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未雨绸缪 小行星是太阳系的小字辈,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太阳系形成期间由石块形成的,只有大约3%的小行星由铁等金属构成.小行星的轨道大多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广大区域,只有少数不守规矩的"特殊小行星"在火星或木星的引力作用下,才会闯进内太阳系,撞击地球、月球和火星.  相似文献   

2.
国际永久编号的两颗小行星被正式用两位中国科普作家的名字命名: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6742号小行星命名为卞德培。 这两颗小行星位置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同九大行星一起围绕太阳运行。它们是由日本天文学家圆馆金和渡边和郎发现,并经日本著名天体摄影家及  相似文献   

3.
<正>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体积和质量远比行星小得多。绝大多数小行星的直径都在100千米以下。小行星数量众多,也是太阳系的重要成员,它们大多处在火星和木星运行的轨道之间,类似行星作环绕太阳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美国海尔天文台的查理斯·科瓦尔在搜索彗星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他的轨道在土星(离太阳9.5天文单位)和海王星(165天文单位)轨道之间,大约离太阳24亿公里。这是迄今已知小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大家知道,在火星(1.5天文单位)和木星(5.2天文单位)轨道当中存在着小行星带。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木星内侧,环绕着太阳公转着。个别的可能达到木星外侧。但也有少数小行星,它的轨道比地球更接近太阳。象1976年发现的小行星,它公转周期比地球还短。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事实上,小行星带早在18世纪就被德国人提丢斯预见到了.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一片广阔的地带,其间沿一定轨道环绕太阳运行着大大小小的岩石,这就是著名的"小行星带",是在19世纪初被发现的.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这一地带发现了小行星塞内斯(直径1003千米).1802年,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在这里发现了小行星帕拉斯(直径608千米).此后,在这一地带又相继发现了幽诺、维斯达等小行星.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11,(9):4-4
最近,在进入环绕小行星灶神星的轨道后,美国宇航局“黎明号”探测器发回了第一幅灶神星的近距离照片(下图)。2011年7月15日,“黎明号”成为环绕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天体的第一艘探测器。这幅照片显示出灶神星前所未见的细节。当灶神星把“黎明号”俘获进轨道后,两者之间的距离约为16000千米。  相似文献   

7.
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将飞抵谷神星进行探测.该探测器是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的,它在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谷神星是颗什么样的行星?这件事对于人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谷神星的奥秘 在火星和木星轨道间有一片小行星密集的区域,被称为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天文学家估计,这里约有50万颗种类各异的小行星.灶神星、谷神星、智神星和婚神星被称为小行星带的“四大金刚”.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宇航局正致力于研发辨识、捕捉和转移小行星到月球附近一个稳定轨道,并且派遣宇航员把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任务。通过这一被称为"小行星转移"的任务、通过测试未来载人火星任务所需的技术,将大大推进该局载人前往火星的计划。40年来,宇航员在太空中一直需要依赖地球来获取物资和机动支持。而利用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舱和航天飞机等飞行器完成的许多任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只能持续数天或数星期。在处于  相似文献   

9.
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包括到小行星上去采矿.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虽然拥有巨量此类大小不一的岩质天体,但因距离地球遥远,故而科学家将目标首先瞄向了近地小行星.后者的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分别位于地球轨道外侧和内侧,能够近距离的飞掠地球,航天器较为容易抵达.  相似文献   

10.
1999年9月,3704号国际小行星接近地球,距离约为2亿千米。 3704号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3.6亿千米,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74年。1999年,它在双鱼星座至宝瓶星座间运行。 它被称为“高士其星”。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14日,火星和木星轨道间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掠过地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仅为120697.5千米。科学家们说,这种事情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宇航局最近宣布,他们将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选择一块大石头,把它送进月球轨道。这颗小行星将在2019年选定,目前倾向于选择的对象是小行星“2008 EV5”。执行这一任务的飞船将在2020年12月发射,它将花大约两年时间,飞抵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条小行星带中的这颗小行星。抵达后,它将提取小行星表面一块直径大约4米的岩石。接着,飞船将用215~400天时间环绕小行星飞行,借助小行星的引力把这块岩石送入一个不同的轨道。下一步,大约在2025年,飞船将把石头放进一个稳定的绕月轨道。到那时,宇航员将可能与这块石头会合并提取样本。一旦成功,这将是首次刻意把一块重重的太空岩石放到地球附近。从这块岩石采集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多了解它所来自的小行星类型。这项任务不仅是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而且将是测试行星防御策略的一个好机会。当飞船造访目标小行星时,飞船将被轻轻推到一个不同的轨道,这能让科学家测试一种让大型近地小行星转向、从而避免与地球相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许梅 《自然杂志》2003,25(2):116-116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已掌握了可靠的证据证明降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来自火星:通过对被幽禁在这些岩石内的气体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1976年海盗号飞船探测火星时其着陆器对火星大气的测量结果一致.这些岩石一定是当小行星撞击此红色行星时从火星表面炸出,并在太阳系内游荡了几百万年后坠毁在地球上的.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设计一系列不载人的地球使者进一步去探索太阳系。已提出的飞行计划将用来研究外层行星,尤其是冥王星;访问火星和木星之间太阳轨道上运行的岩石结构的小行星和收集火星的样品送回地球。使用不载人飞船对难以观察的太阳系的探险从  相似文献   

15.
火星新探     
<正>2014年9月,火星探索掀起新高潮。9月21日和24日,美国"曼文"探测器和印度"曼加里安"飞行器分别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它们为什么会几乎同时到达火星?它们的探测任务又是什么?火星是一颗什么样的星球?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迄今已达到什么程度?未来人类可能以什么方式登陆火星?2014年9月,火星探索掀起新高潮。9月21日,美国"曼文"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24日,印度"曼加里安"(印度语,意为"火星飞船")飞行器也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宇航局正在准备进行一项计划:捕捉小行星,并把它带往月球轨道。如果这项计划成功实施,可能有助于在未来将人们送上火星。这项计划需要花费6~10年的时间来完成,耗资26亿美元,这一费用要比将探测车送往火星更低。如今美国宇航局正在探讨此项计划的可行性。无论此项计划是否会实现,美国宇航局都  相似文献   

17.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曾经有过一颗行星--"第5号行星",但它遭受不明天体撞击破碎,形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带.这是真的吗? 提丢斯-波得定则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将小行星带列入其中.但是,当人们把这个定则应用到实际的太阳系行星上时,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火星与木星之间没有行星?为此,天文学家对这个区域展开调查,结果在那里发现了小行星带.  相似文献   

18.
坦普尔一号彗星简介 坦普尔1号彗星运行在木星和火星间的小行星带上,是科学家坦普尔在1867年4月3日发现的.它是冰石混合体,石在内,冰在外,冰壳包裹着石核.直径约6.5km,密度变化在3~4 g/cm3之间.轨道周期5.74年.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刚刚发现的一个奇怪物体位于火星的轨道之外,可能是一次小行星碰撞之后的残存物.研究人员尚未证实该观点,但是进一步研究应该能够提供新的线索,揭示这些小型岩石天体的构成和特性,有朝一日这些信息可能会有助于防止地球遭遇灾难性的撞击.  相似文献   

20.
“火星大冲” 2003年夏天.火星的亮度比平时增强了50倍,它成了当时夜空中名副其实的“明星”,假若那时我们能够跃升到太阳系各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上方,我们就能清楚地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了。原来火星和地球的轨道挨着,而此时地球正好赶上了火星.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从地球上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