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空区协同利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空区处理是预防与控制采空区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其周边资源安全开采的必要条件.从矿山工程系统合理布局出发,以采矿环境再造、协同论和内嵌式设计等理论与理念为指导,首次从协调资源开采的角度提出“协同利用”采空区处理新技术.探讨采空区协同利用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模式,并对利用模式进行系统分类,研究采空区协同利用机制,并进行利用模式分类,探讨采空区协同利用机制.工程应用表明:新机制不仅处理空区隐患,而且实现隐患资源的安全开采,同时还大大降低空区处理成本,甚至达到零成本.研究成果可为空区隐患资源的安全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地下铝土矿采矿环境再造连续采矿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复杂难采、水害突出的铝土矿地下开采技术难题,基于采矿环境再造和连续采矿理论,提出了地下铝土矿采矿环境再造连续采矿理念.新理念主要包括基于疏、导、引、堵和用等综合水处理措施的开采水环境再造技术、借鉴金属矿无间柱连续采矿技术和煤炭机械化采煤技术的连续采矿技术、以矿岩地应力人为控制方式实现的应力环境再造技术等三项主要内容.新理念为复杂难采、水害突出、低价值软破及原本不具备开采价值等矿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碎裂矿段开采与空区处理协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在生产高效和作业安全上取得系统整体最优,将碎裂矿段的空区处理微观问题纳入采矿方法创新设计宏观问题中,开展2种问题的协同研究:首先,针对广西高峰矿105号矿体碎裂矿段的赋存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考虑对各种规模空区适应性,基于采矿环境再造和连续采矿理论,提出采矿环境再造无底柱分段分条连续采矿法;然后,根据采空区规模、围岩状况和原岩应力场等条件的差异,在所有采空区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空区,运用离散元程序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开采布局,将采空区调整为部分切割工程、自由爆破空间或采场,从而确定出各种规模空区的处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碎裂矿段开采与空区处理协同研究可为类似矿床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商业开采在采矿过程中对环境不造成影响,结合现有的海底采矿技术,提出有必要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绿色采矿技术研究和环境评价研究,分析了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开采中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矿过程对海底潜在的影响包括沉积物和生物栖息地移动、羽状流、光照、噪声、振动等,对海洋上部的潜在影响包括光照、噪声、废水排放等.为了实现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商业开采,须弱化海底采矿作业对海底环境的影响,以确保海底采矿符合相关国际海洋法规.  相似文献   

5.
从循环经济的思想出发,利用气体膜分离技术,就开发煤矿井下甲烷膜开采单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超前性的采矿安全解决方案,并兼顾了环境保护,为将来的绿色采矿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煤矿开采业是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采矿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不仅关系着煤矿开采质量,亦关系着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矿技术。该文从介绍我国目前煤矿开采业常用的采矿技术入手,提出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煤矿开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岩石力学的发展、计算机在矿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的促进,一向作为"技艺"的采矿学已开始进入科学领域。文章对地下金属资源开发的数控采矿环境、实现无废开采、海洋采矿、应对深井开采的岩爆威胁等科技前沿做了初步探讨,阐明其对采矿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提出了发展绿色采矿技术的科学采矿理念,其中包括利用矿区固体废弃物(矸石、粉煤灰、黄土、黄沙等)直接充填回收“三下”压煤的固体充填采煤技术。在此科学采矿理念指导下,笔者在巷采矸石充填技术、普采矸石充填技术以及简易的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基础上,研究开发了高效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充填采煤方法与技术,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矿产资源开采中,极薄矿脉地带的矿产资源开采条件与开采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于开采方法与开采应用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由于极薄矿脉的倾角以及矿山岩层的稳定性等不同,极薄矿脉的类型也不相同,对于采矿方法以及采矿技术的应用也不相同.主要以极薄矿脉的留矿开采方法为例,从留矿采矿法在进行极薄矿脉开采应用中的构成要素以及采准切割要求、回采现状等方面,对于极薄矿脉的采矿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安晶 《科技信息》2009,(35):53-54
针对PLM系统在企业协同环境中应用的不足,利用现有的组件代理技术,通过多代理的协同和交互,提出一种基于多组件代理的分布式协同PLM系统框架模型。详述了实现原型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在系统层面上实现并协调设计过程。最后对系统作了简要评价,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