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科学》2016,(5):677-682
昆虫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主要由下唇腺产生,含量很高,经由吐丝器排出体外,是唾液中的主要酶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昆虫唾液中的GOX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进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它们互作的纽带.在二者的互作中,植食性昆虫的GOX可以显著抑制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也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直接或间接防御;而不同的寄主植物对同一种昆虫或相同植物对不同种昆虫GOX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植物中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和糖,都会对GOX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转录、翻译或翻译后水平.同时,植物中毒素对GOX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综述了昆虫GOX的基本特性、与寄主植物防御之间的关系以及食物因子对GOX的影响,以期为深入探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昆虫化学生态学与植物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安全条件下进行植物保护,推行植物免害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笔综述了昆虫化学生态学中昆虫与植物之间、昆虫与天敌间的化学联系,信息素与植物挥发性物质在昆虫对寄主植物定位、定居、取食和繁殖中的作用,非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植物次生性化合物进行害虫治理的应用现状。展示了昆虫化学生态学在未来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及昆虫化学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2019,(5)
正自然界中,昆虫取食植物的叶、花粉和花蜜等;反过来,植物也会抵御动物及昆虫的取食。当然,植物与昆虫之间除了取食和防范外,还有互相帮助和利用,它们协同发展、共同演化。那么,它们之间是如何交流的呢?植食性昆虫的种群繁衍和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能否准确寻找到合适的寄主植物。在此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就像人类的语言一般,在植物与植物、植物与昆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的行为调控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短链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植物定位、交配、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取食等行为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还可调节天敌寻找寄主等行为,以及作为植物的间接防御手段和昆虫外激素的协同素。综述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的行为调控及其作用机理,进一步分析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害虫防治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戴华国  孙丽娟 《武夷科学》2002,18(1):243-246
本文综述了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种下分化和新种形成影响的理论依据、生化基础和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工程措施治理滨海盐沼入侵植物、恢复受损湿地的生态功能,是海岸带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的重要手段.盐沼入侵植物治理后,植食性昆虫群落结构的变化已得到较多研究,但昆虫食物结构变化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崇明东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治理工程恢复区,以及毗邻的互花米草入侵区和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对照区的不同植物群落,结合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手段,比较了植物群落间植食性昆虫的食物结构差异,发现对照区、入侵区和恢复区芦苇群落中的昆虫均主要以芦苇为食,入侵区互花米草群落中的大多数昆虫以互花米草为食,而芦苇-互花米草混生群落中的昆虫既取食芦苇也取食互花米草.这一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本地植食性昆虫对土著植物芦苇的依赖性,而清除互花米草并恢复芦苇群落后,植食性昆虫对土著植物的依赖性已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
