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联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文章分析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并指出现今社会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总结出经济社会发展应注重对运输经济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长沙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沙市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空间上各城区分布不均匀、中心城区密度较大,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发展态势.影响长沙市创意产业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景观资源、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众多的科研院所,以及"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关键.河南省要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但是,一个不可回避基本事实也摆在我们面前: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城市经济与乡村社会,穷人与富人,……,悬殊差距让人在内心深处感到社会在日趋分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解之难题。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中国进行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沿海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融入全球产业链条的企业,使沿海12个省市占了全国引进外资总额的90%和全国GDP的60%。但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足第一生产力,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大量事实证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金融的互利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炯 《河南科技》2009,(5):10-11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稀缺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基础,作为社会生产三大要素之一,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人地矛盾只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一种是以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协调而全面的综合发展观.前者是社会发展观的初始状态,后者则是人类在经历并深刻反思了片面发展实践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而形成的超越了前者的发展观.实践证明,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发展观,在实践中造成了短期行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调,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污染,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失落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蔓延等一系列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速度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和实质.成果转化渠道畅通,规模合理,转化率高,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就有利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和良性循环.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长期以来"散(力量分散)、少(应用开发类成果少)、低(成果转化率低)、小(成果产业化规模小)"4方面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与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河南省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河南省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十一五"以来,河南省认真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同在,发展也总是与矛盾共存.应该客观地看到,在河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省份,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高校不仅在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对优势,而且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是推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圣地,其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离开现实环境的教育模式将成为无本之木.所以,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发一种适合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适应城乡体制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发挥地区优势,全面振兴地区经济,根据中共中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部暑,唐河县作为全国的试点县之一,在农业区划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常规方法与现代数学方法,人脑与电脑相结合,全面分析评价了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地予测了今后十五年的发展前景,制定了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生态为内容的综合发展规划。现就有关的技术和某些理论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考。综合发展规划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并受多种经济、社会、技术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李菊红 《河南科技》2013,(8):209-2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与一次性资源的枯竭之间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煤炭企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格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组成细胞,探索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技》2011,(3):7
<正>即: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社会、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杨燕芬 《河南科技》2012,(24):86-8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围绕经济建设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加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促进地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一种是以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协调而全面的综合发展观。前者是社会发展观的初始状态,后者则是人类在经历并深刻反思了片面发展实践所产生的消极后果而形成的超越了前者的发展观。实践证明,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信息渠道畅通,信息发布、回馈、汇集的便利为舆情的衍生、发展、扩展以及汇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身处经济社会之中的每个个体,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舆情动态的参与者和基础细胞,而经济信息与舆情信息也成为个体从事微观经济活动时的信息来源从而左右经济行为决策。  相似文献   

18.
赵文瑛 《河南科技》2003,(23):17-18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电子商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深远、无法预测的影响.电子商务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贸易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必将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逐步替代传统商务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加速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供给与社会需求这对矛盾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公路交通的信息化能够有效改善交通需求状况。本文仅从哲学的角度,浅谈对公路交通信息化的几点思考。首先阐述了公路交通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点,介绍了其国内外发展状况,然后分析了公路交通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其学科的方法论研究的特点,最后探讨了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20.
秦英 《河南科技》2006,(15):6-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中共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新乡市科技工作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良性轨道,为新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