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7,(7):66-67
1957年8月26日,塔斯社宣布苏联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同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动作急坏了美国政府。为了与苏联进行太空争霸,艾森豪威尔制订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抢在苏联前把美国人送上太空,因为在艾森豪威尔看来,送人上太空比在地面上部署区区几枚导弹更能制造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美军众多被击沉的航母绝大多数是被对方的作战飞机、水面战舰或者潜艇击沉的,然而,却有一艘是十分意外地沉没的。它就是越战时期的“卡德”号。1961年5月14日,肯尼迪总统下令美军特种部队进驻越南。然而,美军很快发现,这些特种兵不是越南人民的对手,于是急忙调兵遣将。到1962年年底,侵越美军已达1.2万人,拥有作战飞机240架左右。越南战场的战斗日益激烈。美军太平洋舰队不得不动用战舰进行海上运输补给。“卡德”号航母属于美国第7舰队。由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根本没有什么海军力量,因此,美国海军战舰几乎没有什么海战的机会,“卡德”号…  相似文献   

3.
李荫  李伟 《科学大观园》2006,(15):38-39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航天局正在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在200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背面,到2020年以前在月球上建立太空站。据美国媒体披露,五角大楼40多年前就制定过类似的计划,要在月球背面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基地。登月大战一开始就带着火药味人类登月是在美苏的军事政治竞争中拉开序幕的。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飞抵月球之后,美国惊呼为“第二珍珠港”!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发誓,要“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美国人耗费巨资,终于抢在苏联之前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8号载人绕…  相似文献   

4.
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是人的“自我”存在境遇的两极;终极关怀是对人的“自我”现实生存状况的超越,它必须返回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之间,以人的“自我”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和尺度,科学家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其次才能做一个专家,他要比社会中的其他人肩负更为重要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23,(15):50-53
<正>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苏联及俄罗斯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7月12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披露,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返回器携带珍贵的月壤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消息传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许多彻夜未眠的科技人员欢呼雀跃."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做了35项故障预案,最后一项都没有用到,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一位科技人员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7.
<正>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载人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成为全人类的英雄。50年过去,我们依然记得他的话:无论在任何时期,对人类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投身新发现。可为了避免宇航员落入敌对国家领土进而发生叛逃事件,苏联的东方1号飞船上安装  相似文献   

8.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从而使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50多年来,世界各国已经有400多人到过太空.他们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不少,其中也遭遇UFO与外星人“第N类接触”的许多怪事.比如说,听到一些外星人莫名其妙的声音,看到一些神乎其神的UFO事件,甚至还会进入外星文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人都为过去半个世纪航天事业的辉煌成 就和目不暇接的科学发现感到振奋。自然科学各学 科和技术科学本身都感受到它的影响、挑战和冲击。   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961 年前苏联宇航员进入空间以后的40年来,航天技术 突飞猛进,新成就和新纪录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宇航员迈克·梅尔韦尔2004年6月21日驾驶私人资助建造的航天器飞越地球与太空边界,飞行1个多小时后安全返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以北大约130千米处的莫哈韦机场。新华社报道,梅尔韦尔返航后向外界介绍了他在航天中的所见所闻,透露了他在太空飞行中经历的惊魂一幕。在太空可见洛杉矶沿岸美国南非裔宇航员梅尔韦尔成功返航后接受采访时说,他在100千米的高度“看到的景色棒极了”。他说:“那里各种颜色让人目眩……能看到地球的曲线轮廓,能看到洛杉矶沿岸很远很远的海。”梅尔韦尔21日驾驶的航天飞行器叫做“太空船1号”。美国西部时间2…  相似文献   

11.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空军上校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乘坐“联盟1”号飞船升上太空。第_二天飞船却在返回地球着陆时因降落伞失灵坠毁,科马洛夫不幸身亡。这个事件的详情至今还是讳莫如深。但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一起偶然发生的惨案,而是当时国家最高领导层急于取得“太空胜利”酿成了这起事故。  相似文献   

