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岩芯观察、录井资料、钻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克拉玛依九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裂缝的特征。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裂缝非常发育,主要为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构造缝,大部分裂缝都被各种固体矿物不同程度地充填,影响了裂缝对油气储集和运移的有效性;裂缝主要为网状裂缝和斜交缝,规模以细小裂缝为主,大裂缝较少;裂缝方位主要为北东向,与主构造方向相同。根据上述基本特征和成因,对研究区裂缝进行了综合分类;探讨裂缝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认为发育的4期裂缝与构造运动期次相吻合;探讨了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认为岩石性质和构造位置是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沥青路面裂缝形成的原因,路面裂缝的主要形式,以及裂缝的预防。以处治S220线路面裂缝为例,重点介绍了裂缝处治的施工工艺,并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受天然裂缝作用影响,裂缝性地层的水力裂缝可能延伸为多分支、非平面的复杂裂缝体系,这与均质地层压裂产生的对称双翼平面裂缝具有巨大的差异。由于常规水力裂缝延伸模型无法用于模拟裂缝性地层中水力裂缝非平面延伸的裂缝形态和裂缝几何,为此,基于水力裂缝相交天然裂缝转向延伸路径的等效平面裂缝思想,建立了水力裂缝非平面转向延伸的数学模型,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值求解方法。模拟计算表明,当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转向延伸时,水力裂缝缝宽在延伸路径上表现为非连续分布,在转向延伸段突变减小,受缝宽减小节流效应影响,井底流体压力升高。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水平地应力差和逼近角越大,转向延伸段缝宽越小,对支撑剂输送限制越大;施工排量和压裂液黏度越高,包括转向延伸段在内,整个延伸裂缝段的缝宽越大,支撑剂在裂缝内的运移越容易,压裂施工风险越低。研究为认识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非平面延伸特征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为裂缝性地层压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弹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理论,考虑天然裂缝与射孔孔眼相交的空间关系,结合张性起裂准则,建立了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的张性起裂压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的张性起裂压力较岩石本体起裂压力显著降低,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倾向沿天然裂缝起裂.张性起裂压力大小对比分析表明,孔眼指端和孔眼顶部位置天然裂缝的张性起裂压力最小,为水力裂缝的最易起裂点;天然裂缝为低倾角时,水平最大和最小地应力方位的张性起裂压力差变小,水力裂缝将从井眼不同周向方位同时起裂延伸,扩展为径向缝网.实例计算分析证实了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的起裂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泥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系统的研究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为分析裂缝成因、防止裂缝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混凝土裂缝宽度和深度对裂缝表面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制作了带裂缝的钢筋混凝土试件并进行了碳化试验研究。研究采用碳化时未开裂的试件、裂缝近似贯通的试件、裂缝未贯通的试件的横断面,其中裂缝近似贯通试件、裂缝未贯通试件的横断面即为裂缝开裂断面。对于裂缝近似贯通和未贯通的试件,通过对比裂缝的宽度、深度和裂缝表面混凝土的碳化情况,并与未开裂试件断面混凝土碳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宽度对于混凝土裂缝表面的碳化几乎没有影响,表面碳化主要与裂缝深度有关。本文对混凝土开裂部位的耐久性研究仅以裂缝表面宽度为依据进行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建议将混凝土裂缝宽度和深度列为同等重要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切断了结构断面,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较小。本文分析了裂缝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非平面延伸特征,基于等效平面裂缝思想和PKN模型,建立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延伸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模拟计算表明: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转向延伸时,缝宽在转向延伸段明显减小,在延伸路径上表现为非连续变化特征;受转向延伸段缝宽减小对流体流动的节流作用,转向延伸段的流体压力梯度增大,导致井底施工压力升高;水力裂缝沿天然裂缝转向延伸距离越长或转向延伸次数越多,则井底施工压力上升幅度越大。本文模型为分析裂缝性地层水力裂缝非平面延伸特征提供了手段,为裂缝性地层水力压裂工艺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沁端区块煤层气藏为例,首先,建立了煤层气藏三维构造模型,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煤层气藏基质属性模型,为裂缝模型的建立与离散粗化奠定基础。然后,以测井解释的裂缝密度、长度、倾角、方位等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地震裂缝预测的属性体约束条件下,建立全区裂缝密度分布模型。