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创新教育的思想如火如荼,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一时之间对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为“只有用教的创新火种,才能去点燃学的创新火焰”,“只有会创新的教师才能教出会创新的学生”。但是,教师们在面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这一课题却犯难了。  相似文献   

2.
孟华东 《科技信息》2010,(33):300-300
0引言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每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必须要做到的,要知道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应当教育好每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尊师、爱生、崇术、重教”的大学办学理念是对大学中基本人群关系(教师与学生)和基本工作关系(教学与科研)要求的反映。“尊师”,就是要尊重与依靠教师;“爱生”,就是要关爱和激励学生;“崇术”,就是要崇尚并发展学术;“重教”,就是要重视并促进教学。“尊师、爱生、崇术、重教”只是对大学办学理念的一种尝试性表述。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句在教育界深入人心的至理名言。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在学校能否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心是至关重要的。爱学生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集中表现。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教师真诚地关爱学生,并让爱在师生之间互动,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塑造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教育是绝对不能少了爱的。没有爱心的教师很难真正去关心学生,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同样,只有爱教育,才能去用心地研究教育教学,才会把教育当作终生所钟爱的事业去做。  相似文献   

6.
思想教育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是教师要懂得师爱的价值,知道怎样去爱学生和怎样赢得学生的爱;和谐的基石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民主和鼓励;和谐的氛围是“润物细无声“;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无痕.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学生的教师,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我们应该坚信:只有教不得法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因此,用爱心开启学生的心扉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教师们都已能倒背如流了,尤其是在“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的新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在思索、实践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爱”却喋喋不休,在此枚举二三事,以求共省;  相似文献   

9.
唐淑玲 《科技资讯》2010,(14):207-207
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论文在论述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0.
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但,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孩子的?既不是打着“爱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的强制性控制。也不是孩子考出高分就认为教育便是成功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的惟一标准,只有尝试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因势利导,从长计议,才是成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有机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然而,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这种教学方法因为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不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不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师的主动性没有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忽视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尽量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育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把钥匙 ,更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面对一篇课文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 ,怎么教 ?有些内容是学生稍自学即可解决的 ,有些是教师必须讲的 ,有些是必须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问什么 ,是个艺术问题。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举不胜举 ,但要注意的问题一定要凝炼 ,能启发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学习所确定的重点内容 ,要让学生都积极地有兴趣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才能引领学生“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 ,更能使之思维活跃、智慧勃发。要想收到以上…  相似文献   

13.
就声乐教学而言,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两个方面的配合。可是,我们比较习惯于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但从某种程度来讲却较少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两方面,教师如何“教”一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即确定了领路者的主导地位。但师傅“领”而学生不“进”或  相似文献   

14.
王友一 《科技信息》2007,(1):190-190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并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本文结合科学课的特点就新课程的备课如何考虑学生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常量与学生变量的互动关系,研究二者的互动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条件。首先“学什么”并不完全取决于“教什么”,而是受制于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其次,“怎么教”与“怎么学”是对立的统一,但“怎么教”对“怎么学”却具有主导作用。对教与学的关注应是对韩汉语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师常量与学生变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有用之知识,建构知识,让学生乐学,摒弃灌输的旧有思想。陶行知先生在很久以前就提出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常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这里的“学”,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学,学会学习,不是坐而受教,墨守陈规。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情感叫爱心。丁有宽老师说:“爱心是根。”教育工作是一门爱的艺术,老师应该是创造爱的艺术的实践者。教育学生、转化后进生,需要教师具有对学生深深的爱以及高超的爱的艺术。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艺术折射出这位万代师表者那高尚的职业情感;斯霞老师对学生的爱让教育事业熠熠生辉。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师的职业情感,爱就是理解、尊重、信任、公正与赏识。“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是表扬与批评学生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臧文涛 《科技信息》2011,(1):I0296-I0296,I0357
教育观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高兴地看到,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学习是为了不教”。加拿大的教学教育家江沼伦在《教育的心理学》中,也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真是“君子所见略同。”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哲学性思考,他们却着力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引导式"教学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授足够的知识给学生”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而学生学的效果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方法。对于中专院校基础课教学,我认为应偏重于“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