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大尺寸人造岩心不仅可以模拟储层的非均质性、注采井网关系,还可以模拟油水在平面或者纵向上的运移规律及饱和度分布,近年来大尺寸人造岩心被广泛地应用在油气藏开发各类物理模拟实验中。为制作出与真实油藏物性尽可能接近的大尺寸人造岩心,从渗透率、孔隙结构、润湿性控制、黏土矿物添加等方面研究了其制作工艺,并研究了石英砂粒度中值、加压强度、胶粘剂用量、黏土矿物含量等对人造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通过介绍的制作方法实际制作了与某非均质油藏物性相似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大尺寸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物性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制作的大尺寸非均质人造岩心渗透率、孔隙结构等物性参数与实际油藏非常接近,可以代替真实油藏岩心进行部分模拟实验,为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的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的技术.该技术制备的人造岩心模拟砂岩油藏,对地层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孔隙度模拟度高,具有良好的实验重复性,能够很好地进行开发方案对比,化学剂评价.这种岩心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钻井领域的室内物理模拟,同时,这种人造岩心的外观形状的任意性也使其具有了更好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人造亲水性岩心一般采用高温烧结或添加表面活性剂胶结等方法,虽可满足于亲水性要求,但制作步骤复杂且亲水性质不稳定。为此对亲水岩心的制作方法进行改进和简化,首先采用化学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对石英砂直接进行胶结。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类胶结剂胶结后的岩心呈亲水性质;岩心胶结强度较高,孔渗性质与常规胶结岩心基本一致;无水敏现象,洗油或者水相长时间浸泡后,岩心性质基本不变;该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混合后可直接用水稀释,无需使用有毒的有机溶剂。该类亲水岩心的制作方法简单,无需高温固化,岩心性质稳定,更适合于油层物理的机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行设计的HmP岩心滤失简易装置,近似模拟井下条件形成泥拼,并考察不清洗、清洗、清除并清洗3种情况下岩心与水泥装的剪切胶结强度;同时,用金属棒模拟套管进行相应实验。研究表明:钻井液润湿性对固井I、Ⅱ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非常大,与水基钻井液相比,油基钻井液形成的界面胶结强度降低了近15%。因此,在设计前里液时合理使用润湿反转别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一系列室内实验,对振动增加采收率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用人造岩心、天然露头砂岩岩心,天然油田砂岩岩心及模拟油进行了驱替实验。实验表明,机械振动可提高岩心水驱油的无水采收率及最终采收率,可推迟见水,降低岩心残余油饱和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XRD,SEM及红外光谱测试方法对水性环氧树脂-水泥-乳化沥青(CAE)复合胶结体系不同龄期硬化产物以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并研究其胶结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性环氧树脂中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含钙络合物,并延迟了Ca(OH)2的结晶;CAE复合胶结体系形成了以沥青胶结物、水性环氧树脂固化物与水泥水化产物交织共生的一种空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砂岩人造岩心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介绍了具有储层特性砂岩人造岩心的制作要求、制作工艺及制作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出一种新的环保型硅酸盐类复合胶结剂,找出了影响人造岩心裸压承压强度和渗透率的主、次因素,确定了人造岩心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研究出的人造岩心可代替天然岩心进行采油工程措施的部分室内模拟实验,填补了国内砂岩全岩人造岩心的空白,既解决了无天然岩心就无法进行室内实验的问题,又解决了因天然岩心非均质性导致实验数据无重复性和可比性的难题,为油田措施改造的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物理过程法模拟沉积岩的沉积、压实和胶结过程,构建致密岩石的三维数字岩心。利用随机行走法模拟不同成岩过程岩石的核磁共振响应以及不同润湿性岩石孔隙中流体的核磁共振响应。模拟结果表明,岩石胶结成岩后孔隙半径减小导致核磁共振横向弛豫(T_2)分布的峰值向短弛豫方向移动,流体视扩散系数略小于自由扩散系数;致密岩石中随润湿相流体饱和度减小,润湿相T_2分布向短弛豫方向偏移,受限扩散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弱凝胶深部调驱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人造岩心驱替过程不能直观展示以及大尺度三维模型工艺复杂和适应性差的问题,研制出一套能够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不同渗透率岩心组合、模拟正反韵律储层,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小尺度可视化装置。在注入0.3 PV弱凝胶型调驱体系,候凝24 h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时刻各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以及与人造岩心驱油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弱凝胶阶段,弱凝胶优先进入中高渗透层,减小层间非均质性,同时能够改变高渗层内部残余油的分布;在后续水驱阶段,低渗透层逐渐起主导作用,而且存在于大孔道的弱凝胶由于黏弹性,在驱替压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弱凝胶能够在新的孔道内聚集,有利于弱凝胶在油藏深部进行深部调驱。与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对比,可视化装置在含水率和采收率曲线的拟合度较高,说明可视化实验装置对进一步理解弱凝胶调驱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的纯烟道气吞吐效果不好,而烟道气和水蒸气组成的复合热载体对开采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复合热载体在吞吐过程中注入能力却低于烟道气。为确定影响复合热载体注入能力的因素,在模拟低渗透油藏条件下,利用填充管岩心模型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热载体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的采收率高于烟道气,平均每周期分别高出0.39%、0.43%;由于水锁现象,复合热载体在人造岩心吞吐过程中的注入能力与烟道气相比降低了14.59%;复合热载体在天然岩心吞吐中,由于水敏原因,注入能力降低10.22%。  相似文献   

