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张阳 《河南科技》2023,(4):100-104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11 815.9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5.75%,主要变化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整体来看,耕地净面积持续下降,主要流向由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中流向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新增面积主要来源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耕地的转入。从地域上看,关中平原快速城镇化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的地类变化类型,陕北地区以耕地与林草地之间的互换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垦次之。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度较低,总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内,耕地属于高速衰减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属于高速扩张类型。水域与其他用地是研究区域内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3)2000—...  相似文献   

2.
陈琳 《河南科技》2023,(4):94-9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的过程,为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的强大功能,以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为研究区,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改变与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1)四川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而耕地和草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在耕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发生转换,耕地是建设用地转入的最大的来源。(2)四川省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增强,热点不断增加,冷点减少。【结论】四川省生境质量总体变化较稳定,但仍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恢复和提升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王文彪  李建 《河南科技》2023,(2):107-111
【目的】土壤盐渍化一直是生态环境修复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揭示土壤盐渍化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是区域盐渍化防治与治理的重要依据。【方法】以红崖山灌区0~20 cm表层土壤盐分数据以及室内试验分析数据为基础,以Arcgis为基础,结合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该区土壤含盐量及盐基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区生态环境修复、盐渍土改良、农业生产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结果】红崖山灌区土壤盐分整体呈现出西南侧整体偏低、局部偏高,东北侧偏高的趋势。其中,土壤含盐量、Ca2+、Mg2+、SO42-和HCO3-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相似,表明红崖山灌区土壤中Ca2+、Mg2+与SO42-、HCO3-为主要的结合方式。【结论】为该区生态环境修复、盐渍土改良、农业生产发展等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嘉琰 《河南科技》2023,(22):105-109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以志丹县为研究区域,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识别生态源地与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志丹县生态安全格局。【结果】生态源地总面积为451.52 km2,占志丹县总面积的11.91%。生态保护区面积为664.28 km2,相对较少,占全县面积的17.5%;生态过渡区面积为1 445.13 km2,占全县面积的38.2%;生态可塑区面积为1 681.21 km2,占全县面积的44.3%。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面积占比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破碎化程度较高。【结论】提取出志丹县13个生态节点、18条生态廊道、7块生态源地和3级保护分区,可为志丹县生态保护、国土空间合理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CLC-11-D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以期提高环境气象预报水平。【方法】统计2015—2020年霾天气过程中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和风场特征。【结果】霾日数年平均为62d,呈逐年减少趋势;霾在冬季发生最多,其次是春季,冬春季霾日数占全年霾日数的82.1%;地面~1 000 m大气层霾出现的概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风速≤6 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6m·s-1<风速≤8 m·s-1时霾减弱,风速>8 m·s-1有利于霾的消散;1 000~1 500 m大气层风速≤8 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1 500~2 100 m大气层2.1m·s-1<风速≤6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2 100~3 000 m大气层4.1 m·s-1<风速≤8 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地面~1 500 m大气层霾出现时风向没有...  相似文献   

7.
张婉 《河南科技》2023,(17):91-94
【目的】研究驻马店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为大气污染预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驻马店市大气颗粒物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对驻马店市PM2.5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SPSS研究气象要素及其与PM2.5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021年驻马店市大气污染日全年占比12%,PM2.5日均浓度范围为9.2~176.4μg/m3,年平均浓度为44.5μg/m3,冬季浓度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PM2.5/PM10平均比值62%,冬季最大,春季最小。【结论】从相关性来看,边界层高度和气温、风速、辐射强度均呈正相关;PM2.5浓度与气温、辐射、降水和边界层高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呈弱的负相关。此外,风速和大气边界层高度所代表的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对PM2.5污染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郑州市2019—2023年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为开展城市PM2.5监测和道路洒水作业提出建议。【方法】基于PM2.5浓度及湿度、风速、降水、气温等气象观测数据,在STATA软件中建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设定参照组,分析PM2.5随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19—2023年冬春季郑州市PM2.5均值由72.41μg/m3降为61.42μg/m3,降幅为15.2%。在相对湿度低于80%时,随着相对湿度增大,PM2.5出现在较高浓度区间的概率也增大,且该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结论】空气中的水分会促进PM2.5前体物生成二次颗粒物,并导致细颗粒物吸水进而增加重量,但相对湿度过高时可能由于降雨冲刷而导致PM2.5浓度下降。建议在进行PM2.5监测时充分剔除湿度对测量值的影响,在道路洒水作业前也要全面考虑气...  相似文献   

