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背景和对双语文化理解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论语》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文化关键词英译进行分析,分析了《论语》英译经历的宗教化、西方中心论、自我东方化、去中心主义以及中西比较哲学解读的文化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
《论语郑注》惜焉不传,郑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敦煌出土文献的发现,对于辑录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考注敦煌写卷《论语郑注》中的一个残卷S.6121,为郑注的辑录和古本《论语》的校订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经证经是指从经书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该经书中的词义或句意的一种训诂方法。运用以经证经的训诂方法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就是本《论语》之文来证《论语》,从《论语》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论语》中的某些词义或句意。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论语》中的上下文语境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二是以《论语》正文中的训诂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三是以《论语》的用语之例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四是以《论语》的基本思想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表达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前人对《论语》词汇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关于《论语》的表情词,目前研究的不多。情绪词是指那些可以将人的情绪表现在脸色、面容上的词,比如喜、怒、哀、乐等词。本文选取《论语》中主要的、基本的情绪,根据它们在《论语》中出现的词义,对它们进行定量统计和分类,并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析,对研究《论语》词汇、窥视古今情绪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耶稣传》对否定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的影响,认为在近代西方传统基督教神学、哲学处于向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中,《耶稣传》是一部转折性的著作。它及由它引发的费尔巴哈哲学终结了以神学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欧洲传统哲学,把人们引向了直接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论道路。《耶稣传》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经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典范作品。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大概成书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众所周知,《论语》是对话式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较接近于当时的口语。研究这部有价值的著作,有助于我们对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语言现象有  相似文献   

8.
文字产生后,中国民间故事向书面记载转移,使先秦典藉含有许多小说因素。如《山海经》中的神话,《周易》、《春秋》、《左传》中的卜梦鬼怪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苟子》诸子散文中的寓言,都有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同时,历史散文(如《左传》)和诸子散文(如《论语》)中对真实人物事迹的精彩生动地记叙描绘都为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文言小说形成的标志是秦汉之际的《燕丹子》,它写燕国太子丹结好快客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传奇故事。同时期,《列仙传》、《列女传》、《孝子传》、《韩诗外传》、《汉武故事》、汉…  相似文献   

9.
《论语》一书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到治国之道,小至日常生活。客观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论语》。关于它的评价也都是仁者见仁:有人说它是圣人情怀,有人称它为王者之道,甚至有人传它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笔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有一些冲动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即它的"修己治人"之学,笔者认为它是《论语》一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正习爷爷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暑假里,我认真地读了一本习爷爷读过的书——《论语诠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讲了很多人们做事和学习应该有的方法和态度。在学习方面,《论语诠解》教给我很多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常温习学过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正义》是清代扬州派学者刘宝楠父子一身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作不仅体现了清代考据学的重要成果,对《论语》学的发展亦贡献卓著。运用统计、归纳、比较等方法对《论语正义》中释词时引用《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传注类训诂著作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清一代虽然说文学昌明,但扬州派秉承皖派学者之优长,尊汉但不迷信汉,从而在《论语》诠释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印证了经过清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训诂、文字、音韵等学术已经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13.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者见,无道则隐。"《易.上系辞》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种处世方式,即出仕和退隐。隐逸之士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隐逸者因为其清高的外表及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人产生崇拜之情。范晔《后汉书》中增设了一批新的类传传目,其中包括《逸民列传》。南朝梁.萧统也关注到了隐逸之士,在编纂《文选》时选取了范晔的《逸民传论》。我们试从《文选》所选《逸民传论》为出发点,结合东汉历史背景,探析范晔思想中的逸民观。  相似文献   

14.
试论马融     
马融是东汉的儒学大师,一生著述甚丰,曾著《三传异同说》,并为《孝经》、《论语》、《诗经》、《易经》、《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作注.时号“通儒”。但是,在人生的另一个方面,世人对马融的评价却颇有异辞,因为其为人不直,为官不公,为师不正。  相似文献   

15.
儒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16.
文化播报     
《论语》:为日本人抚慰心灵不久前,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新综合节目汉语论语。主持人和演员在节目中引用《论语》等名言为现代日本人指点迷津。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节目中涉及了形形色色现代日本社会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与成语     
刘婕  孔琪 《科技信息》2009,(4):232-232
《论语》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中有许多内容被后人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成语。文章从戍语的用途和意义为着手点,从学习、人的修养和人生体会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成语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杂合"概念解读辜鸿铭的《论语》译本,指出辜鸿铭的译本体现了一种杂合特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传播学的视域下,从兴办私学、传注经文、周游列国、依托传媒四个维度,对《论语》的文学思想传播渠道的建构进行解读,希望从中探求出孔子文学思想传播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归纳出其传播脉络,深入挖掘《论语》文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孙双双 《科技信息》2010,(17):I0262-I0262
《论语》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本文从训诂学、语法学的角度,对《论语·雍也》和《论语·子罕》中的两则记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说解,同时加入语义的照应和上下文的衔接来处理,以求得更加合理的理解,使文义畅通、词顺字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