昆虫作为变温动物类群,极易遭受高温胁迫的影响。研究高温胁迫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农林害虫的种群动态监测及地理适生区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笔者从植食性昆虫个体、种间互作关系、种群及群落3个层面,综述了高温胁迫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国内外进展。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会对植食性昆虫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生理生化带来负面效应,但昆虫自身也会进化出一系列基于形态、行为及基因表达的热胁迫响应机制。高温胁迫对寄主植物、天敌、共生微生物的影响也能够通过种间互作传递给植食性昆虫,并导致寄主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3级营养关系发生变化。同时,高温胁迫还能通过影响昆虫个体及种间关系,间接影响昆虫的种群动态、种群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并可能导致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大爆发或衰退。最后,笔者认为此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为:在个体层面上,应优化高温胁迫处理方式并综合考虑干旱和降水等环境因子,开展农林害虫种群的长期野外监测,应注重高温胁迫对昆虫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功能基因的影响;在种间关系层面上,应关注高温胁迫对昆虫关联的复杂多样的食物网及互作体系的影响;此外,应结合高温胁迫对不同昆虫种类自身生理特性和行为模式的影响,阐明温度升高对昆虫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均能与微生物形成密切关系,它们各自的生态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常被共生微生物所影响。近年来,随着分子水平研究方法的进展,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中很多可遗传共生微生物(细菌、真菌等)被发现。共生微生物能够在营养、生殖、防御和解毒等方面给宿主带来显著影响,并与宿主形成竞争、互利或寄生等关系。植食性昆虫体内的含菌胞、肠道、血淋巴、唾液腺等常含有重要功能的共生微生物。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增加对宿主和共生微生物(即使处于低丰度)之间关系的了解。尝试总结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关系、昆虫和植物互作机制、昆虫共生菌解毒植物毒素等方面的研究,突出强调应以系统观思维来理解共生微生物、植食性昆虫和植物间的功能关联,就将来值得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夷科学》2020,(1):1-15
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均能与微生物形成密切关系,它们各自的生态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常被共生微生物所影响。近年来,随着分子水平研究方法的进展,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中很多可遗传共生微生物(细菌、真菌等)被发现。共生微生物能够在营养、生殖、防御和解毒等方面给宿主带来显著影响,并与宿主形成竞争、互利或寄生等关系。植食性昆虫体内的含菌胞、肠道、血淋巴、唾液腺等常含有重要功能的共生微生物。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增加对宿主和共生微生物(即使处于低丰度)之间关系的了解。本文尝试总结了植食性昆虫和植物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关系、昆虫和植物互作机制、昆虫共生菌解毒植物毒素等方面的近期证据,突出强调了应以系统观思维来理解共生微生物、植食性昆虫和植物间的功能关联,并就将来值得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寄生蜂,顾名思义,是一类营寄生生活的蜂,和蜜蜂、胡蜂一样,都属于膜翅目昆虫。它寄生于别的昆虫并把它杀死,所以人们说寄生蜂是益虫。寄生蜂种类很多,估计我国可能有三万种,和高等植物种类差不多一样多。但是它们身体很小,有的比头发丝还小,有的虽然大些,但不很显眼,很多人对它不熟悉。昆虫因食性不同,可分为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和腐食性昆虫等。植食性昆虫吃植物,许多种类是农作物重要害虫。但是植食性昆虫会被肉食性昆虫吃掉或被寄生杀死,后者便是植食性昆虫的天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防止基因BpHi008A启动子中褐飞虱应答区域及应答元件核心元件的确定”(项目批号30570137)由我校袁红雨教授主持.植食性昆虫的取食作用极大地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组成型和诱导型两种防卫机制来抵御植食性昆虫的为害.植物的诱导抗虫性是指植物体在遭受昆虫进攻后表现出来的一种抗虫特性,是一种更为重要的防卫形式.目前对植物诱导抗性方面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利用消减杂交、mRNA差异展示、cDNA微阵列等技术克隆受昆虫取食诱导的基因,并从转录水平上分析虫害诱发的分子反应…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毒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媒介昆虫造成影响,它既可以感染媒介昆虫从而改变昆虫的生理生化性质,也可以通过侵染寄主植物并改变植物营养成分来影响媒介昆虫.被影响的媒介昆虫表现出某些生物学特性(包括发育、寿命、繁殖力、表现型等)的变化.该文综述了同翅目蚜虫、飞虱和粉虱等媒介昆虫所传播的植物病毒、昆虫对病毒的获取、传播和保留等特性以及媒介昆虫的传毒机制.  相似文献   

13.
植物组织结构与抗虫性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体系包括组成防御体系和诱导防御体系两个方面,笔者从叶片、树皮、树干等不同部分论述了植物组织结构与抗虫性的关系,说明植物的物理、化学防御体系在植物的抗虫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趣谈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美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不可想象,没有植物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自从有了植物,就产生了一些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其中包括昆虫。在全部昆虫中约有50%是植食性的,很少有几种植物能免去被昆虫的取食。昆虫的取食一方面给植物造成了危害,另一方面,昆虫的传花授粉也给植物带来了很多好处。自从植物和昆虫产生以来,它们这种互相依存、协同进化、既明显又微妙的关系就一直存在,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言而喻,植物在地球上生长、开花、结籽并不是为…  相似文献   

15.
