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反映美国黑人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女性主义主题外,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另一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狂欢化色彩。书中的狂欢特征主要从狂欢化广场和狂欢仪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狂欢化广场展现了黑人的爱、幽默和乐观。加冕脱冕的狂欢仪式中蕴含着交替更新的精神。作者以狂欢的形式表达了黑人民众对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3.
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这一过程,展示了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所谓“看得见的人”,指的是黑人个体为证实自我的存在、要求社会的注目而采取暴行的野蛮人的形象,并非黑人真实的自我。“看不见的人”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具体表现在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丧失这一矛盾上。本文以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通过黑人的遭遇来喻示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三部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文学作品——《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分析,比较三部作品中黑人为寻求自我本质所作出的努力,揭示存在主义哲学对黑人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7.
奴隶贸易,这是再浩瀚的大海,也无法淹没的历史,亦是再现代的文明,也无法忽略的人性。在《海上囚徒》中,作者丽莎·A·琳赛讲述了西方历史里最悲惨、最恐怖也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即欧洲人如何贩卖非洲人的过程。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批欧洲人和非洲人卷入了这场把黑人当做商品贩卖的贸易,彻底改变了非洲、美洲和欧洲的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8.
在白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中,权力问题是理解黑人主体性的一个关键因子。以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以揭示微观权力如何通过规训黑人的身体和灵魂,塑造关于白人至上和黑人低劣的种族话语,这种话语继而演变为一种支配意识形态,成为黑人身份认同的羁绊;黑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抵抗成为黑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抵抗中,黑人复苏了自我意识,重塑了主体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的代表作。虽然小说的创作不是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但小说中明显地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如:黑色幽默,元小说,戏仿,反讽,拼贴。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布鲁斯风土理论”来龙去脉的基础上,阐明“黑洞”仪式的本质是黑人小说文本的浓缩性,并以小说《看不见的人》进一步印证,提出黑人“认祖归宗”是自我实现的复杂历程的必由之路和最终归宿,指出艾里森种族文化观里程碑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作者拉尔夫·埃利森是黑人作家的优秀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12.
黑人是浸在血泪和耻辱中踏上美洲土地的。他们被当作奴隶从非洲掳掠和拍卖到美洲几乎是和英国人向北美移民同时进行的。四百多年来,黑人的苦难和屈辱,罄竹难书。早在南北战争之前,已有不少白人对种族歧视感到羞耻。最突出的是1859年白人约翰·布朗发动的哈泼斯渡口武装起义和白人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大叔的小屋》(又译为《黑奴吁天录》)。布朗起义失败后被主张与南方奴隶主妥协的布坎南总统处以纹刑。斯陀夫人却受到了林肯总统的赞扬。林肯接见了斯陀夫人,他说:“原来引起这场大战的那部小说,竟是出自你这位娇弱女人的手笔。”黑人著书倾诉自己悲惨命运的,则以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和哈利的《根》最为扣人心弦。但是这些皇皇巨著也难表美国黑人苦难于万一。  相似文献   

13.
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两位最著名的黑人作家。大量运用象征,是他们创作的一个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对赖特《土生子》和埃里森《看不见的人》这两部小说里象征艺术的对比分析,指出两位作家创作的密切联系的确是难以否认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来自边缘的声音——《看不见的人》的音乐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二十世纪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凭借对黑人音乐的爱好与精通,试验性地将布鲁斯、爵士乐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中。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其叙事语言都体现出明显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5.
黄伟龙 《科技信息》2013,(7):207-207,248
拉尔夫·艾里森在文学创作上,开创性地将布鲁斯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布鲁斯音乐从此正式进入文学文本,蔚然成风。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以布鲁斯为代表的黑人音乐的巨大魅力:黑人音乐不仅是黑人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精神庇护以及生存希望,更是黑人民族寻求民族之根的重要源泉。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圆形结构与忧伤主题、叙事模式上的即兴创作与忧伤主题,以及布鲁斯与黑人民族的关系,再现艾里森独具匠心的布鲁斯艺术形式,旨在重申艾里森在新型现代黑人文学上引领人和开拓者的地位,以及布鲁斯对黑人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斯(blues)又称蓝调,是上世纪初期美国黑人创造的一种音乐样式。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表征,布鲁斯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文章通过对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的分析,指出作者将布鲁斯这一美国黑人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创作密切结合,体现了小说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黑人作家拉尔夫·艾立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不一而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时空跨度之广让读者产生乌瞰美国历史的感觉,同时还回荡着许多世界文学经典的声音。这种厚积而薄发的特点明显地再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对他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体现了黑人文学文本的高度浓缩性。  相似文献   

18.
付思 《科技信息》2013,(23):34-34
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经典之作《寂寞芳心小姐》通常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竭力渲染美国梦之沉沦的黑色主题。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从狂欢化的文学特征和狂欢化的场景来欣赏《寂寞芳心小姐》。  相似文献   

19.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20.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茜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非洲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透过《紫色》充分折射出桑戈尔“黑人性”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这在体现茜莉摆脱作为黑人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而成长为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