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长期的反复的哲学争论中,二十世纪初创建的结构实在论(Structur-alrealism)的学说,最近已成为"科学实在论最有辩护力的形式"(〔1〕,p.1),且"近年来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主流"(〔2〕,p.151)。结构实在论被公认的创始人是著名哲学家罗素。他认为客观事物,特别是不可观察的客体的内部性质是不可认识的,但它的结构可以通过同构关系被人们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模型认识。本文作者对事物的内部性质不可知持一种保留态度,但对他的通过同构关系认识物质世界的结构持一种赞成的态度,并依罗素的主张将这个观点称为同构实在论,从现象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同构关系,同态对应在科学理论的模型中的作用和通过建模认识世界的模型这三个方面为罗素的同构实在论和由此决定的认识论辩护,并将它改进为同态实在论,以便更好地说明模型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论普特南的实在论的人本主义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普特南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熏陶下,在80年代以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激烈争论的过程中,通过对以往的哲学和科学实在论的反思,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真理观等诸多问题上,从早先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开始退让,从强实在论变为弱实在论,从外在实在论变为内在实在论,从而使其实在论哲学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数学基础主义之后,批判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包括拟经验主义)成为某些数学哲学家热衷的选择。虽然对柏拉图主义和实在论有某种解构价值,但两者却混淆了数学与其他科学的本质区别。相比较而言,关于数学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虽然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却陷入了某种形式的单一决定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4.
皮尔士的科学哲学──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是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的发展,是可误论不断加强的过程。而早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前,美国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就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科学知识理论。虽然皮尔士仍然把真理看做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绝对正确的知道,但他认为没有任何基础保证我们现有的信念是真理,我们的一切信念都可以受到批判或反驳。皮尔士彻底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基础主义,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科学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经过20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和整个认识论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皮尔士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是从基础主义到反基础主义的发展,是可误论不断加强的过程。而上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前,美国科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就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反基础主义和可误论的科学知识理论。虽然皮尔干仍然把真理,我们的一切信念都可以受到批判或反驳。皮尔士彻底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基础主义,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科学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经过20世纪的发展,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和整个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与证据关联的不同层面,本文把科学哲学家提出的各种支持性论据划分为三种类型:经验对等性、异隔论据、认知对等性,并进一步考察这三种论据的不同蕴意及演变脉络。经验对等性是不充分决定性的基本论据,但因其自身困境导致辩护者提出不充分决定性的其它论据,即异隔论据与认知对等性。关于不充分决定性论题及其论据的所有辩护都基于性质不同的四种维度,同时对三种论据的微观构成的分析将提供给我们理解该论题及其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另外一种不同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辩护和捍卫实在论的立场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基础。如何辩护以及怎样论证实在论的观点,则是哲学家、特别是科学哲学家的责无旁贷之责。本世纪以来,学界对实在论问题的研究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活跃。“实在论”这一术语成为20世纪科学哲学研究中出现的最多,但又最缺乏明确界定的概念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从实在论研究的整个历史过程,来揭示或透视实在论研究中发生的方法论转向,有助于展望实在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转向。历史地看,关于实在论的学说古已有之,同既往相比,20世纪的科学发展为在更深层次上研究实在论问题,创设了新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模型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哲学界主要产生了科学模型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莫丽森的不相容模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互补性与不一致性共存),被反实在论者借用成为了反驳实在论者的论据,因此不相容模型论据的产生与存在威胁着科学模型实在论者的立场,严重影响着"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的中心问题的解决与推进。对此,实在论者莫丽森提出世界本身选择了模型和"实践"证明了不相容模型能够表征真实世界的观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入了"信念"、"操纵"这两个重要因素,形成了莫丽森的用来确证实体存在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即"操纵观"、"局部模型"和"模型相似法"。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立足于20世纪科学实在论发展演变的基点,通过揭示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来具体地展示后现代性在科学实在论研究中的渗入,本质地分析后现代理论对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形成的影响,从而在元理论探究的基础上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趋向及其特征给出一种描述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科学哲学家布雷恩·D.埃利斯(Brain D.Ellis)是维克多利亚州拉·特鲁伯(La Trobe)大学的哲学教授。近十年来,他发表了一系列维护科学实在论的文章,独树一帜,提出并坚持内在实在论。这对深入探讨科学实在论以及对实在论多元化的理解,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当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试图回避或否定科学发展与实在的必然联系,而从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的角度来讨论科学思想、信念、评价和选择的问题时,实在论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总是象幽灵一样缠绕着科学合理性和科学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但在另一方面,虽然相当的一些科学家持有朴素的实在论观点,但本世纪以来,在哲学上系统主张实在论的哲学家却并未形成多数派,其倡导者不断分化。在最近若干年里,这种情况有了改变。以塞拉斯、普特  相似文献   