9.
张雨晴 《河南科技》2023,(13):99-10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保持及提高区域生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0、2015、2020年15年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生境质量)模块对陕西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005—2020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陕西省高生境质量区域分布于秦岭山地部分及陕北山区,低生境质量及较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关中西安市及周边城市区域。【结论】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生境质量的保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金 《河南科技》2023,(20):88-91
【目的】近年来风力发电、海洋油气的开发、跨国电网及通信的互联,使得海底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需求大大增加。但海缆修复成本较高,因此提高海缆的使用寿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海缆铠装层镀锌钢丝在海水中的腐蚀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海水中各离子对其的腐蚀作用。【方法】选择某公司海底电缆铠装层镀锌钢丝,三个平行试样在常温条件下分别在只含Cl-、SO42-、HCO3-离子的溶液及三种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即模拟海水,使用CS2350H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测试,先做试样的开路电位,然后做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最后做动电位极化。【结果】当开路电位稳定后,所做的交流阻抗谱得出的数据反映在模拟海水溶液中,镀锌钢丝腐蚀最快,在只含HCO3-离子的溶液中腐蚀最慢。通过极化曲线试验中腐蚀电流密度的比较可知,试样在模拟海水溶液中发生的腐蚀最严重。【结论】由试验结果得出,模拟海水溶液中SO42-离子对镀锌钢丝影响最大。本试验只考虑三种离子,实际海水中会有其他...  相似文献   

11.
史可  宋新谱  杨凯瑞 《河南科技》2023,(20):139-143
【目的】通过对郑州市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支持政策进行图谱式描述和总结性研究,实现对郑州市此类政策的科学优化与升级。【方法】对2010—2021年郑州市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文本进行系统梳理,从政策主体构成、政策客体分布和政策工具使用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估。【结果】郑州市在支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中具有各部门积极参与、支持内容丰富多样、政策工具使用全面等特点,但仍存在相关工作部门通力合作意识不强、高端人才政策引领不足等问题。【结论】郑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实施多层次的人才精准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服务效能,引导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张婉 《河南科技》2023,(19):103-106
【目的】探究2023年1月21至23日驻马店市PM2.5污染过程特征。【方法】基于污染期间PM2.5等污染物浓度数据及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M2.5污染及气象条件特征。【结果】污染过程整体呈“双峰型”变化,两次污染峰值分别出现在21日夜间和22日夜间,PM2.5小时浓度分别达到363.5μg/m3、249.5μg/m3。【结论】PM2.5/PM10平均比值0.59,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以PM2.5为主,NO2/SO2比值在晚间和早晨时段都出现了峰值,与交通高峰及工业企业夜间排放有关。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污染加重时,500 hPa形势场低槽东移,850 hPa有弱的风场辐合,风力较小,中低空存在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配合地面均压场、小风速及近地面逆温,导致静稳形势维持,有利于污染...  相似文献   

