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为中心的语言文化理论。本文从知觉意象和隐喻性意象两方面解读了唐诗中的酒意象,同时探讨了唐诗酒意象传递的两种途径——移植与改写。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文学中"镜"意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意象,其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古代哲学宗教, 主要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儒家文化、道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丰富了"镜"意象的内 涵。  相似文献   

3.
泪具有深沉的情感包容性,泪表达的情感有悲、有怨、有愁、有喜。泪演绎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泪一旦被文人采撷于文学,成为意象,即具备了无声的动人魅力和情感渲染力,唐诗中的"泪"意象瑰丽奇异、多姿多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研读唐诗,"泪"意象为数不少,有忧国泪、离别泪、相思泪,还有悲伤泪、喜极泪等,透过诗中的"泪"意象,可窥探出诗人爱国忧民、相思爱情、悲痛创伤等的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4.
梅、兰、竹、菊是中国花语中的"传统四君子"。梅蕴育孤绝,菊预示风霜,竹标志着气节,兰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君子的气质。而随着西方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愈来愈热、对唐诗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愈来愈多,促使了对唐人作品中景、物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研究成为了力考的重点之一。本世纪法国研究者对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看重在艺术上唐诗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形象的特点,认为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并且经过悉心探究,列举了大量唐诗中常用的象征形象,其中他们认为"兰花是纯洁的象征,菊花是高洁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诗人对月亮的感受和反应不同,在月亮中所寄托的情思不同,月亮意象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水月观音在唐代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先秦中国民众的水月情结经过后世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极致,其主要表现便是唐诗创作中的水月意象。这正是传统社会的水月情结与禅宗"空灵"之美相结合的产物:唐代文人士子对水月意象的向往与追求,是水月观音出现的社会基础;而女性化的观音成为唐代妇女信仰的专属,则使得生活于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士子心有所憾,由此催生了水月观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唐诗中的绿色意象,发现唐代的一些诗歌中,绿色给人的是惆怅、哀伤和悲愁的情愫,这是人类对大自然原始记忆的残存.  相似文献   

9.
北窗考     
“北窗“与“屋漏“、“北牖“有着割不断的潜在联系,从其关系中可以简单透视“北窗“之原始概貌。“北窗“以其通风阴凉的特性走进人类生活,自陶渊明“高卧北窗“之后,便从一个行为原型向审美符号转变,其意象萌芽于晋,繁盛于唐,并在宋代有所发展。唐诗中的“北窗“有通风消暑、寄傲怀高、闲情逸致、对照等几种类型,作为一个美学符号跃然诗中。宋诗对唐诗中的“北窗“意象有同向的继承开拓,也有反向的创举,“愁苦孤独之北窗“即是时代环境与诗人心境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狼作为特殊的意象,频频进入诗人诗歌创作之中。凭借众多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影响,"凶残、贪婪、不仁"逐渐成为狼意象的基本内核,并凝聚成一个颠扑不破的稳定结构。唐诗中的狼意象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渗透到人们思想认识的方方面面。究其缘由,狼意象特定的文化内涵有其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唐诗的研究历来是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现代汉语信息处理研究中建立起来的计算机语言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对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层次研究.此项研究的基础是唐诗语料中未登录词的提取.文中尝试运用统计等手段对唐诗语料进行了未登录词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不墨守盛唐"几乎成了近代"宋诗派"审美宗趣的最大表征,尽管这一概括显得较为含混不清,却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诗派"所取法的诗法家数是以特定的文本为实质内容的."三元"与"三关"说为"宋诗派"主流所孜孜追摹的范型文本,但具体辨绎,各家所宗主的模本并不完全一致,体现出各家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其羽翼的多向拓展,又从各方面丰富了"宋诗派"的诗学内涵,也为"宋诗派"开拓出宏阔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唐代开放风气弥漫整个社会,婚姻生活中存在的并嫡现象能有力的证明这一点。唐代的并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时代背景、唐代婚姻的宽松环境、传统的“广继嗣”观念的影响等因素,但其出现只是暂时的,唐以后渐趋减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全唐诗>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计九百卷,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与文学,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唐代文人大多信手挥毫,所到之处不仅印染了他们的足迹,而且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正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写作所用的文献载体:除了传统的像简牍、纸、石、壁等之类,非传统文献载体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如树叶、屏风、扇等.  相似文献   

16.
唐祈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对九叶诗派的开创和中国新诗的发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长期以来,这位诗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本文拟对以往的唐祈诗歌研究做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探讨他的精神人格、诗歌特色和文学价值,以期对今后的唐祈诗歌研究提供参考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唐代兴起、发展和成熟的传奇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影响。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当世的诗人,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或显或隐的将自己的诗作、才思、情感和笔法融入传奇作品当中。具体表现为显隐两个方面:显性诗笔即是直接将诗作引入作品;隐性诗笔则是意境刻划、诗化语言、创作手法的借鉴,以及诗人性格气质在作品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18.
“帘”意象在唐宋词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艳美、柔美、幽美唐宋词人喜用“帘”意象是时代特殊的审美风气、士人“女性化”心态及词“应歌而作”的体式功能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20.
容美土家田氏土司诗人相当尊崇唐诗。他们或尊诗仙、学诗鬼、模义山;或模范边塞诗、拟作闺情体、寄情山水田园。这些土司诗人群对于唐诗的接受,与汉文化中心论、晚明时代文学思潮影响、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共同性、土司诗人自身个性与遭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