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阐述了以单片机为基础的交流接触器的智能控制方案和原理。把单片机的逻辑判断及通讯功能和交流接触器组合,可实现智能化控制。其功能 要表现在确保交流接触器吸合后,会自动扫行低压直流吸持子程序,监测设备的过流、过压、欠压、三相不平衡及漏电情况,在过零检测的基础上,使触点分断时的火花能量最小。和上位机联网,可以组成简单DCS系统。  相似文献   

2.
把单片机的逻辑判断及通讯功能和交流接触器组合,可实现智能化控制。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确保交流接触器吸合后,会自动执行低压直流吸持子程序,监测设备的过流、过压。欠压。三相不平衡及漏电情况,在过零检测的基础上,使触点分断时的火花能量最小,和上位机联网,可以组成简单DCS系统。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片机技术,实现了降压元件型交流接触器的起动过程、吸持过程、分断过程的实时控制,经过大量实验为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杭州华丰电器模具厂研制的CJ20交流接触器铁芯,于1993年12月18日通过鉴定.CJ20交流接触器是1991年机械工业部在黄山召开的“主要低压电器产品更新换代工作”会议,指定取代CJ10交流接触器的换代产品.电磁铁芯是接触器的关键部件.CJ20交流接触器铁芯与CJ10铁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机械寿命1000万次,为CJ10铁芯的3倍.铁芯材料选用DW360—50冷轧硅钢片;铁芯结构在“E”形中柱留有0.15—0.2mm的祛磁间隙和增加两边极的吸合面;铁片贴合采用三油缸铆压工艺;铁芯吸力由计算机优化设计.2.缩小外形尺寸,节省材料40%.3.铁片间涂防锈油,既可防锈,又可避免铁芯断电后出现打不开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以ds PIC为控制核心的交流接触器数字化控制技术.对BUCK电路进行改造作为线圈供电主回路,分别利用数字PI和流限开/关,实现了线圈电流的闭环控制,使得吸合过程的吸反力合理配合,减小触头和铁芯的弹跳与碰撞,提高电寿命.可靠吸合后,切断PWM斩波信号,转入直流低压运行,能耗小、无噪声.分断时,采用负压控制,线圈能量被快速吸收,提高了接触器的分断速度.通过PROTEUS软件对吸合、吸持和分断过程进行仿真,有助于智能控制模块的设计及控制方案的分析.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控制技术改善了交流接触器各项性能指标,具有较好灵活性、通用性.  相似文献   

6.
赵阳 《科技信息》2011,(1):I0110-I0111
本系统以凌阳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包括DC-DC变换器、DC-AC变换器、滤波电路、辅助电源等模块。由单片机产生SPWM波,驱动DC-AC变换器中的全桥逆变功率转换电路,从而实现直流到交流的转换;采用DC-DC变换实现电压稳定到输入电压一半;利用过零比较的方法,实现频率和相位跟踪。系统具有过流保护和欠压保护功能,能够有效的保护电路,而且具有自动恢复功能。另外,本系统还具有语音报警及液晶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系列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系统,该系统由动态特性计算与动态特性分析两个模块组成.动态特性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不同电压、合闸相角等参数下动态磁链、线圈电流、运动速度、吸合时间等动态特性,为分析交流接触器最佳动作过程提供依据.利用动态特性分析模块可以仿真不同工作情况下的电流特性、吸反力配合特性、触动时间、吸合时间、末速度等特性,同时具有计算起动容量、线圈绕组温升等功能.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对比分析线圈匝数、线径对接触器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容量智能交流接触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控制方案,采用3台分立的磁保持继电器作为智能交流接触器本体,进行三相电路的智能控制.将粒子群算法引入该产品的优化设计中,使其具有更加合理的电磁机构与动态特性,进一步减少了在吸合过程中产生的触头弹跳和铁心撞击,实现了吸合、吸持、分断过程的动态优化控制,提高了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种内置节电装置的交流接触器,它采用锥形弹簧为辅助零件的交流吸合,永磁保持,电容放电脱扣工作模式,其特点节能、节材、缩小体积、降低噪音,延长交流接触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智能型宽电压交流接触器控制器的研制方案.该控制器对施加在接触器线圈两端的电压采用PWM控制及自适应调节,使普通交流接触器实现了在宽范围交直流输入电压(AC 24~380 V或DC 24~220 V)内稳定可靠工作,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大幅度减少了产品种类;同时使接触器还可实现节能、无声运行、无弧或少弧分断、在线设置、显示、远程通信和远程操作等功能,提高了交流接触器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功能、特点以及测试效果。该系统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来获得铁芯和动触头支架位移,应用压电薄膜压力传感器进行触头接触压力的动态测试。该测试系统不但能对交流接触器进行全面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还增加了触头接触压力动态测试功能,以往的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测试系统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应用该测试系统在实验室对CJ20—25型交流接触器进行了全面的动态特性测试,并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能够清晰、准确地获得交流接触器各项的动态信号,为进一步完善电器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直流运行的交流接触器短时失压自起动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控制电路中,需要实现交流接触器失压自起动。直流运行的交流接触器,虽具有短暂的延时释放性能,但是其延时释放时间不超过0.5秒,难以满足自起动的要求。如10千伏电网断路器跳闸继之以重合闸方式恢复供电时,失压时间大约为1秒。在这种情况下,直流运行的交流接触器就无法继续保持吸合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电力机车三相负载电动机采用接触器控制方式,可用微型单片机同时实现电流速断、反时限过流及单相接地等保护.简要阐述了电力机车三相电机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原理.  相似文献   

