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老子的思想历久弥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总体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主张"以人为本"和"柔性管理"。本文从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索其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融合,提出了老子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管理者和员工三个部分的要求,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年来很多公务人员不熟悉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学习,提出公务人员应传承和恪守老子“以道蒞天下”的管理哲学思想.老子的“道”是指客观规律,就是指理论包括管理哲学.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就是认为要用“道”(客观规律)来指导国家社会的管理,并普及之.重新阐述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关于“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道蒞天下”与学理论用理论的价值,特别是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老子》第四章“道冲”之“冲”,本作“冲”,用本字,当释为爆炸。“道冲”,即道爆炸,《老子》的“道冲”论和现代量子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相似或一致。  相似文献   

4.
“宇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道”的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的“道”论相似,“道”的本义似应是“宇宙体积为零”状态;《老子》论“道”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宇宙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高岳嶂 《奇闻怪事》2009,(12):30-32
闲读老子的《道德经》,出于职业的敏感,竞悟得了一些管理之道。虽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在实践经验与老子的睿智之语交融撞击下,禁不住要写一写、道一道了。  相似文献   

6.
哲学起源于对生命的思索。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特质是生命的学问。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奠基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探索之中,老子哲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老子哲学中的生命关怀以“道”为核心范畴,遵循“本源之道”,探究“生命本真”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意识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7.
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因此,如何理解“道”的涵义就成为解读老子思想的首要前提,作者从“道”与“学”的对比中对“道”的涵义进行了简要疏理,从而初步探讨了老子对于知识和德性的安排,并进而指出老子“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关照人的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8.
道字表示本体论之道,早于《老子》已有文字所载,老子只是援引,而非提出,老子无须给本体论之道“取字”或“取名”,“取字”说明显有误。《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到“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是“道生一”的“一”,而非“道生一”的“道”,“取字”说和“记载”说皆误。“字之日道”当注译为:字,生也;之,代词;道,本体论之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今译:产生它的叫做道。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根本思想、中心观念是“道”,而道的根本在于其宇宙观。所谓“万物终极理论”,是自爱因斯坦开始的现代科学对于宇宙万物的基本统一性的动态研究和揭示。本文通过探讨和种种比较后认为,“道”,就是老子所感知、所发现的体现宇宙万物最宏大统一性的本源之物,这一本源之物与“万物终极理论”所动态追求的终极目标具有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其创立的过程、理念和思维模式,对现代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1.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2.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新华  胡凯 《科技信息》2010,(27):199-199,20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道家思想的勇退"出世"、释家思想"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以及中国"和"文化的生命关系思想,对现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启示。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学问。本文主要从儒道释生命哲学和"和"文化生命关系两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指出“旅游”一词在中国古代就有超功利的适意而行的特点,具有典型的道家思想的意味。论述道家“逍遥游”的自我超越思想,性命兼修的旅游追求等揭示了旅游的本质;道家思想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道家思想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推动旅游文化的建设以及现代旅游观的形成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和形成原因,通过对其诗歌“清”之蕴涵和意象、意境的分析,以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认为孟浩然诗歌“清”是其对隐逸生活长期向往之清高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此思想情感主要受其出身经历、家乡地理历史背景和儒、道、释之超脱世俗的思想以及仰慕陶渊明和魏晋风流等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16.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人能自觉恪守柔弱无为的原则,不固执于一得,不逞强于一时;讲得道者“上德若谷”的包容性,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范蠡是我国春秋时期十分重要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他多被后人称为"商圣",而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则为多数人所忽略。从客观的历史事实上来说,范蠡是先作为一位军事家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才离开越国,发展生产经营成为"商圣"的,《汉书·文艺志》也记载范蠡曾有兵书流传于世。本文总结了范蠡的军事思想:顺应天时的战争观,灵活多变的战术观和富国强民的国防建设观,并且追溯了范蠡军事思想的来源——道家思想,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运用范蠡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号称"吴头楚尾"的萍乡拥有极具特色的寺庙文化。本文将指出萍乡寺庙文化的三大特点:寺庙道观历史悠久;多佛道混杂性质的寺庙道观;含原始宗教气息的众多寺庙。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二十一世纪,对竹林七贤的研究空间由文学领域正在向哲学、历史、艺术、考古等专业不断发展,具有逐渐扩张的趋势.《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注引的《魏记》内容,继承了《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魏记”内容.“竹林之游”包括以嵇康、阮籍、山涛为核心的“七贤之游”与以嵇康、向秀、吕安为核心的“嵇康之游”两个阶段.竹林七贤的价值取向有偏重儒家理性与偏重道家审美两个方面.竹林玄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儒道兼综和重视庄学人生体验两个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