传粉榕小蜂和榕树形成了传粉昆虫与植物间互利共生的典范.除了传粉榕小蜂外,榕果内还存在多类非传粉榕小蜂以及蝇类、蛾类、甲虫类等昆虫,这些昆虫在形态和生活史等方面形成了对榕树的适应;一些种类对榕树具有种层次上的寄主专一性,存在对寄主植物的适应辐射.而那些生活在榕树其它部位的昆虫对榕树的寄主专一性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至8月在桔梗生长期分5次对太和桔梗田昆虫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利用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分析了昆虫群落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植食性害虫主要有金针虫类、蛴螬类、地老虎类、蚜虫类、蝗虫类等;捕食性昆虫主要有食蚜蝇类、蜘蛛类以及草蛉类等.群落的总个体数和丰富度随调查时间有一定的变化,4、5、6月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优势度指数相对较大的是7、8月份.其中植食性昆虫与总的昆虫分析结果相近,捕食性昆虫略有差异.昆虫的总个体数随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昆虫物种丰富度随着调查时间呈下降之势.总体来说相邻日期之间群落相似性更大,并呈越来越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载了内蒙古已知寄主的22种缘蝽科昆虫及其所为害的40多种寄主植物。这些植物隶属于7个亚纲、10目、10科、33属;其中绝大部分是优良牧草和价值较大的药用植物。本文还对缘蝽各类群的食性与植物种类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林政行 《武夷科学》2002,18(1):315-315
台湾有瓜叶马兜铃 (Aristolochia cucurbitifolia)、蜂窝马兜铃 (A. foveolata)、异叶马兜铃 (A. hetero-phylla)、大叶马兜铃 (A. kaempferi)、及港口马兜铃 (A. zollingeriana)等五种马兜铃属植物。马兜铃的花具有壶状陷阱式之构造 ,花瓣暗红色 ,能发出类似腐肉之气味诱引昆虫。新鲜之花朵在壶口处有倒生刺毛 ,使掉落入之昆虫能进不能出。昆虫在其中活动 ,将身上的花粉碰触在成熟之此雌蕊 ,完成授粉 ,昆虫在壶内依靠花心底部分泌之蜜源存活 ,待雌蕊无受粉能力时 ,花药成熟 ,壶口处倒生刺毛变软萎缩 ,沾染花粉之昆虫重见光明 ,逃出陷阱。但不久又难敌诱惑 ,再度入陷阱担任授粉之媒介。台湾马兜铃属植物授粉昆虫主要属毛蠓(Dasyhelea sp.)及少数的蛾蚋 (Psychoda sp.)及其它小蝇类。授粉昆虫对五种马兜铃属植物有明显之寄主植物专一性 (host specificity)。  相似文献   

19.
本书是德国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重要的生态学方面的丛书《生态学研究》的第173卷,这套丛书1970年开始出版,几乎覆盖生态学的各个领域。本书第一次概括了昆虫的作用,特别是植食性昆虫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书中综述了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收录了该领域有声望科学家的一些工作案例,详细讨论了昆虫植食作用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控制的实践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植物源昆虫拒食剂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拒食剂可以定义为能抑制昆虫取食而不直接杀死它们的化合物。昆虫常继续留在经拒食剂处理的植物上并可能因饥饿而死。大部分植物依赖次生代谢物来防御植食性昆虫。各种研究表明协同进化的压力使植物越来越能抵抗昆虫的取食。大部分植物源拒食性次生性化合物可以分为倍半萜烯内酯类、异黄酮类、苦木素类和柠檬苦素类化合物4 大类。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关系方面尚未建立确实的规律,但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了解发生在某些昆虫的膜受体水平上的分子过程提供线索,因而可以指导分离或合成高效拒食剂。昆虫感知拒食剂化合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昆虫的特化的拒斥感器或者干扰接收诱食刺激化合物的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实现。因为植物拒食剂是天然化合物,能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地被分解,较少环境污染,因而在IPM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开发出无公害新农药,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作用机制、对环境的影响、结构与生物活性间关系、高效拒食剂的合成及田间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