14.
用单片机8031构成的滑差电动机的控制系统,具有软起动、调速、电制动以及过载、缺相保护等功能,并能分别用数字直观地显示转速和电流,用晶闸管作为交流形状,取消了电磁接触器,无触点和火花,因此寿命长、可靠性高,尤其适用于频繁起动和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15.
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TM572.2284智能型恒流交流接触器的探讨〔刊〕/张培铭…(福州大学)∥低压电器——1999.(1).15~16交流接触器的吸合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采用微处理器控制恒流电路,在不同电源电压、不同闭合相位条件下,使交流接触...  相似文献   

16.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交流接触器的机械寿命已大大提高,但远远低于机械寿命,电寿命,这是已经成为制约交流接触器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使用类别AC-4,切换过程中产生电弧成为交流接触器电寿命的关键限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弧接触器结构,这种无弧交流接触器与常规交流接触器使用方法和外观完全一样,替换方便,并且还具有无弧通断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接触器的电寿命,取消了特殊材料触头的制作并避免了所有因开断电弧产生的电磁干扰和火灾风险。在断开接触器后,电源侧与负载侧具有明显的分断口,可靠地实现了电气隔离,这一点又与常规接触器的特性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对直动式交流接触器中的触头系统在动、静铁心吸合过程中所引起的两次振动就其振动特性和系统响应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触头系统的响应规律及动触头的最大弹跳量和衰减情况。通过实例计算,结果与文[3]的实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针对接触器在控制阻容和阻感性负载时吸合阶段可能出现涌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负载与不同合闸相位角下的电流变化情况,找到了合闸相角和负载功率因数角对涌流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抑制涌流的开关合闸控制方案。本文通过公式推导开关在阻容、阻感性负载时吸合的暂态过程,找到了不同负载下的最佳合闸相角,并使用Multisim搭建硬件仿真电路,模拟不同负载时的开关吸合过程,通过检测合闸后触头回路的电流零点,提出了一种智能识别负载性质和判断涌流抑制情况的合闸控制策略,最后使用实验室研发的单极交流接触器进行带载实验,对负载的识别准确且抑制涌流的效果明显,实验结果和理论仿真一致,对接触器的智能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带电压反馈智能接触器的热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智能与普通交流接触器热分析问题的异同点,建立了同时考虑主回路和磁系统发热的智能接触器热分析模型.该模型根据智能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在脉宽调制下交替导通-关断的特点,利用磁路法建立了线圈控制回路导通与关断时磁系统的特性微分方程组,并通过求解该微分方程组建立其磁系统的热源模型.同时,结合两种接触器的共同特点将普通交流接触器的热分析方法扩展到了智能接触器.利用该热分析模型对一采用优化线圈及铁芯参数的智能接触器在稳态工作下的温升进行了热分析,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交流接触器相比,智能交流接触器在更小的线圈及铁芯参数下,仍可有效降低磁系统的发热温升,且稳态工作下的温升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零电流分断控制的最佳控制区域,并对接触器分断过程进行探讨.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预测模型,从而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动态计算与分析的新方法,为产品研究开发及虚拟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