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4月9日,亚历山大·达尔加诺(Alexander Dalgarno)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他生前曾任哈佛大学菲利普名誉天文学教授和史密松森天体物理台资深科学家。他对科学的贡献从根本上影响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天体化学以及高层大气物理学等领域。亚历山大于1928年1月5日出生在伦敦,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了数学一等荣誉理学士学位。他的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物理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康奈尔大学佛洛伊德·R·纽曼物理学教授罗伯特·C·理查森(Robert C.Richardson)——同事们习惯称他为鲍勃(Bob)——因心脏病发作,于2013年2月19日在纽约州伊萨卡镇去世,终年75岁。作为一名在实验物理学领域表现出卓越才能的科学家,鲍勃总是充满活力和热情挑战各种难题,他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深刻洞察力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鲍勃获得过无数荣誉和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60,5(12):383-383
苏联科学院大会于6月10日在各学部提出的56位侯选人当中选出了下列11位新院士。物理学数学部Б.П.康斯坦丁诺夫(物理学)康斯坦丁诺夫是苏联科学院工程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他在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近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并详细地探讨了根据溶液中的离子迁移率  相似文献   

4.
广泛涉及磁力、湍流和夸克等被认为是物质的建筑块料的千差万别的现象,并构成今年(1982年——译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项目的技术“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的研究者,美国纽约州依萨卡市康奈尔大学物理学教授肯尼思·威尔逊已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提名。威尔逊的工作已经为物理学家解决了乍看起来十分不相关的一揽子问题。临界现象这个概念开始于一个多世纪前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托马斯·安德鲁斯所进行的一系列经典实验。安德鲁斯对在不同体积、压力与温度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状态(或“相”)的研究饶有兴趣。他考察了在不同温  相似文献   

5.
正查尔斯·彭斯·斯利克特是物理学磁共振领域的先驱,他撰写了该领域的经典著作《磁共振原理》。查尔斯·彭斯·斯利克特(Charles Pence Slichter)于2018年2月19日在科罗拉多州安详离世。凭借在科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向人们传递的温情与乐观,斯利克特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1924年1月21日,查理(即查尔斯)出生于纽约伊萨卡。二战期间,他在伍兹  相似文献   

6.
今年十月中旬,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卡洛琳医学院分别宣布了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生理学奖的获奖者名单,各国报刊并刊载了他们的简介。物理学奖获奖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肯尼思·威尔逊博士193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奥尔塞姆。1961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71年以来任康奈尔大学物理学教授。他是因为提出了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的理论,从而解决了电子计算机也不可能解决的各种不大相同长度的起伏波动谱的问题而获奖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物理学家皮尔·弗尔班克(Bill Fairbank)于1989年9月30日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附近漫步时因大面积心力衰竭而突然去世。他在与他同辈的科学家中可算是一位佼佼者。他在与液氦和超导性有关的低温物理学试验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他不遗余力地将低温技术用于开拓包括基本粒子、重力波和广义相对论在内的许多物理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得到了举世公认。  相似文献   

8.
正菲利普·安德森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改变了凝聚态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领域。2020年3月29日,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Warren Anderson)逝世,享年96岁。在他的引领下,凝聚态物理学获得了长足发展。1977年,安德森凭借对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和磁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研究超导体时,提出了安德森-希格斯机制,  相似文献   

9.
全国量子理论基础问题暨玻姆(D.Bohm)学术思想研讨会于1990年4月28_日至5月8日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与会代表共40余人。他  相似文献   

10.
正圭多·阿塔瑞利是令人尊敬的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科研精髓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如果粒子物理学领域没有圭多的贡献,我们很难想像现在的粒子物理学会是什么样子。他于1941年7月12日出生于罗马,2015年9月30日于日内瓦辞世。圭多·阿塔瑞利(Guido Altarelli)的科学影响力无处不在。他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同物理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一起发现了强子中夸克和胶子分布函数的演化方程。  相似文献   

