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冰冰 《世界知识》2023,(22):20-24
<正>从整体来看,本轮巴以冲突背后的大国博弈出发点是巴以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各自的决策选择,核心是中东地缘战略格局中以色列、美国与伊朗的三方关系,而国际社会其他相关方对此次冲突做出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改变策略的以色列此次哈马斯突袭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打破了后者长期以来的“国家安全神话”,也意味着以色列国家安全“威慑原则”的阶段性失败。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2.
“样板性战争”伊拉克危机与中东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美国方面考虑,伊拉克战争首先是一种“样板性战争”,无论对它在阿拉伯地区暂时的盟友(如沙特、科威特、埃及、约旦等)———作为一种示范,还是对它在穆斯林世界的对手(如利比亚、叙利亚、伊朗、苏丹等)———作为一种警告;这场战争同时是对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中犹太人强大势力的回报,是对以色列国家安全的背书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出发,此次危机可能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它们不寒而栗,这些国家对此既无奈、又愤懑。美国在毁灭一个阿拉伯政权的同时,却默许以色列的坦克和…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东乱局和红海危机的发展,伊朗反舰导弹技术的进步再度成为全球军迷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伊朗长期以来就将封锁波斯湾作为其争夺未来战争主动的战略追求。美国媒体报道称,伊朗首次获得反舰巡航导弹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1987年2月伊朗成功试射了“海鹰-2”岸舰导弹,该型导弹是苏联SS-N-2“冥河”反舰导弹的改进版,也被称为“泡泡沙”。  相似文献   

4.
中东风云多变。伊拉克—伊朗战争打了8个多月,久拖未决。最近两个月来,连续发生了黎巴嫩内战、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导弹危机,以色列悍然轰炸伊拉克核设施,伊朗巴尼萨德尔被霍梅尼解除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矛盾再度突出;阿拉伯国家正在重新组合;苏联企图乘机加强其在中东的地位;美国在阿以对抗中进退两难;苏美在中东地区的明争暗斗更为激烈。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和多种多样的矛盾,使中东国家普遍受到影响。处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下,两伊战争的一方的伊拉克,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从两伊战争形势、它的经济状况、国内政局与对外关系的动态等几个方面,作一简介。(编者按:关于两伊战争中的另一方的伊朗情况,本刊今年第11期上《伊朗政局为何难以安定》一文可供参  相似文献   

5.
10月26日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主席、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在联大发言,呼吁国际社会支持阿拉伯中东和平计划。第37届联大决定对以色列出席今年联大资格不采取行动。伊拉克外交部发表声明,同意撤军到国际公认边界;27日伊朗外长发表谈话,在伊朗提出的结束战争的全部条件未获满足之前,决不停战。波兰议会第27次会议审议并通过“逃避工作者惩治法”,“少年犯罪诉讼法”和“反酗酒法”三项法令,并决定追究前总理雅罗谢维奇等人宪法责任。  相似文献   

6.
最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结束以来,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去年11月12日,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刚一结束,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就赞扬阿盟成员国与埃及恢复关系,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在两伊战争问题上,以色列开始改变支持伊朗的立场,有意接近伊拉克。这些变化已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正>4月19日,伊朗中部省份伊斯法罕发生爆炸,美国官员随后告诉媒体,以色列发动了该袭击。这是以色列对伊朗五日前袭击的回应。4月14日,在本国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遭以色列空袭两周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对以色列目标发动大规模袭击。有报道称,这也是两国的首次直接军事对抗。而此前的4月1日,以色列对伊朗使馆的轰炸,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与伊朗是中东的一对冤家对头。在伊朗核问题上,以色列一直态度强硬。甚至有媒体不断曝出“以色列正计划用核武器攻击伊朗”的猛料。尽管在拥核的问题上,以色列三缄其口,但其作为中东乃至全球的军工大国,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作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以色列还在做着军火生意的大买卖。  相似文献   

9.
自2010年底以来阿拉伯国家发生剧烈政治动荡,本已稍有平静的伊朗核问题风云再起,面对伊朗坚持发展"用于和平目的的核项目",美国及其最坚定的中东盟友以色列一再施加军事打击和战争威胁,一时之间,伊朗战争又箭在弦上。客观地讲,导致目前伊朗危局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核",而在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来德黑兰与华盛顿的糟糕关系,非常敌对的伊朗-美国  相似文献   

10.
新事 新言     
《世界知识》2008,(12):11-11
“(以色列)不久将从地理图景上消失:”——伊朗总统艾哈迈迪一内贾德在德黑兰出席纪念伊朗前最高领袖霍梅尼逝世19周年的集会上,告诉与会外国来宾,以色列在60年的“掠夺、侵略”后,已经走到尽头。  相似文献   

