍和分析,提出简单的数据库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2014年为评价时点,锦州市中心城区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内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评价法对居住用地进行集约利用状况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规模潜力测算。结果表明,锦州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离中心越远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可挖潜区域土地面积3 471.936 5hm~2,理论规模潜力1 793.689 9hm~2,现实规模潜力687.559 5hm~2,挖潜改造规模空间较好。未来需要加强规划管理与调控,科学编制土地储备计划,结合现实条件,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锦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节地效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设用地的利用问题和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断凸显出来。本文即探讨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及主成分分析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以及协调度方面对济南市2000—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2000—2015年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粗放利用水平提升到2015年的中度集约水平,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2015年济南市内部各区县发展各不相同,集约水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依次降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目标间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协调度水平阶段划分看,2000—2006年为较高协调水平,2007—2014年处于高协调水平,2015年下降到较高协调阶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济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生态环境动力.最后基于济南市各区县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差异性,提出了今后应因区制宜、因县制宜、多措并举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郝天乐  王昱之 《河南科技》2023,(22):100-104
【目的】以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区域,对舟曲县2020年的土地状况进行模拟,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其2035年土地变化趋势。【方法】运用GeoSOS-FLUS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实际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结果】草地及建设用地大幅减少,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趋势显著。其中,未利用地增长最快,动态度为1.83%,主要从草地、建设用地转入。预计至2035年,舟曲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长微弱,林地、草地将会大幅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地将成为减少最快的用地。【结论】通过综合分析舟曲县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揭示了该地区在过去20年及未来15年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同时反映出FLUS模型在实际模拟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舟曲县及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状况,促进当地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构建由18个指标构成的土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项进行赋权,进而对下辖的十个地级市进行城市土地效益的评价研究。【结果】(1)陕西省内城市土地效益与当地地势有关,关中地区表现最佳,陕北位于中间水平,而陕南则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2)陕西省内城市土地效益差异明显,西安市和榆林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领先其他城市,其他地级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结论】由生态方面得分可知,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依然存在,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控制废气排放,加大修建废气治理设施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尽可能提高排名较低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露  卢骏 《河南科技》2023,(9):23-26
【目的】梳理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统计相关研究成果,从而优化和完美传统人工分类方式。【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要求,以python通用编程语言为基础,基于arcpy站点包及openpyxl模块设计一套脚本工具,引入“四舍六入五看齐、奇进偶不进”的进位规则,确保成果精度。【结果】解决excel数据统计结果不准确问题,实现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分类自动统计,通过试验对比验证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论】提高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土地利用规划修改、用地报批等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投入产出,用地结构,经营管理3个方面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凤凰古城为案例分别采用模糊评价法,纵向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进行评价得到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为0.58,在[0.5,1]区间数轴上处于较低水平;采用纵向对比分析法可以得知凤凰古城土地利用结构明显改善了,促进了全县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提高,采用趋势分析法可以得知近10年来凤凰古城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李青芝 《河南科技》2023,(9):107-111
【目的】探究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改善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自然-经济-社会”模型,选取20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西安市2013—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变化趋势:2013—2014年、2016—2018年处于上升期,2014—2016年、2018—2019年处于下降期,始终在临界安全水平内波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质量是影响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结论】西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发展较稳定,后续可以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及环境质量等方面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不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阳 《河南科技》2023,(4):100-104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11 815.9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5.75%,主要变化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整体来看,耕地净面积持续下降,主要流向由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中流向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新增面积主要来源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耕地的转入。从地域上看,关中平原快速城镇化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的地类变化类型,陕北地区以耕地与林草地之间的互换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垦次之。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度较低,总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内,耕地属于高速衰减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属于高速扩张类型。水域与其他用地是研究区域内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3)20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影响智慧工地建设的因素,提高智慧工地建设水平。【方法】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识别并确定20个智慧工地建设影响因素,之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因素及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完善程度、软硬件设备购买及维护成本、培训人员及管理成本、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企业高层支持程度、各组织和专业协同程度、激励或扶持政策制定等7个因素为关键影响因素。【结论】通过完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降低软硬件成本、降低培训人员及管理成本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智慧工地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雨晴 《河南科技》2023,(13):99-10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保持及提高区域生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0、2015、2020年15年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生境质量)模块对陕西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005—2020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陕西省高生境质量区域分布于秦岭山地部分及陕北山区,低生境质量及较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关中西安市及周边城市区域。【结论】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生境质量的保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以贵阳市1978~2015年统计年鉴和公报数据为基础,划分其经济发展阶段;从投入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贵阳市经济发展阶段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78年至今,贵阳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工业化初期、全面工业化和向后工业化过渡3个阶段,1978~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由20提升到95.84,说明贵阳市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土地集约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刘玄 《河南科技》2024,(5):108-111
【目的】选取延川县为研究区,以延川县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究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程度与耕地碎片化成因,为延川县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地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斑块密度和形状指数为耕地碎片化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评价结果分析延川县耕地碎片化成因。【结果】(1)研究区整体耕地碎片化程度偏高,总体呈西高东低态势。(2)县域内有50%的行政区属于耕地重度碎片化地区,25%行政区属于中度碎片化地区,25%行政区属于轻度碎片化地区。(3)影响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地形地貌及土地肥力,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为耕地的不充分利用和土地权属的细碎。【结论】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与土地权属调整降低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程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加强后续监管措施,能够预防耕地碎片化加剧。  相似文献   

18.
陈琳 《河南科技》2023,(4):94-9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的过程,为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的强大功能,以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为研究区,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改变与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1)四川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而耕地和草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在耕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发生转换,耕地是建设用地转入的最大的来源。(2)四川省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增强,热点不断增加,冷点减少。【结论】四川省生境质量总体变化较稳定,但仍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恢复和提升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瓶颈.该研究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出发,选取10个评价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建设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龙马潭区现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18 552.51 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69%;其中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龙马潭区南面的极少部分区域,占龙马潭区适宜、比较适宜和勉强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2.43%;比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宜建区域的周边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50.30%;勉强适宜区域则零散分布在中部区域、与泸县接壤的西部区域以及与江阳区接壤的东南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7.27%,其余部分均为不适宜区域.该评价结果可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决传统地铁施工信息化程度低,建模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利用BIM技术,建立西安地铁八号线某标段模型,实现地铁模型的参数化设计。【结果】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提高了地铁模型在Revit中的构建效率,完成地铁模型BIM技术交底。优化地铁施工场地管理,使得场地规划更加合理。【结论】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地铁智慧工地可视化关系平台构建,提高了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