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寿荣 《中国科学(E辑)》2008,38(9):1378-1383
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建的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是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156项工业项目之一。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自行开发,80年代引进当时技术领先的1700mm轧机系统和消化吸收,以及90年代的自主集成创新,武钢已成为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技术层面讲,武钢50年的历史就是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走向自主集成创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从机遇和起步,跟踪和引进,自主发展,带动相关科技和产业化发展进行较全面回顾,稀土发光材料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显示,绿色照明工程,医疗健康,光电子等领域的支柱材料,对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存在问题,对进入新世纪和WTO后,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蓬勃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3.
先进材料与高性能零件陕速凝固激光加工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属材料快速凝固激光表面加工与高性能金属零件快速凝固激光成形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先进制造技术交叉学科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在实验室近年来在先进高温耐磨耐蚀金属间化合物多功能涂层新材料快速凝固激光熔覆合成/制备技术、钛合金及高温合金等高性能金属零件快速凝固激光成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激光熔覆高温耐磨耐蚀多功能金属间化合物涂层、钛合金及高温合金高性能零部件激光快速成形、难熔高活性金属材料及定向生长柱状晶钛合金激光约束熔铸成形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项目的组织管理模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技术研发成功的基础保障。韩国半导体DRAM领域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离不开其组织管理模式的贡献。分析韩国DRAM攻关组织管理模式发现,对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关键技术,韩国采用了由国家牵头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产学研合作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关键核心技术设置两种技术路线的竞争技术攻关模式;面向目标明确的产品采用跳跃式研发模式;在世界技术动向的情报监测与分析方面采取技术攻关全周期实时监测模式;并注重海外人才引进。最后,分析韩国DRAM领域组织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核心技术领域攻关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制造科学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形势下,制造业及先进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述20世纪制造技术和制造科学的新发展;论述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理论体系的建立将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起先导性,持久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提出跨世纪发展我国制造 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以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收集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各地科学发展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企业技术需求等信息,建立起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数据库,构建了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垄断-先进-难度-价值"的甄选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模型,甄选出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程度最高的技术,再通过专利分析的方法对甄选出的"卡脖子"程度高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通过本文模型甄选出来卡脖子程度最高的3项关键核心技术,从专利数上看,都属于全球研究热点,但其国内专利数量都比国外专利数量少,并且各项技术国内专利的数量在全球都不是第一。说明甄选出来的3项技术,中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也说明甄选出的技术处于价值链核心位置和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最后本文根据甄选结果以及分析,提出解决生物医药领域"卡脖子"技术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转移,为什么这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可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一般而言,这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战争或革命得到特殊的条件,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然后,由于资产阶级的需要,大规模的引进科学技术和智力,充分利用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科技成果推动这个地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而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8.
先进材料与高性能零件快速凝固激光加工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材料快速凝固激光表面加工与高性能金属零件快速凝固激光成形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先进制造技术交叉学科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在实验室近年来在先进高温耐磨耐蚀金属间化合物多功能涂层新材料快速凝固激光熔覆合成/制备技术、钛合金及高温合金等高性能金属零件快速凝固激光成形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激光熔覆高温耐磨耐蚀多功能金属间化合物涂层、钛合金及高温合金高性能零部件激光快速成形、难熔高活性金属材料及定向生长柱状晶钛合金激光约束熔铸成形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近年的重点创新领域是氢燃料技术、卫生信息技术和宽带技术。去年,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一系列鼓励美国新一代创新的具体措施——以政策促进清洁和可靠能源的使用,向人们提供更好的保健,增加美国各地区的高速互联网接入。通过给美国工人提供最好的技术和培训,以确保美国经济在世界上仍然最具柔性、最先进、最富有生产力。透过白宫发表的这个文件,我们可以一窥美国现政府在民用技术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被普遍认为是当今最先进的一种纠错码(信道编码)。LDPC码,图模型,迭代译码的研究热潮已在全球流行有10年以上。这篇论文高度概括的简述了LDPC码的背景和基本知识,从一些独特的视角并联系多个领域提出一些对LDPC码相关知识的理解方法和见解主张,总结了LDPC码当今最新的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提出作者认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建筑市场将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建筑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讨论了我国建筑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建议了应对策略和政府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铁路将面对外资铁路公司的竞争挑战,结合铁路的经营特点,外资公司将首先进入客货运输服务领域,由于中国铁路在体制、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相对劣势,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在客户、价值链、创新、人才方面的边缘化危险。本文结合对这些边缘化的具体分析,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稻作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是我国水稻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水稻生产现状,阐述了水稻标准化技术(Ricecheck)的发展及其八项关键技术的组成与推广模式,其推广经验对我国稻作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即便煤炭产量以及石油进口量都在不断刷新也难以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因此,节约能源,扩大可利用的能源资源范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极为重要.