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琳 《河南科技》2023,(4):94-99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生境质量变化的过程,为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模块的强大功能,以我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为研究区,在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改变与生境质量变化的联系。【结果】(1)四川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而耕地和草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在耕地、草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相互发生转换,耕地是建设用地转入的最大的来源。(2)四川省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增强,热点不断增加,冷点减少。【结论】四川省生境质量总体变化较稳定,但仍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恢复和提升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恩施市2003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本文利用ENVI5.1将影像分成六大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同时,采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动态度的数学模型和混淆矩阵的分析方法,研究恩施市2003—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3—2015年,恩施市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高的为林地和耕地,二者总面积超过恩施市总面积的80%,林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用地类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剧烈的主要为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动态度K2分别达到28.43%、16.63%和7.74%;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方面,主要是林地和耕地的转化,其次是草地、裸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郝天乐  王昱之 《河南科技》2023,(22):100-104
【目的】以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区域,对舟曲县2020年的土地状况进行模拟,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其2035年土地变化趋势。【方法】运用GeoSOS-FLUS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实际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结果】草地及建设用地大幅减少,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趋势显著。其中,未利用地增长最快,动态度为1.83%,主要从草地、建设用地转入。预计至2035年,舟曲县建设用地和水域增长微弱,林地、草地将会大幅增加,耕地及未利用地将成为减少最快的用地。【结论】通过综合分析舟曲县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揭示了该地区在过去20年及未来15年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同时反映出FLUS模型在实际模拟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舟曲县及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雨晴 《河南科技》2023,(13):99-104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保持及提高区域生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0、2015、2020年15年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InVEST模型的Habitat Quality(生境质量)模块对陕西省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2005—2020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2)陕西省高生境质量区域分布于秦岭山地部分及陕北山区,低生境质量及较低生境质量区域集中在关中西安市及周边城市区域。【结论】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生境质量的保护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哈尔滨市耕地向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转移;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运用ANN-CA模型、Logistic-CA模型和DT-CA模型,对1995~2005、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别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ANN-CA模型在模拟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更具优势;Logistic-CA和DT-CA更适用于非城市用地到城市用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选用模拟精度最高的ANN-CA模型对哈尔滨市和2015~2025年和2025~203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5年城乡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2025~2035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率较2015~2025年减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伊洛河流域河南段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00年、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SRTMDEM提取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的范围,采用Fragstats软件得到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共9种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耕地和林地是伊洛河流域的基质景观类型。根据类型水平上的指数变化。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林地、草地和水体,在近20年中表现为破碎度逐渐下降;第二类为耕地和湿地,破碎度增加;第三类为人造地表,破碎程度先增加后减小。【结论】景观水平上的指数变化表明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呈下降趋势,异质性减小,生态趋于良好,流域内存在优势类型,景观连通性较好,且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的地形梯度规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基质类型,其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区,林地和草地则分布在其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2)1988-2008年间河南省除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外,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着波动变化,耕地面积在波动中面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呈现较为激烈的变化态势,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3)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地带,集中在1 000m、10°以下地区,在0-200m之间主要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在这一区域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更为激烈,在500-1 000m之间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基于秦皇岛市1990和2010年2期TM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对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0年,秦皇岛市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中,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林地转变的规模最显著.1990—2010年,秦皇岛市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06 6下降到0.506 4,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2种趋势并存.草地和耕地转化为林地以及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是秦皇岛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耕地、林地和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和水域转化为耕地以及草地内部转化是秦皇岛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RS与GIS技术,以牡丹江市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影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及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找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些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的10年期间:(1)耕地所占的面积呈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些增加的面积主要是由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转换的.(2)林地、草地的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再增加,而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则一直在增加,且水域面积的增长速率由缓变快,使得牡丹江市土地利用强度处于逐步上升状态.(3)景观格局的主要变化表现为:景观格局优势度整体有一定的增加,增加速率由快逐渐变缓;而景观多样性整体先下降后上升,所以景观均匀度一直比较平稳.(4)在众多人为因素中,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2000年Landsat_TM和2011年SPO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Arc GIS9.3等软件支持下,对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1年间,晋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态势.(2)2000—2011年间,导致晋江市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采用1976年、1991年、2000年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分类决策树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进而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等方法对4期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图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其次为耕地.其中,混交林在林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旱地在耕地中占有较大比重.1976-2010年,图们江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巨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旱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针叶林减少面积最多.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针叶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中朝俄3国土地利用差异很大,且朝鲜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年和2011年获取的TM 影像,在GIS&R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用Arc/inGfo、Erdas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百色右江河谷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解析空间分异产生的驱动力.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总趋势是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增加,耕地、林地减少;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形状更加复杂,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地形,交通,人口空间分布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以乌江北源2000年、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期间,耕地大幅度减少(-2.29%),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却在增加(+1.53%、+0.21%、+0.47%).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变化最为剧烈.3)主要地类转化包括:以耕地转向林地、草地、水域用地为主,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草地转向水域用地,多发生在高程1 200 m、坡度8°~1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向居住用地转化,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8°~1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4)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与高程、坡度和河流主干距离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随着与河流主干距离增加明显急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由1985、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和建阳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地共同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草地、水域减少;两地差异在于福清的耕地减少,建阳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福清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于建阳,两地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发展期.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条件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及政府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1995年和2007年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资源的定性和定量化分析,为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面积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林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现递增的趋势,其中居民工矿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大;耕地和草地的开发度均小于其消耗度,林地、草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各自的开发利用度要大于各自耗减度.  相似文献   

17.
迟姗  张华 《松辽学刊》2013,(4):93-98
基于2000、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了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景观空间格局,揭示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00年,草地景观是研究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2.(2)2005年,草地景观仍然是研究区的基质景观,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为0.50.(3)2000—2005年,在研究区的所有景观中,耕地、城乡用地和水域面积比例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分区方法,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数据和三期的TM影像数据对松嫩平原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各分区内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上来看,松嫩平原的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在逐年增加,其中耕地的增加幅度在降低.湿地、林地、草地、水域总体呈减少趋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和速度都是呈增加趋势.各区域的表现不同,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对郑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评估。【方法】运用Arc GIS和In VEST模型,计算得出郑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以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结果】郑州市林地碳密度最高,达到89.362 t/hm2;耕地次之,为75.436 t/hm2。郑州市生态系统整体碳储量为5 385.502×102t,其中耕地碳储量达到3 494.409×102t,占总碳储量的64.88%。【结论】在郑州市生态系统中,耕地面积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耕地碳储量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有绝对优势,是生态系统中碳储量蓄积的主力。郑州市碳密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边缘地区,其次零星分布于西部山区和郑州市主城区;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及西南片区;中值区主要分布于郑州市大部分耕地地区及北偏东部郑州市主城区。由此可见,郑州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整体较好,在碳中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城市伊春市为例,采用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精确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于GIS解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各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20年间,交通用地面积增长了24.6%,第三产业等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林地面积增长了0.2%;居住地面积增长了1.4%,主要驱动因子为居民生活水平类指标;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共增长1.9%;工矿用地面积增长了5%,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湖泊水体大多位于林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林业发展及政策的保护,面积共增长5.1%;草地面积减少7.3%,合计65.6km2;裸土完全消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禁采禁伐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大的结构性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