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截击小行星     
20××年10月,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危险的“杀手”──一颗宽度接近1.6千米的小行星,正以每小时10.8万千米以上的速度自太空猛冲向地球。初看起来,它像是一颗很普通的小行星,同成千上万颗在太阳系里疾飞的其他小行星没什么两样,除了一点──这颗正直冲向地球。 天文学家们紧急检查、又再次复核了他们的计算结果,但事态的严峻性没有改变:24小时之内,天地大碰撞就将发生。恐慌气氛迅速蔓延开来,要想发射火箭拦截这颗高速的太空巨石,使它转向或者干脆消灭了它,看来为时已晚。 以相当于1亿吨TN…  相似文献   

2.
在这幅根据观测结果绘制的艺术想象图中,环绕绘驾座贝塔星的尘埃盘外缘正在形成行星。这个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盘"是由于小行星和彗星的相互碰撞、继而蒸发形成的。一颗像木星那样的大行星很可能已经形成,类地行星则可能正在形成。在尘埃盘的中央,显示的是一颗正在从自已与小行星的碰撞中吸收质量的年轻的类地行星,它可能干燥缺水,也没有大气,但是它在未来将很可能与一颗富含水或冰的小行星碰撞。倘若如此,它最终就会成为像地球这样富含水的生命之星(嵌图A),但也可能成为本身富含碳、同时大气层中富含甲烷的像泰坦星(土星的卫星之一)那样的天体。在这两种情况下,这颗星上都可能出现生命。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找到了新证据,证明2.5亿年前恐龙的诞生与一颗小行星碰撞地球有关。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美国海尔天文台的查理斯·科瓦尔在搜索彗星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他的轨道在土星(离太阳9.5天文单位)和海王星(165天文单位)轨道之间,大约离太阳24亿公里。这是迄今已知小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大家知道,在火星(1.5天文单位)和木星(5.2天文单位)轨道当中存在着小行星带。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木星内侧,环绕着太阳公转着。个别的可能达到木星外侧。但也有少数小行星,它的轨道比地球更接近太阳。象1976年发现的小行星,它公转周期比地球还短。  相似文献   

5.
横冲直撞的行星 地球外的深空大约有800颗小行星和几十万颗更小的行星.当然,这些小行星各有轨道,通常并不"越轨".然而,万一有一颗"图谋不轨"呢?假如真有一颗脱轨小行星撞上地球,就会造成空前浩劫-毁灭我们这颗行星上的绝大多数生命,更小的行星则能撞毁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 “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确实表达了彗星、小行星与地球关系的某种真谛。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彗星被作为灾难的先兆,因此星相学家特别关注彗星的出没;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人们仍然对彗星以及小行星给予极大的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甚至地球上的水都来自彗星。迄今的探测了解到,小行星上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另一种颇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物种的灭绝,特别是6500万年前统治地球时间最长的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是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细微末屑好景观 在…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18日,一个直径为30米的小行星,从距地球表面4.2万千米上空飞过,又让天文学家为之一惊。类似小行星与地球擦身而过的惊险情况,近年来时有报道。由于人们对6500万年前小天体碰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前车之鉴心有余悸。所以,科学界为了人类家园地球的安全,加强了对宇宙中小行星、彗星的观察研究。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在电脑上模拟出一个直径为4.8千米的小天体,一头栽进太平洋中部引发海啸的实况。因碰撞释放出的能量达到1亿吨TNT,可与数千颗原子弹爆炸的当量比拟,比大多数火山爆发的威力更猛烈。惊涛骇浪将以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和排山…  相似文献   