13.
董瑞婷 《河南科技》2023,(22):83-86
【目的】电极材料是整个电容器的核心,制备高性能电容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方法】通过水热原位生长法及程序升温煅烧法制备NiO/MnO2复合电极,并探究程序升温速率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NiO/MnO2复合电极相对于单一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中120℃水热原位生长8 h、程序升温速率为2℃/min所获得的NiO/MnO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电流密度为1 mA/cm2的条件下,面积比电容达到1 313 mF/cm2。【结论】该方法温和、简单,原位生长的方式能够提高活性物质的机械附着性和利用率,复合材料的活性物质间表现出较好的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2022年春、夏季在油田海域开展现场观测,探讨碳酸盐体系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春、夏两季海水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总碱度、溶解无机碳的平面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海域水温和盐度水平分布均匀,变化较小;整个海域pH值介于8.1~8.2;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统一规律。【结论】春、夏两季水温、pH值、溶解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盐度、总碱度、溶解无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温度、有机物再矿化、生物作用可能是引起水体总碱度、溶解无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道路切割坡体、暴雨和车辆荷载等条件会对路堑边坡的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以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张沟边坡为例,根据边坡所处的环境特征,分析其在不同工况影响下的变形特征及稳定性,为边坡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使用FLAC3D软件对边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边坡在天然和暴雨条件下的变形和稳定性,并调用FLAC3D内置的Fish函数对路堑边坡坡前道路车辆产生的动荷载进行模拟,对动荷载下滑坡体内部的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边坡在天然和暴雨情况下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9和1.186;(2)坡前公路动荷载峰值由1×105 N增加为1×106 N时,坡脚处水平最大应变值增大13.4%,后缘水平最大应变值增大13.2%。【结论】暴雨降低了岩土体的强度,直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性,坡前竖直方向动荷载增加了坡体水平方向剪切带的连续性,但其对坡体最大应变量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地形梯度规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基质类型,其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区,林地和草地则分布在其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1988-2008年间河南省除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着波动变化,耕地面积在波动中面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呈现较为激烈的变化态势,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3)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地带,集中在1 000m、10°以下地区,在0-200m之间主要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这一区域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更为激烈,在500-1 000m之间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红烧土中可溶盐与含水率的相关性,找出引起大河村遗址房基红烧土表层病害原因。【方法】采用称重法、原子吸收光谱仪、滴定法检测样品的含水率、阳离子、阴离子含量,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得到房基红烧土不同部位的可溶盐组分及含水率的差异性,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可溶盐组分与含水率存在的相关性。【结果】研究表明:①红烧土不同位置含水率差异显著,含水率最低值为1.98%,最高值为5.86%,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96倍,变异系数为24.12%;②红烧土不同位置可溶盐含量差异显著,可溶盐各组分的差异性由大到小依次为:Cl->SO42->CO32->Mg2+>Ca2+>Na+>K+;③不同位置样品的含水率与Cl-和K+含量显著相关,大河村遗址红烧土的含水率会随着Cl-和K+  相似文献   

18.
刘玄 《河南科技》2024,(5):108-111
【目的】选取延川县为研究区,以延川县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究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程度与耕地碎片化成因,为延川县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地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斑块密度和形状指数为耕地碎片化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与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评价结果分析延川县耕地碎片化成因。【结果】(1)研究区整体耕地碎片化程度偏高,总体呈西高东低态势。(2)县域内有50%的行政区属于耕地重度碎片化地区,25%行政区属于中度碎片化地区,25%行政区属于轻度碎片化地区。(3)影响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地形地貌及土地肥力,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为耕地的不充分利用和土地权属的细碎。【结论】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与土地权属调整降低延川县耕地碎片化程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同时加强后续监管措施,能够预防耕地碎片化加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分析地铁开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郑州市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02工区黄河迎宾馆站至英才街站区间左线盾构区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FLAC3D计算模型,研究了模型隧道开挖后形成的位移曲线。【结果】得到隧道开挖掘进地表的沉降规律,与实际工况基本吻合。【结论】说明数值模拟对盾构施工前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分析黄河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在空间上探索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与驱动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设定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情景,采用Markov-Flus模型对未来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预测。【结果】研究区内,榆林市、渭南市以及咸阳市北部的景观风险较高,近年来高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逐渐收缩;整体的分布呈现“南冷北热”的特点。【结论】不同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收缩或扩张情况不同,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