12.
认识论的辩护主要分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针对两者各自的理论困境,哲学家们提出了基础融贯论、无限主义、文本主义(contextualism)等理论,但是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而将融贯主义的辩护运用到经验科学领域中会出现最大的难题--"辩护的循环".哈索克·张(Hasok Clrang)从早期温度测量的案例研究着手,揭示出此段科学史中融贯主义的"辩护的循环"难题可以通过认知迭代得以解决.认知迭代的两种机制--丰富和自纠的交互作用,使创造温度显现出一种传统主义和多元主义结合的科学进步图景.  相似文献   

13.
尼尼鲁托的科学进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进步的问题,是科学哲学中讨论的重大论题之一。在科学研究中,进步是意指什么呢?科学在事实上是否取得进步?我们怎样才可能鉴别某一科学发展是进步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哲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朴素实在论者、批判实在论者和工具主义者在不同程度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而相对主义者却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科学哲学家艾尔卡·尼尼鲁托(Ilkka Niiniluoto)从1975年至1983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原则与传统的哲学诠释学的原则放到一起。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后者的批判性议题的成立与否,取决于两个可疑的论断:科学探究令认知关系实体化,该实体化明确而又决定性地判定了科学对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的承诺。本文勾勒了拒斥这两个论断的方案。它反对如下假设,即科学探究由于缺乏资源来仔细审视展开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关系的语境表述而备受困扰。在发展一种反对该假设的诠释学论证的过程中,本文讨论了一些与理解科学探究的反身性有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了在探究过程中与语境相关的诠释学情境概念。这种版本的诠释学的科学哲学在本文中成败攸关,它在有关实在论的争论中提出了一个立场,该立场有资格成为一种诠释学的实在论,这恰恰是那种与任何形式的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断然决裂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走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趋于缓和;对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取代了方法论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普特南实在论演进的整体谋划在于深入实践的实际过程,强调任何思想均无法超越人所固有的视角。其以承认人类理智的有限性与处理问题的开放性为根本出发点,以阐述由人居于世而产生的缠结现象为主要特点,以反对任何形而上学与还原论等本质主义为理论标的。普特南从关注现实出发,将实在论建构为参与世界的活动,构筑了一幅从多元主义科学实在论到自由主义自然实在论的理论图景。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长期“统治”和历史主义的“叛逆”之后,西方的科学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倾向,都不是科学发展的合理趋势,因此,他们试图探索一条更为恰当的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夏佩尔选择了理性实在论来作为他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道路,并因之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朝向实在论方向的发展。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已经并将继续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它的进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构实在论:文化际学科际潮流下的当代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实在论:文化际学科际潮流下的当代科学哲学吴向红1994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规格颇高的讨论维也纳学派及当代科学哲学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的第三天上午,5位来自3个不同国家的学者,同时出现在主席台上,作了关于一种新型科学哲学学说──建构实在论(C...  相似文献   

19.
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义学层面,有两个论题对科学哲学中的实在论具有典型意义([1],[2],[3]): R1:科学理论的命题具有真值。 R2:科学理论的术语具有指称。据此,我把科学哲学中侧重于研究R1的实在论称为真值实在论,把侧重于研究R2的实在论称为指称实在论。由于许多实在论者强调R2是R1的必要条件([4],p.120)或R1是R2的证据([5],p.43),所以研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是两类实在论共同的基本任务之一。鉴于断定科学理论真理性的严重困难,实在论者往往以对逼真性的探讨作为补救之策。本文有选择地分析了一些科学哲学家对真理、逼真性和实在论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他们的探讨存在着逻辑上的循环、理论上的不严谨或应用上的困难。因此,本文基本上是批判性的。至于怎样提出建设性的主张,乃是笔者希望今后从事的一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倾向”在当代哲学讨论中,特别是形而上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倾向的形而上学有必要得到严肃对待。不过,倾向的形而上学问题一直富于争议,本文尝试用关于倾向、性质以及倾向性质的三个问题,展示倾向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图景:倾向与非倾向是对世界的真实区分吗?这种区分是针对性质的吗?倾向性质是实在的吗?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示了形而上学领域休谟主义与反休谟主义之争。其中,作为一种彻底的和统一的反休谟主义进路,倾向本质主义对以上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回答;而且,从经验科学和形而上学两方面的理由来看,倾向的本质主义进路是最值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