低热值燃料的应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其热值低,稳定燃烧难以控制,需要在组织燃烧场、拓展可燃极限、稳定燃烧方面争取技术突破.本文将低热值燃烧技术分成两类进行了综述,一类是优化着火条件,一类是优化燃烧场结构,并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低热值燃料燃烧实例,探讨了这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农业推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澳大利亚近10余年来农业推广政策与推广服务方式演变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改革中如何调整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角色、改进推广方法、完善多元化的推广服务组织以及推广服务的商品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信息社会发展中,信息科技支持各类信息系统发展,同时也是服务人类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系统服务人类具体体现在其分功能集成的程度不断提高,并关联到众多学科,信号信息处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由普适的系统理论为起点,多层次扼要地讨论了人发挥主动性不断掌握信息科技要点,并对信息科技及系统如何实施进化机理的进化,从而争取超越式发展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如何应用量子通信技术满足现场应用和安全管理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内最近完成的一个在现场光纤网络上搭建的多节点量子加密电话网络和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为实例,具体分析了为满足现场应用和安全管理的需求,实用化光纤量子通信系统所采用设计方案,并简单介绍了该系统实施和长期运行情况.该系统满足了重要事务对于不同应用形式及高安全等级通信的需求,并验证了实际应用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易用性,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也对量子通信系统应用于公共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of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for in vivo studies of the human brain represents a truly remarkable achievement, with enormous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ramifications. These effectively non-invasive techniques allow for studies of the anatomy, the function and the metabolism of the living human brain. They have allowed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how the healthy brain works and hav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multiple disease processes which affect the brain. Different MR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tudying anatomy,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review is to describe thes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and to briefly review how they are being employed to more fully appreciate the intrica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organ, which most distinctly differentiates the human species from the other animal forms on earth. Received 1 November 2005;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11 January 2006; accepted 25 January 2006  相似文献   

19.
The beginnings of photographic astronomy in Sweden are taken as a case study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a new scientific technology. The introduction of photography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profoundly changed the way astronomers worked. Observational material became more mobile; photographic plates could be examined at a later date or transported to another location. Photography was presented in a rhetorical language, making it a truly objective way of observing the sky. The new technology was developed at the leading observatories, and was imported into countries such as Sweden through a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20.
Study of molecular events in cells by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o understand processes in a living cell, sophisticated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are required that can be used for gathering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large number of components interacting across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without major disruption of the integral network of processes. A physical method of analysis that can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is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CS), which is an ultrasensitive and non-invasive detection method capable of single-molecule and real-time resolution. Since its introduction about 3 decades ago, this until recently emerging technology has reached maturity. As commercially built equipment is now available, FCS is extensively applied for extracting bi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living cells unattainable by other methods, and new biological concepts are formulated based on findings by FCS.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examples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cellular biology. The versatility of the technique in this field is illustrated in studies of single-molecule dynamics and conformational flexibility of proteins, and the relevance of conformational flexibility for biological functions regarding the multispecificity of antibodies, modulation of activity of C5a receptors in 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and multiplicity of functional responses mediated by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llular interior; protein trafficking; and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s. FCS can also be used to study cell-to-cell communication, here exemplified by clustering of apoptotic cells via bystander killing by hydrogen peroxide.Received 15 July 2004;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13 October 2004; accepted 12 November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