11.
近来,伊朗核问题不断升级,不时有消息说美国正在筹划对伊朗动武,以消除伊朗核威胁,甚至有消息耸人听闻地说美国的战机已经进入阵位,特种兵也已潜入伊朗境内,俨然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临战景象。不管这些消息有多大的真实性,美国目前不容忍伊朗开发、拥有核武器却是百分之百的事实。由此引出的一个简单问题:美国为什么不容忍伊朗搞核开发?答案有多种,有人说美国担心冷战后的核不扩散体制被撕开缺口,其他有核野心的地区、国家将如法炮制;有人说美国企图借核问题搞垮伊朗,确保其大中东战略和反恐战争顺利实施;还有人认为美国意在通过放大伊…  相似文献   

12.
这是1973年“十月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一项旨在实现以色列同埃及、叙利亚停止交战的决议。1967年“六·五”战争以后,以色列拒绝撤出被占领土,埃及和以色列处于冲突状态。其间虽经联合国秘书长代表雅林进行斡旋和美国为促进双方和解抛出“罗杰斯计划”,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美苏之间则达成协议要维持中东地区“不战不和”的状况。阿拉伯国家感到只有通过战争行动才能摆脱困境。埃及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上一篇概述了中东五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大片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领土。从此,领土问题成为延宕40多年的阿以争端的症结之所在。与此同时,以色列的“人口扩张”也以逼人之势进行着,与“领土扩张”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王雷 《世界知识》2021,(1):52-53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科学家、核计划负责人法赫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近郊遇刺身亡。当前,无任何组织、个人宣称对此事负责,但伊朗认定以色列是幕后黑手。此前的7月,伊朗认定纳坦兹核设施离心机研发中心遭遇袭击也是以色列所为。2018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对法赫里扎德发出点名威胁。此次遇刺事件恰逢美国总统选举的时间节点,当选总统拜登曾明确表示美国将重返伊朗核协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资讯     
《科技智囊》2006,(6):92-92
4月17日,美国前情报分析人士揭露,美国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前就开始编制对伊朗发动海陆空全面规模战争的计划;4月17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欲在冲之鸟礁种珊瑚圈地;4月17日,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轮“海洋自由号”抵达德国汉堡;4月18日,据伊朗网站报道,伊朗武装部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塞伊德&#183;穆萨维准表示,伊朗军方“已经完全地确认了美国和以色列军队的软肋”,而且已经决定一旦遭到美军攻击如何采取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中东地区,日本一向以“中立”自居,左右逢源,从中渔利。但它也常常顾此失彼,陷入困境。 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奉行所谓“中立外交”。一方面,它为了确保石油供给采取了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为迎便合美国而发展同以色列的关系。在两伊战争爆发后,舆论纷纷评论日本打着“中立”的旗号,以“调停人”的身份对两伊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两面讨好。但是,自美国军事介入海湾、美国和伊朗关系急剧恶化以来,人们看到日本在美、伊之间左右为难,正如日本一位外务省人士所说,日本的中东外交陷入“顾此失彼”的局面。为摆脱困境,日本外相曾多次出访中东一些主要国家,同时邀请中东国家的首脑和外长访日,甚至同巴解组织保持对话。日本声音“要在  相似文献   

17.
伊美秘密交易是伊朗调整对外政策的必然产物。这个事件加剧了伊朗内部矛盾。以色列很早就卷入其中,它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中东各国或出于对两伊战争结局的考虑,或念及自身利益,因此反应不一,有的强烈,有的温和,有的沉默。  相似文献   

18.
唐志超 《世界知识》2020,(24):34-35
2020年中东依然是混乱动荡的一年,但也有新的变化和重要突破。从美国刺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的“斩首行动”为开局,到阿联酋、巴林、苏丹三个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伊朗首席核专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遭暗杀为收尾,地区热点纷呈,局势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9.
正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科学家、核计划负责人法赫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近郊遇刺身亡。当前,无任何组织、个人宣称对此事负责,但伊朗认定以色列是幕后黑手。此前的7月,伊朗认定纳坦兹核设施离心机研发中心遭遇袭击也是以色列所为。2018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对法赫里扎德发出点名威胁。此次遇刺事件恰逢美国总统选举的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20.
最近,伊朗的军事演习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演习上展示的各种武器着实让美国和以色列紧张了一把,从美国国内也不断传出要对伊朗“动手”的声音,甚至有人表示要使用小型核武器,把伊朗的所有隐蔽核设施摧毁,一时间,围绕着伊朗核问题,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那么,美国究竟会不会动武呢?我认为,美国在短时间内还不会轻易动武。其实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理智的人士指出,目前伊核问题还有可能在联合国框架内得到解决,外交努力远没有走到尽头;美国在伊拉克已经身陷泥潭,再开辟新战场实在是“发疯”;他们还指出,对伊朗的打击只会使伊朗人更加团结在现政权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