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朱自清先生诗论的基本审美取向是“中和美”。通过朱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阐明他这种审美取向的成因及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审美态度的一致性。文章主要是从朱先生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与学习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诗的风格与品味三方面的态度,观点及论述证实了他诗论审美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雍容公正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2.
驹光易逝,转眼之间,朱星先生逝世已经十周年了。早在1971年4月25日朱先生自宣化河北师院写给我和李行健同志的信中,就提出:“我的一生极平庸,因涂子知我,不妨相告一二,将来我老死后,可为我立传,一笑!”就在这封信中,他自述了自己的小传,可见他是望我为他辞世后立传的。他逝世已经十年了,我却缺乏史才为他立传,真是愧对他生前的  相似文献   

3.
如约来到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的老朋友热情地把我介绍给来访的澳大利亚环境和遗产部部长罗伯特·希尔参议员。希尔部长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希尔部长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他此次来华访问的目的。他说,他是应中国政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192o年从北京哲学系毕业,到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授,其间有?年多时间在温州中学(当时称浙江第十中学)任国文教员。朱自清先生是1923年9月到校的。那时,朱先生刚发表成名作——长篇白话诗《毁灭》,他带着诗坛的盛誉,高擎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炬来到温州,立即受到文学青年的热烈欢迎。温州中学的中学部和师范部争着延请先生授课。以谦逊、温厚著称的朱先生不辞劳苦,奔波于两部之间。作为一个教师,朱先生的师德堪称楷模。他当时已是一个知名的文学家,却并不因此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而是每天备课到深夜。当时“五四…  相似文献   

5.
人称代词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在泛指时往往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称。对不明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对性别明确的一群人,也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人称代词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用“你”代替“我”。用“她”或“他”代替“我”。用“人家”代替“我”或“他”。在艺术语言中常用“她”而不用“他”。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一年八月——一九三二年七月,朱自清先生“承国立清华大学给予休假的机会”,留学英伦,漫游欧陆,写下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本游记集。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新增教材——《威尼斯》,便是选自著名的五国游记集《欧游杂记》。《欧游杂记》是朱先生写“给中学生看”的。在书序里,作者明确指出:这部“以记述景物为主”,有意避免“‘我’的出现”的“小书”,是他赠送给中学生的“小小的礼物”。一个著名的散文家,有名望的大学教授,为什么要一反自己成熟的艺术风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儿子从上海回家办婚事,带给我一台电脑。安装并办妥入网手续后,我满意地说:“好啦!从今天起,我也有电脑可用了。”儿子在一旁却说:“可别像我,一开始就让电脑给用了。”“让电脑给用了?”我觉得这话里有文章,就追问他:“什么意思?”他接下来说,“初学电脑的人,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受到了中国高层和民间的极大关注。印度是中国最大邻国之一,两国关系曾有过“蜜月”时期,也曾在边界兵戎相见,现在仍存在边界问题。瓦杰帕伊上台之初曾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由跨进核门槛,他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也曾对中国抱有敌意。这两人后来为什么都改变了态度,并先后来华访问?本刊记者就中印之间的诸多问题采访了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傅莹。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给后世留下了120多首诗。田园诗是其中最富独创性的奇葩,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于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认识,历来评议不一。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就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朱先生以陶渊明田园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诗句为据,认为:“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反驳:“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  相似文献   

10.
在茫茫的大森林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酷儿!我用我的微型探测仪听到了他的声音,于是,我驾驶上我的“小小飞马号”飞船顺着声音的方向去寻找,用我新发明的“千里眼”在森林深处看到了他的家。我敲了敲门,一个小东西把门打开了,我仔细一看,啊!他怎么长着一个像桃子一样的头呢?正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6月2日~11日,法国100名青年艺术家来华访问,从而正式拉开2006年~2007年中法400名青年交流项目的帷幕。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法期间与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此项目达成共识。作为中法两国近20年来首次开展的大规模青年交流活动,该项目标志着中法青年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温总理对中法青年交流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他指出:“400名法国青年访华,其意义远比购买150架空客飞机重要得多。”根据中法双方相关负责部门协商,400名法国青年于年内分四批来华访问,各批访问主题分别为文化艺术经贸合作、民间组织合…  相似文献   

12.
小满趣事     
把虫粘下来小满求我给他买糖,我对他说:“还吃糖?看你满嘴都是虫牙。”小满说:“没事,妈妈。我用糖把虫粘下来。”对男孩最重要的事已满五岁的小满,其私有观念已很强。为了让他和小朋友们更好地相  相似文献   