最后,以裂缝密度分布模型为控制条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技术(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建立了沁端区块煤层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其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分析,认为该模型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为该区块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地质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管桩因承载力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各领域服役过程中出现了竖向裂缝问题。为充分阐明管桩竖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裂缝产生机理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提高管桩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寿命,解决由管桩开裂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对不同使用领域的管桩竖向裂缝的产生机理、裂缝危害、裂缝防治措施及裂缝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为管桩工程裂缝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及有利的储渗空间 ,广泛发育于不同岩性的各类储层中 ,为油气生产作出贡献。对现今发现的各种非构造裂缝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依据形成主控因素的不同 ,把非构造裂缝划分为表生裂缝、收缩裂缝、溶蚀裂缝、缝合线、差异压实裂缝、压裂缝、冰冻裂缝及与重力滑塌有关的裂缝 8种类型。通过对各类裂缝的几何形态、发育特征的描述 ,对其形成环境、分布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各类储层孔渗结构及运储性能 ,尤其是碳酸盐岩、低孔低渗等储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及测井、试井资料等,研究了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裂缝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控制裂缝产生和发育的地质因素,主要为构造应力、岩石类型、岩石厚度及匹配关系.详细分析了不同构造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裂缝类型,得出本研究区储层为裂缝-孔隙型,裂缝起着渗流通道和储集空间的双重作用.而碳酸盐岩厚度、裂缝类型配置、基质与裂缝的渗透率关系控制了油气产能高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有限元法对人工裂缝进行了较仔细的刻划,用于描述裂缝宽度的网格尺寸为0.5~10.0 m,通过研究对比发现,模拟计算时对实际裂缝宽度的放大倍数对模拟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给出了影响程度;分析比较了人工裂缝为楔形和矩形的差别.假设裂缝内的导流能力是距离和时间的函数,通过模拟计算,给出了这些因素对裂缝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周国勇  陈露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0):21-21,32
结构砼为造桥的必用品,因砼非结构裂缝影响工程质量的例子经常出现。文中探讨了桥梁砼非结构裂缝种类,分析了裂缝产生原因,介绍了裂缝控制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沥青路面裂缝的广泛性入手,详细阐述了沥青路面非荷载裂缝类型及其成因,并具体分析了非荷载型裂缝产生的机理.确定了影响沥青路面非荷载裂缝的主要因素,从而为非荷载型裂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成像测井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分析,对16井区火山岩裂缝性储层有效性和渗透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储层空隙类型主要为裂缝和基质溶孔,储层模式主要为裂缝直接连通裂缝型、裂缝间接连通的孔隙—裂缝型,储层类型有低孔—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2种;储层孔隙度较小,基质岩块孔隙度为2%~22%;裂缝为0.01%~0.08%,为低孔、低渗性储集层;储层主要分布在火山岩的中上部不整合面250 m以内。  相似文献   

17.
姜树怀 《甘肃科技》2014,(5):95-96,120
根据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特点,结合沥青路面裂缝情况,系统分析了裂缝的成因,针对裂缝的不同成因,提出了技术综合处治对策以及施工工艺,为以后的路面裂缝处治提供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要物性特征.裂缝系统的发育极大改善了渗透系统,作为油气主要富集、储存的场所,最终影响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含量.对低渗透储层裂缝系统从裂缝的性质、产状、长度、开度、密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车镇凹陷东南部的低渗透储层裂缝系统进行分析得出,裂缝类型主要为张性裂缝和剪性裂缝,高角度斜交裂缝居多,裂缝延伸长度在5~10 cm,裂缝密度灰岩最大,砂岩次之,泥岩最小.岩心的有效裂缝开度相对较小,裂缝宽度越大,裂缝充填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并提出了有效解决裂缝的综合措施,为防止和控制裂缝提供了实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花岗岩潜山裂缝型油藏受构造、风化、溶蚀等作用影响,其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特征,其地质建模研究一直为业内难点和热点。为此,综合运用测井、地震、岩芯、试井等多方面资料,深入剖析了裂缝成因,明确了断层和“沟脊”地貌为该区裂缝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而,采用DFN(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建模技术,形成了以裂缝成因控制的花岗岩潜山地质建模方法。即以裂缝成因为依据建立了裂缝分布的趋势体,以之为约束,建立花岗岩潜山裂缝网络模型,进而得到等效裂缝属性模型,并通过测井、试井等资料校验模型的可靠性。应用该方法,建立渤海A油田花岗岩潜山的地质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表征了油田裂缝分布特征,为开发方案编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