8.
28种分子构成生命最新的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产生时,接近地球表面的地幔是溶融着的,在地表上没有气体。从内部喷射出来的气体含有水蒸汽,地球变冷以后,这种水蒸汽就变成了海洋。气体的残余部分(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等)变成原始的大气,陆、海、空(大气)在地球史的最初期形成了。由实验可知,在这种大气中,一旦发生雷电及紫外光化学反应,就会形成氨基酸和核酸碱等生物化学物质。那么,所谓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的本质就是对自己执行自我复制,因此,对生命来说,最根本的物质就是执行遗传的核酸和决定代谢的蛋白质。这两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9,(1):5-5
2008年10月7日凌晨2时45分,一颗小行星在非洲上空爆炸并产生了一个火球。尽管类似的天地碰撞大约每一个月就会发生一次,但这次却是天文学家首次成功预测。这颗名为“2008TC3”的小行星的直径只有几米,它在撞击的前一天被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勒蒙山天文台发现,天文学家立即计算出它正处于同地球相撞的轨道上,同时预测了它撞击地球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氧气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初的地球大气成分应与火山喷出的气体相似,由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氨、硫化氢和氯化氢组成。此时的“居民”是在无氧环境中生活的。大约20亿年前,当地球上出现自由氧的时候,生命受到了氧的威胁。当时地球上铁很多,由远古微生物产生的氧与铁化合形成了铁矿。多余的氧的出现大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外层空间不停地有微尘进入地球大气层,故地球每天都在增肥。科学家相信,藉由研究这些星际微尘,有助于解开太阳系诞生的奥秘。因此,如何捕捉这些星尘便成了专家们研究的课题。根据估计,每天都有超过100吨的太空微尘进入地球,这些微尘多半来自小行星或彗星。每一粒微尘可能由多达10万颗更小的微粒组成。这些埋藏在星际尘埃中最古老的微粒能够告诉我们,这些星尘是由哪些星球所制造的。当然,这些星球现在很可能已不复存在。这些微粒的化学性质能够捎来原始太阳云中的状况。即便是观察这些微粒如何聚集成堆,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太阳和行星是如何…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时间2013年2月16日,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此时,天文学家正在美国宇航局的地面观测站,紧张地监视着这颗可能会影响地球安全的小行星,计算着它的体积、运行速度和运行轨迹。其实,威胁地球生命的因素不仅来自太空,有时更来自地球本身,而对此我们却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3.
研究小行星的航天器美国航天局最近宣布,计划发射第一个绕小行星运转的航天器。它将对一个叫做“爱神星”(小行星432号)的巨型太空石进行研究,这是很多有时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中的一个。科学家认为,通过“爱神星”对小行星进行研究,有助于说明行星(地球)是怎样形...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在形成于41亿年前(即所谓"冥府地球"时期)的一粒晶体中,科学家发现了携带类似有机物标记的碳。这一时期的地球仍然呈熔融态,表面温度很高。科学家说,这粒晶体暗示地球生命的最早出现时间比之前的估计早了3亿年。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但生命最早于何时出现在地球上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已知且可靠的最古老化石的年代在大约34.3亿年前,岩石中的化学标记则暗示地球生命最早可能出现于38亿年前。科学家最近检测了  相似文献   

15.
近日,科学家宣称之前发现的一颗拥有奇特羽状尾的小行星希拉,其怪异的外形是由于之前和一个较小天体发生碰撞所致。科学家发现这颗小行星亮度比预计高了两倍,外侧似乎还具有一层发光包裹层。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太阳系在46亿年前形成及后  相似文献   

16.
天上的拔河     
总有那么一天,地球上将不再有海浪汹涌,小河潺潺,也不再有白雪飘舞,大雨滂沱。这与地球人不断把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毫无关系,而与恒星越年长就越明亮直接相关。随着我们的太阳的温度越来越高,大约在10亿年后,它将“烤死” 地球上的任何复杂生命;大约30亿年后,海洋也将被烤干;最终,太  相似文献   

17.
看起来太空石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比科学家想像的要大的多。这种太空石叫做小行星.美国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群小行星在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空间围绕太阳运转。他们认为这就增加了有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数量.不过多数小行星都很小,不会给地面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一些海洋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最近对地球上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恐龙可能是在一场令人难以想象的气体燃烧所造成的风暴性大火中灭绝的。他们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在墨西哥海湾的冲撞所释放出来的巨量甲烷气体,引起空气燃烧,从而导致了恐龙的灭亡。 在白垩纪末期,大约6500万年前,大量由腐烂植物所产生的甲烷气体,在海底500米深处的沉淀物中贮存下来。海洋这一深度的低温和高压,导致了甲烷气体与水的结合,形成了固态的甲烷水化合物。 科学家们经过考察证实,今天,在地球表层的下面,潜藏着巨大的甲…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美国宇航局公布了"DART"任务的最新进展,计划发射一艘冰箱大小的太空飞船,以高于子弹9倍以上高速碰撞潜在威胁的小行星。这项最新任务有望在2022年升空发射。该太空任务将拯救地球,避免小行星碰撞地球。美国宇航局建造的望远镜和其它天文装置将继续搜寻这些小行星,遵循它们的运行轨迹,确定它们是否具有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7,(9):4-4
天文学家最近宣布,到大约50亿年之后。即银河系和仙女座基系完成碰掩之时.太阳和地球很可能将被甩到一个遥远.孤寂的太空地带。还有一种很小的可能性,即35亿年屑整个太阳系都被“铲”进仙女座,从而被兼并掉。银河蕞和仙女座开始碰撞的时间是在大约20亿年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