11.
费恩曼和他的物理学讲义 费恩曼(Richard Feynman)于1918年5月11日出生于美国布鲁克林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1939年,当他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就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题为<分子中的力>一文是他大学毕业论文,该方法简化了晶体中原子性质的计算,迄今仍为化学家沿用,也就是所谓的费恩曼-海尔曼定理(Feynman-Hellmann Theorem).  相似文献   

12.
美国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范德比尔特大学名誉退休教授、戴尔天文台前台长道格拉斯·斯高特·霍尔(Douglas Scott Hall)于2013年3月16日因病去世,终年72岁。霍尔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做出多项重大发现。他和他的学生研究者是最先测量一对年轻双星的质量及直径者,后来又通过观  相似文献   

13.
金桃 《世界科学》2012,(1):51-52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授予了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端粒酶研究领域的成果。绍斯塔克,1952年生于伦敦,在加拿大长大。他曾先后就读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77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绍斯塔克自1979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任教,是马萨诸塞综合医院遗传学教授,并同时任职于美国霍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虽然绍斯塔克因端粒酶获得诺奖,但他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探索生命起源。最近,《纽约时报》记者在波士顿采访了绍斯塔克,以进一步了解他的新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来自伦敦皇家学院的消息:196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Wilkins)于今年10月6日在伦敦去世,享年87岁。他曾为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尔金斯博士是二战时期一个物理学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当时这个小组中还有克里克(克里克在二战之后转而从事生物学研究)。威尔金斯认为,揭示遗传物质DNA的结构是物理学界的事情。并且他建议使用当时一种很新的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法。 按照英国科学界约定俗成的规  相似文献   

15.
正弗里曼·戴森是一位数学天才,在亚原子物理学领域也做出了令人铭记的成绩,后来他又转向地球未来的环境、太空探索和核战争等主题,作为一名作家和科技预见者而获得了社会名望。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于2020年2月28日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附近的一家医院过世,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16.
倪光炯 《科学》2002,54(6):34-36
量子力学建立于1925年.1964年,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1918-1988)在康奈尔大学演讲时说:"曾经有一个时期报纸上说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艾斯纳(Thomas Eisner)——昆虫研究领域的权威,他的研究揭示了昆虫用来击退猎食者、吸引异性和保护后代的复杂化学现象——于2011年3月25日在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家中逝世,享年81岁。据康奈尔大学透露,艾斯纳博士死于帕金森氏症并发症。他一直在该大学担任化学生态学教授。在艾斯纳博士2003年出版的《眷恋昆虫》一书的介绍中,  相似文献   

18.
<正>物理学家提出过量子力学的许多种诠释,譬如哥本哈根诠释、一致性历史诠释、多世界诠释、系统诠释、交易诠释、宇宙学诠释等。同时,也有一些物理学家赞成量子力学的不可诠释,其中的代表人物、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默明(David Mermin)留下了一句名言"闭嘴,计算!"(Shut up and calculate!)。吉姆·巴戈特(Jim Baggott)的这篇文章便化用了默明的名言,他指出,"一些陈词滥调说,哥本哈根诠释要求不做深入探究的信奉,但这对物理学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19.
勒奈·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五九六年三月三十一日,笛卡儿出生在法国都兰的一个贯族家庭,父亲是地方议会的议员。笛卡儿童年受教于耶稣会举办的拉弗累舍学校,学习经院哲学、数学和物理学。他认真钻研各种知识,对数学特别感兴趣。一六一二年毕业以后,笛卡儿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正文部分是在1976到1977年间和哥德尔一起做的,当时是得到他的赞同的。小标题是后来才加上的。 1.教育和博士论文。哥德尔1906年4月28日生于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匈帝国)的波绿茵(Brno)。1924年读完高中后,他去维也纳在大学学物理。他对精确性的兴趣促使他从物理学转向数学和数理逻辑。他特别喜爱福特王勒(Furtwangler)作的数论讲座,并且发展了这方面的兴趣,例如在他的应用中国剩余定理去表述按加法和乘法表示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