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征服自然”是人类实践的一项重要活动。“征服”既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也是坚强意志的表现。从征服自然的柔性或弱性含义看,征服自然广泛地存在于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没有探索和征服自然就不可能有改造自然,更不可能利用、控制、支配和驾驭自然;从征服自然的剐性或强性含义看,征服自然是指对自然灾害和人类疾病的战胜和攻克。我们既要反对和纠正对自然的野蛮和掠夺性的征服,也要提倡和鼓励合理的、正当的、有节制的征服自然的活动,把征服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这样才有自然、社会、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互动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同的活动形式.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成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它表现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应该转向人工自然的辨证本性,这是当今自然辩证法摆脱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当今自然现反思的主要对象,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新认识、新解读,同时也是我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纳米伦理是基于纳米技术和伦理责任的双重意义产生的,从语境角度来看,纳米伦理包含三方面内容:纳米伦理的自然语境分析、纳米伦理的社会语境分析和纳米伦理的各人语境分析。基于对纳米伦理内涵的阐释,我们会发现,纳米伦理具有预测性、永恒性、公平性、前进性、革命性和多元性这六个特征。一些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的归宿点都在应用上,纳米伦理也不例外,它的应用是理论应用和实践应用结合的双重语境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从第一次直立行走开始,人类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我们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直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造自然。而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离不开伟大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实践中对自然  相似文献   

7.
科学和技术:是天使亦是魔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在当今时代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联系中凸现出了显著的二重效应: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来推动,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成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使人对自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科技的伦理预见和伦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关于科学技术是否可以进行伦理评价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是一直被忽视的,即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实质上同时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伦理预见的问题。对科学技术而言,伦理预见优先于伦理评价。现代科技的发展迫切地提出了对科学技术伦理预见的必要性;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是不可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  相似文献   

9.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完整性”成为当前生态伦理研究中的重要观念。人们诉诸于“自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这一判断,来描述各种人为活动可能对自然造成的环境伤害。很多人认为,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同一性”。任何侵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人为活动都应该受到伦理上的拒斥。问题是,生态系统并非是诸如“物种”那样的自然类,后者才拥有本质主义意义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动态复杂系统。无论是传统上的“自然性”,还是构成上的“整一性”,都无法确切地诠释完整性的真实要义。重塑生态完整性需要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工程活动的自然伦理诉求与工程师的自然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23-127
工程具有自然属性,自然是工程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工程活动基本的自然伦理诉求。工程师因其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工程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自然伦理责任,这种自然伦理责任贯彻在工程师工程决策、实施及管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历代贤达对这一思想有过许多深刻认识和独到发挥,但目前人们对这一思想在许多具体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水利工程抗震专业的实践,对“天人合一”思想给出自己的具体见解。首先,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现在水工抗震的实践中,就是必须注意水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只顾人类自己的利益。其次,人类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我们不有过分强调“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而更应该“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最后,人类必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明白,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因而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主动去适应自然,切忌“反客为主”,以免引出诸如“水库诱发地震”之类的人为灾难。  相似文献   

14.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自然伦理的本质决定了自然伦理的辩证法:人与伦理法则的契合是这一辩证法的逻辑开端,它必然扬弃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伦理,从而实现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各自在对方中完成自身.  相似文献   

15.
实现长效治水,促进人与水的可持续发展是水环境治理的实践难题。水环境治理从工具意义上认识水,将水看作人类客观改造的对象;水伦理治理把水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人水共构、共生的理念,强调治水是一种合伦理性的治理,以水伦理为价值取向,围绕水伦理问题进行治理。浙江“五水共治”的治水伦理实践为我们在新时期处理好人水关系,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它是当今世界上确确实实发生着的一场新技术革命。此次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操纵、控制自然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在更大、更深的范围内发展物质生产,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它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社会管理模式、生活样式发生巨大影响。对这个影响舆论似乎有一致的看法,人们欢呼一个更加合理、富裕、舒适、便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即将到来。这肯定是不错的。不过在众口一致的欢呼声中我们似乎听到“皇帝新衣”中的那个孩子发出的惊叫:这儿哪里有人,分明是一台台貌似人的机器!马克思所说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否必定伴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是否就是人类事物的合理性?这应当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要研究技术革命史的分期历史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历史分期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史分期的研究,第一次把历史变成了科学。今天,我们要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把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从搜集材料的阶段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阶段,就需要研究科学技术史的分期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科学技术活动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科学界和伦理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探讨达到一个高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基于桑德尔基因伦理思想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安全、自由和公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反对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理由,但并非具有完全说服力;最为关键的理由在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渴望、过度征服自然的欲望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天赋掌控的伦理挑战。因此,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应该在严格管控之下进行基础性研究,由于人体试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伦理辩护,应该暂停相应的人体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9.
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和其超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的逻辑和历史的分析,指出:人类要超越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限度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与自然不可能客观上平等;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可以评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终裁决者只能是人而不是其它;现代思想家们试图消解人与自然二分理论的基础-主-客体二分理论,也是矛盾重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悲剧的临近,也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错误,相反,只要我们在这自然限度内活动,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的“思想的狭隘性”,光明的前途仍属于人类,也属于自然。  相似文献   

20.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