12.
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十几年来,科学哲学逐渐成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这是苏联学术思想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动向,但注意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苏联哲学领域出现这一新的导向是有深刻原因的,如果把它和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做一对比,则依稀可见当代世界哲学思潮发展的某种一般趋向。显然,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从50年代起,三十年来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转折点是1965年前后。60年代以前,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是探索自然界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建立科学的世界图景”)和分析各门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1958年11月21—25日召开的全苏第一届自然科学哲学会议上,当时的科学院院长涅斯米扬诺夫在开幕词中规定会议的任务是:“提高自然科学的理论水准,促进加速解决那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会上的主题报告全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9月27日,美国宇航局和俄罗斯航天局签署了一项关于未来人类太空探索的项目,使人类实现月球轨道上栖息生活更近一步。这是国际空间站的后续项目,涉及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地月轨道空间建立一个太空设施,作为未来人类深入太空探索的"垫脚石",该项目被称为"深空通道太空站(DSG)"。仍在  相似文献   

14.
“狐蝠”不辞而别1976年9月6日,苏联海参崴东北的萨哈罗夫空军基地一片惊慌。“068丢失!”地面监测人员发出惶恐的叫声。“马上组织拦截!”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苏军最高决策层就下达了命令。下午1时10分,经过近一个小时超低空飞行后,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着编号068的米格-25“狐蝠”战斗机飞抵了日本海上空。此时,日本北海道千岁空军基地的指挥官下令出动战机拦截这位“不速之客”。几乎同时,苏联的拦截飞机也跟踪追了上来。眼看别连科就要陷入绝境,但一大片突如其来的厚云层救了他。在云层干扰下,企图实施拦截的苏联和日本的战机连同日本…  相似文献   

15.
罗山 《科学大观园》2013,(14):54-55
中国"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2013年6月26日上午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主着陆区。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历次返回都很顺利,以至于让外界感觉航天器返回地面实在是"没难度",但实际上,载人航天器返回是最危险的阶段,已有22名外国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载人航天器的安全返回要"过五关斩六将",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发生致命问题。正如一名中国航天专家所说,"返回阶段没有突出亮点正是最大的亮点,  相似文献   

16.
“苏联科学院通报”1959年第1期刊登了伊·阿克謝诺夫写的关于国际控制論第二次代表会議的报导。他写道:“国际控制論第二次代表会议,于1958年9月3——10日在比利时那慕尔举行,会上討論了控制論的一般问题及其与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关系。会議分六个分组:信  相似文献   

17.
台文 《科学大观园》2010,(17):62-63
科学家梦想打造“太空电梯”,乘电梯遨游太空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太空旅游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自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登上太空后,50年来,到太空“旅游”过的人类不超过1000人.而在月球上行走过的人类不超过20人。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06,(15):73
博士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当理查德·佐尔格因间谍罪被捕,人们不敢相信,这名在东京德国使馆内拥有单独办公室并与大使亲密无间的德国记者,竟然为莫斯科工作。佐尔格的母亲是俄罗斯人,他3岁时举家迁往德国。大学期间,受左翼思想影响,加入德国共产党。1924年苏联情报部门将佐尔格收为特工。1941年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之前佐尔格已经向苏联政府报告这一消息,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战争打响后,日本声明有意在远东地区开辟战场,令苏联腹背受敌。莫斯科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佐尔格和他的同伴进行了大量情报分析,得出结论:“苏联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  相似文献   

19.
自从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在世界上首次登上太空以后,至今世界各国已经有数百人到过太空. 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不少,而且经常会遇到各种奇怪的事情,例如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看到一些幻影,甚至还会进入另外的世界. 不过,航天员们通常都是对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保持沉默,而且就因为这个原因建议航天员们不要随便说出去.据说,尤里·加加林好像有一次说漏了嘴,他说,如果上级允许的话,他可以讲出许多自己在太空飞行中的“趣闻轶事”.虽然如此,俄罗斯物理学会会员、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基里尔·帕夫洛维奇·布图索夫教授通过收集航天员的点点滴滴证言,还是知道了不少这种禁止向外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