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刘喜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1):117-118
音乐与戏剧是歌剧这个综合艺术体里最重要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歌剧自身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是改革的关键.蒙特威尔第、莫扎特、格鲁克、瓦格纳等歌剧作曲家在他们的歌剧改革中都以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来完善歌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多种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样式。歌唱作为歌剧的表现手段,它既表达人物情感,说明人物心意,还串联了故事脉络,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歌剧作为舞台艺术的独特本性,决定了演员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独特地位。演员的演唱不仅直接体现角色形象,而且其演唱技巧的发挥和对角色的驾驭能力又赋予角色形象以新的内容。民族歌剧的演唱,长期以来,在继承民族声乐理论与表演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借鉴美声唱法的长处,并结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汉语语言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3.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歌剧的产生是文艺复兴运动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这并非是突然而来的偶然现象,而是文艺复兴时代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发展的结果。一、16——17世纪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1.歌剧兴起于16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有两种从神灵赞歌曲发展而来的宗教戏剧:一是在乡村演出的神迹剧,一是在城市演出的神迹剧。在意大利的宫廷戏剧里还有田园剧,情节剧,幕间剧和用牧歌风格写的戏剧。这些戏剧品种都是歌剧的前身。歌剧起源于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那时有一些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进步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4.
自浪漫歌剧形成的时代起,歌剧序曲有着相对完整、独立性的结构,且具有预示剧种样式、显现音乐主题、提示人物形象、暗示剧情梗概四个功能。作为这一时期的歌剧杰出代表的威尔第,在这一领域内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从歌剧《弄臣》序曲中的音乐结构和艺术情感两个层面来分析,揭示了序曲中蕴涵的歌剧主人公黎戈莱托音乐主题“诅咒”的本质特性,从这一微小角度来显现这个主题在统筹全剧时的艺术魄力。  相似文献   

5.
歌剧是一种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精湛的舞台表演、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以及强烈的戏剧冲突等特点使得歌剧艺术不断的蓬勃发展。其中《苍原》自1995年在辽宁歌剧院首演至今,它表现出了史诗性、开放性、戏剧性等三大艺术特点,在中国它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歌剧的起源与发展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它形成于16世纪末期佛罗伦萨。16世纪末,当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知识分子、专家学者、聚集在巴尔第伯爵的宅第里,讨论古希腊音乐理论。他们借鉴古希腊悲剧,把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想给当时的音乐一个新的面貌。他们认为创造出一种文字与歌唱水乳交融的音乐,是音乐创新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韩春丽 《科技信息》2010,(13):10-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艺术中,广泛流传着“真实主义”的思潮,普契尼是“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并以他对歌剧艺术形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以及剧情与音乐的贯穿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都体现在他那富有创造性的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对多声部音乐那丰富多彩的技术超群的艺术处理上。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演员和观众之间达到了十分融洽而有益于理解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最爱,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2部歌剧。他在歌剧创作中突出音乐的主导地位,创造性地使音乐与歌词有机统一,赋予每个角色以独特的音乐形象,善于运用重唱的手法展开戏剧性情节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他的歌剧反映了时代的呼声,音乐通俗易懂,具有德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歌剧是一种集诗歌、音乐、和戏剧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种偶然。除了音乐、文学等专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社会的支持,社会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是影响歌剧诞生、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正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歌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西洋歌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6世纪末的欧洲就早已有雏形。但是,当时这类演唱形式并无名称,人类只称呼为"用音乐表演的戏剧。"1640年以后,才简称为"作品"或戏剧音乐,两者一经混合,又成为了"音乐戏剧"后来索性称为"歌剧(opera)"。本文对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在民族性、虚拟性、程式性方面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差异。  相似文献   

11.
茂腔是流传在高密一带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是高密民俗文化的代表,它对莫言的小说尤其是对《檀香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檀香刑》中,茂腔贯穿小说的始终,在构思、素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藏族服饰具有神圣的宗教意蕴。文中对神巫祭祀服、格萨尔说唱人(仲巴)的帽子、藏族宗教法舞"羌姆"形象、佛教僧人发辫以及藏戏服饰进行了解读,在相关的活动和仪式中,服饰是神圣的精神力量,表达着一种复杂的观念和象征意义,是沟通人神的神圣物质。藏族民间服饰也秉承了宗教象征的基本精神,以神秘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膜拜和祈求,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荆轲刺秦王未遂被杀,尔时"秦腔"已传遍咸阳城,并被注入了许多秦国文化的元素,即从唱到吼。秦地老百姓喜欢的就是那慷慨悲凉的味道。秦腔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六种唱腔、十三门角色都有严格的规矩。适值易俗社成立12周年之际,鲁迅专门题写了"古调独弹",包含着对秦腔的赞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原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秦腔名段"西湖山水还依旧"语言风格及艺术成就,必然有助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大众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梅妃故事产生过程的梳理,可认为梅妃的形象是有意识地针对杨妃的形象而精心塑造出来的。但明代戏曲《惊鸿记》中梅妃的形象有了很大发展,她不但谴责、抨击杨妃,形成作品贬杨褒梅的倾向,而且还突破情缘层面,通过抨击和褒贬将矛盾扩大到政治领域、后宫生活、君臣关系、民族矛盾等。这是明代梅妃故事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鼎峙春秋》是清代四部“宫廷大戏”之一。文章梳理了当前学界的研究情况,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S术特征从结构体制、人物形象、戏曲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依次分析了各方面的具体特点并探究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辰河高腔是湖南省一大地方戏,被学者及戏剧学家们誉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由于弋阳腔的传入,沅水中上游地区产生了辰河高腔,在当地,人们又把“佛”、“道”、“傩”等音乐唱腔运用在戏曲中,使辰河高腔在剧作内容、体式及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辰河高腔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颂忠谴奸的精神祈求,体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戏曲本身来看,辰河高腔已具有“写意”、“传神”、“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男扮女装"剧与"女扮男装"剧相比,没有自觉的性别意识追求,且"男扮女装"剧中的男性性别倒置,无论是外表或内质都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而明代的好奇风尚及传统的表演形式——反串,对"男扮女装"剧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梅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129-132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一方天地,它在沿袭黄梅戏基本美学特征的同时,又将其进行了变化与拓展,即“柔”中带“刚”、“俗”中见“雅”、“嗲”而不“腻”、“杂”而可“融”,这种美学上的创新使该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传统唱段较少、过于依赖舞关等非音乐因素等。该戏的成功与不足为中国戏曲音乐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至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指出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臧琳佳 《科技信息》2008,(17):175-175
罗西尼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浪漫乐派,喜歌剧大师,其作品《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剧作家斯太尔比尼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第一部的故事编成歌剧脚本。本剧是一部意大利传统风格的二幕喜歌剧,成为歌剧创作中有代表性的精品之一,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