13.
笑话一箩筐     
母亲的安慰“我班上所有同学都嘲笑我头大,男孩向他母亲哭诉,“说我是大头鬼。”“不要听他们胡说,”母亲安慰他,“你的头其实很好看。好了,不要哭了,去给我买五公斤大米回来吧。”“购物袋在哪里?”“要什么购物袋,就用你的帽子好了。”离婚“妈妈,您疼爱我吗?”“那当然!”“那你为什么不跟爸爸离婚而与那个卖糖果的人结婚?”同情爸爸对女儿讲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受尽了苦难。女儿听完了故事,两眼含泪,十分同情地对爸爸说:“哦,爸,你是因为没有饭吃才到我们家来的吧?”孝子儿子:“妈妈,该是做饭的时候了,你为什么还躺在床上?你不舒服吗?”妈…  相似文献   

14.
对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问题,我们谈别人似已很多,而谈我们自己,却每每有所顾虑。我想,我们应该听听有过出洋留学经历的人的体会。于是我来到他面前。应该先说说他——陈老板在他周围工作的人,无论年龄长幼、资历深浅,都叫他“老板”。对于我,他是个新鲜人物——刚刚从大西洋彼岸回来,年纪轻轻已经是一个生物实验中心的头儿。单是“老板”称呼,就令人联想很多。他,急匆匆地,无论是说还是走。这开始很令我不安。最后,我庆幸自己还是和他坐到了一间稍稍离开他实验室的屋子里。“你先别说,先听我说。”他频频用手势制止我的提  相似文献   

15.
施伟木 《奇闻怪事》2007,(3):17-17,10
“老师,他亲了我的脸。”体育课后,女生小波红着双眼,怯生生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我皱了一下眉头,站起来向教室走去。学生已全部回到了教室,有一些男生在偷偷地笑。“干了这种事居然还这么开心,看我不好好治治你们!”我心里想到。“是谁,谁欺负小波?”我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沸腾的教室一下安静了下来。我转过脸问小波:“到底是谁?”小波用手指了指:“他,他,还有他……”一连点了五个同学。“都给我站起来,现在是小流氓,长大就是大流氓了。  相似文献   

16.
在我还是只小菜鸟,连魔法都还没学会用的时候,我嫁给了希望。我当时真的将他当成了我的希望呢,每天念着他、想着他、守着他……我们约定:“我不会娶别人,我把我所有的号都娶你!”  相似文献   

17.
我在预备班时,也曾被学校里的“恶少”敲诈过5元钱。第二天,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后来,这位同学被记过处分了。从那以后,他一直视我为“眼中钉”,不断前来挑衅。我当时害怕极了,甚至去学了散打和空手道。那天,“恶少”又到我面前来挑衅,我壮着胆子对他大吼一声:“你的行为是犯法的,你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见我义正词严的样子,“恶少”也有点心慌了。从那以后,“恶少”再也不敢欺负我了。通过这段经历,我悟出一个道理:别看“恶少”总是仗势欺人,其实,他们的心里也挺虚。只要我们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恶少”没什么可怕的。  相似文献   

18.
爸爸的气功     
爸爸是兴山一中的语文老师,他性格开朗乐观喜欢开玩笑,常常耍点小把戏逗我们开心。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看见妈妈刚买的菜,他突然对我说:“来,李严,看看爸爸的气功练得怎么样了。”说着,拿起菜刀一刀把妈妈刚买回的一个萝卜切成两节,又从碗柜里找出一只小碟子交给我说,“你好好看看这只碟子,有多重,我可以用气功把这个萝卜和它粘在一起。”我想,他一定又在吹牛,就笑着说“爸,你肯定要用萝卜顶碟子了。嘿嘿,不用骗我了。”爸用菜刀在那一小段萝卜上弄了几下,就叫我把碟子拿好,他把萝卜按在碟子底上,低下头看看是不是粘好了然后把萝卜拿好了对…  相似文献   

19.
“嚼”蜡丸与“烧”刺身一位访问中国归来的日本朋友对我说,他在中国看过一次病,按处方领得一些乳白色的、外表发硬的中药丸。他就把整个药丸放进嘴里咀嚼。呵,难吃极了。事后才知那乳白色的“外表”正是用来包装药丸的蜡壳。尽管日本的包装水平很高,但中国这种用蜂蜡包装药丸的巧妙技术,仍使他感到十分佩服。我也向他介绍了自己来日本后的一些生活体验。例如,从市场买来生鱼片(日本人称为“刺身”),竟用油煎来吃。他听了大笑不止,因为日本人吃“刺身”,是生吃的,如果烧熟了,就不叫“刺身”了。大家若有所思地沉默了片  相似文献   

20.
采访张俊是在周日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午后,见了面后他的第一句话“我是一个血管里淌着北方农民血液的人。”让我怎么也无法将眼前这位文弱的“书生”与五大三粗的北方汉子联系起来。而接下去的谈话更让我没想到这位外表瘦弱、颇有江南“书生气”的儒雅学士,对习武练功有着极深的造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是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华中理工大学武术气功协会主席。有道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俊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 C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