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剖析当代高层住区外环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弹性规划、生态系统和各要素和谐共生等三方面的深入探讨,努力寻找出高层住区外环境建设的发展之路,使现代高层住区外环境在发展中能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建筑风环境是建筑综合物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以长春市万科城高层小区为例,利用CFD模拟软件PHOENICS对不同布局形式的高层住宅建筑群体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对风环境做出整体评估并用图示语言阐释对不良风环境的优化策略。最后对实例的风环境进行优化设计,探索改善长春市高层住区风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余小陇  吴昊芮 《科技资讯》2009,(1):233-233,23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区作为当下大中城市的主流居住模式,其景观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该文介绍了成都地区高层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现状,通过剖析其优势和劣势比较,从人的心理感受、规划布局、建筑与环境融合等角度,介绍了成都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和主要表现形式。从中试图寻找高层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符兴源  温琦  邹铁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560-12569
城市住区植物设计对区内风环境状况具有直接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3个高层住区户外环境为载体,运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植物布局及配置方式对典型风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提升住区风环境舒适性的植物设计形式。结果表明,穿流区、角流区、涡流区为高层住区风环境关键区域。树种配置方式中,小乔木+灌木对人行高度处风速削弱效果最好,大乔木+小乔木对风场的减弱范围最大;不同气流区域内植物布局方式应分别处理,穿流区采用垂直风向的行式布局、角流区采用平行于风向的列式布局、涡流区采用围合式布局对风环境改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绿色住区环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居环境.当前,绿色住区环境建设将"改善住区环境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营造出一个以"生命,活力,健康发展"为指导的住区环境.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住区环境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住区空间环境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设计脱离场地条件、缺乏人文关怀、环境可观不可用、噪声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唯有建筑师、规划师将生态人本精神贯彻于小区环境策划设计和建筑的始终,才能使小区建设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市人居环境生态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呼和浩特市住区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运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住区的人居环境进行生态设计,提出符合该城市的住区类型.阐述了现代生态小区的概念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杰 《科技信息》2011,(9):I0169-I0169
在大中城市,高层住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果能较好地避免高层住区所带来的负面问题,营造良好居住环境,高层住区将会成为大中城市今后居住方式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志荣 《科技资讯》2009,(21):69-69
高层住宅极其环境作为一种城市居住形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居住人口密集和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导致城市住宅建筑向高层发展,尽管高层住宅这一居住形态以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高层住宅极其居住环境的问题却日趋明显,不容忽视。如何使高层住宅极其环境的规划设计建设在适应市场机制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是当前需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城市住区环境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区环境的生态性是指住区环境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性质,可以从环境满足居民需求的生态服务功能状况、环境的自然度、大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进行评判,围绕着住区环境的各种物质形式如何体现三方面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斐专家调查法(Delphi法),构建了住区环境生态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木结构——装配式木盒子住宅体系,通过搭建装配式木盒子住宅体系的整体框架以及对其中材料、基础、木盒子、木盒子组合、木盒子与木盒子连接、外围护体、木屋盖等核心问题的具体研究,阐述了以该体系建造的木构多层公寓各方面性能都能达到国家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寒地城市保障性住宅项目的自身特点以及居住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提出了低收入住宅外部空间设计的经济实用性、行为心理适应性以及地域文化适应性的原则,并根据住区外部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对保障性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迫切-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时空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空维度特征, 以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目标性为导向, 将不同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归类为整治迫切性和适宜性两方面, 利用迫切?适宜度综合评价与互斥性组合矩阵, 列举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差异化时序安排, 构建多目标导向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组织与配置格局。使用该方法, 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时间迫切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迫切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2.73%, 28.36%, 24.73% 和34.18%, 空间上表现出迫切性等级由高到低的圈层结构特征; 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空间适宜性划分为高度、中度、低度和不适宜4个等级, 村庄数量比例分别为11.27%, 33.09%, 36.73%和18.91%, 具有明显的空间组团式分布特点; 综合迫切?适宜性等级结果, 形成农村居民点优先整治区、重点整治区、适度整治和限制整治区的时空配置格局, 并提出不同分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目标导向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7年闽清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布局合理化三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对闽清县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闽清县评价的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6.67%、20.00%、40.00%、26.67%和6.67%,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41、0.44、0.50、0.54和0.63,总体水平是一般集约.白樟镇和云龙乡两个经济发达镇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白中镇和池园镇两个陶瓷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集约化程度较低,这些主要是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布局不合理和占地过多造成的.白樟镇、云龙乡、塔庄镇、东桥镇和坂东镇等五个乡镇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较合理,利用上总体较为集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利用布局不集约和利用效益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应改变居民点的布局,提高聚集度,同时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业,改善农村居民点土地用途结构;利用强度不集约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挖掘应主要从陶瓷工矿用地中挖掘.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人居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人居硬环境除了居住的房屋之外,更包括居所所处的周边环境及整座城市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以及自然生态圈等;人居软环境主要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它既是人居软环境的核心内容,又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总体水平的核心竞争力。人居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又可以互相转化与促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老年人居住行为的特殊要求,提出了老年住宅设计的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地区县级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荒漠化、土地利用冲突典型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 采用改进的LUCIS冲突识别模型, 构建基于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倾向的3层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指标体系, 借助冲突判别矩阵, 识别出4种潜在冲突类型区: 用地优势区、冲突微弱区、冲突一般区和冲突激烈区; 在此基础上, 又依据用地倾向强度级别组合, 细分为12种冲突类型。结果表明, 盐池县有58.90%的土地存在潜在土地利用冲突, 冲突等级以一般为主,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冲突和三类用地的相互冲突; 有6.82%的区域发生冲突的风险性高,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间的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间的冲突; 另有40.88%的土地属于用地优势区。结合野外实际调研及近十年政策和制度研读, 对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各类土地利用冲突的权衡策略。在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农业和生态3种类型用地潜在冲突识别及利益权衡方面进行了探索, 研究结果对维护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核心家庭为例,探讨紧凑型住宅平面尺度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生活行为的细分对尺度变化的要求,现代家居产品的尺度导致的空间尺度变化.通过家庭生活行为的解析、行为单元的尺度分析以及行为的组合三个渐进的分析步骤,探求面向核心家庭的中心城区紧凑型住宅平面不同层次的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Landsat TM/ETM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景观斑块面积、分离度、破碎度、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对我国典型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生态景观的基质是草地,景观格局始终呈农牧交错结构;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斑块面积增加,但中高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减少,低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质量退化严重;林地斑块面积增加,但连通性不够明显,防护林廊道尚未形成;沙荒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各类型景现斑块面积增减变化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高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耕地、林地、极低盖度草地、沙荒地、居民工矿建设用地.总体看来,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有所改进,但改进幅度不大,政策引导和人为活动是本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的住宅用地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住宅用地需求预测是政府管理和调控城市土地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将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引入到住宅用地需求预测中,克服了回归分析法的一些缺点,并对2006-2010年上海市松江区住宅用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