11.
人造岩芯孔喉结构的恒速压汞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恒速压汞实验, 对3种不同工艺制作的人造岩芯孔喉特征进行研究, 并与天然岩芯实验结果进行对比。3种方法制作的人造岩芯孔隙尺度分布均十分接近, 且与天然岩芯数据吻合良好。人造岩芯喉道尺度分布集中, 相比之下天然岩芯喉道尺度分布范围较宽, 在极小的区间内也有可渗流喉道分布, 同时平均喉道半径大于人造岩芯。天然岩芯可能呈现出大孔细喉的配置关系, 存在更大的孔喉比, 因而驱油效率更低, 剩余油饱和度较人造岩芯更大。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油田长岭火山岩气藏基质岩心、裂缝充填岩心、裂缝-基质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油藏条件下的应力敏感实验,以储层原始有效覆压下的渗透率为基准渗透率评价了该火山岩气藏的应力敏感程度,并与传统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裂缝-基质岩心具有中等偏强的应力敏感性,基质岩心和裂缝充填岩心应力敏感程度较弱.这与用传统方法评价的3类岩心均具有极强应力敏感性的结果偏差较大,火山岩中天然缝和人工缝的闭合是造成应力敏感性的主导因素.由于有效覆压变化引起的渗透率损失主要在低有效覆压范围内(<20 MPa),而这种情况在整个油气藏开发期内可能并不会存在,因此认为新评价方法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研究心肌的力学性质,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心肌的并联桥本构模型。该模型包含心肌的被动力、主动力和生长应力三种模型。被动力模型是一个各向异性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其力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心肌的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质;结合自由钙离子浓度演化方程和横桥动力学模型,发展了心肌的主动力模型,在周期化钙离子浓度场的基础上,得到随时间周期变化的主动应力;提出了生长应力的概念,建立基于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生长应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并联桥本构模型完备地反映了心肌的被动力、主动力和生长应力3种应力状态模型。  相似文献   

14.
靖安油田大路沟区长6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靖安油田大路沟区长6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中—细砂岩.根据大量的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资料,研究了大路沟区长6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了绿泥石-浊沸石胶结相、绿泥石-方解石胶结相、方解石胶结相、泥质胶结相及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等5种成岩相类型,其中以浊沸石-长石溶蚀相砂体物性最好.依据所建立的主要成岩相类型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各小层砂体的浊沸石-长石溶蚀相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
根据低渗透油藏面积注水开发的特点,在流管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反九点井网面积波及效率和油井见水时间计算公式,解决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不同于达西渗流的面积波及效率理论计算问题。研究表明,低渗透油田反九点井网中角井和边井的见水时间和面积波及效率不同,需要对边井和角井采取不同的工作制度以调节水驱均匀程度。为低渗透油藏反九点井网的开发设计和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成岩相及其对储层类别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重要的产油层段之一,储层性能除了受沉积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受成岩作用、尤其是成岩相的控制.综合利用储层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碎屑组成、胶结物组分和储层孔隙结构、物性特征、成岩相及储层类别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储层成岩相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类别的控制作用.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5种成岩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泥质胶结相、石英及长石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相.储层物性分布规律明显受成岩相控制,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长石溶蚀相区储层物性最好,为Ⅱ类储层,为研究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的相带;泥质胶结相及石英、长石胶结相区储层物性稍差,为Ⅲ类储层;泥质胶结相及碳酸盐胶结相区储层物性最差,为Ⅳ类储层,即非储集岩.  相似文献   

17.
核磁共振研究低渗透砂岩油水两相渗流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渗透岩芯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人造微观孔隙模型很难真实反映其微观孔隙结构.本研究利用真实岩芯,以去氢煤油为模拟油,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油水两相渗流规律,揭示了排驱和吸入过程的束缚水、残余油和采出油在不同孔隙中的分布,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定量研究了驱替过程中渗吸作用的程度.结果表明,随着孔隙半径的增大,孔隙中束缚水饱和度逐渐降低,大于0.1 μm的孔隙空间是低渗透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而残余油主要分布在中小孔隙,并且低渗透储层渗吸作用明显.本研究车富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是主要的天然气产层,控制储层性能的因素较多且复杂。本文通过对川弥87井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认识该组气层的储集规律。通过岩芯和浮片研究认识到,胶结、压实、压溶、破坏性重结晶、硅化等作用对储层起破坏性作用;溶解、白云石化、后期重结晶等作用及构造裂球的形成时储层起建设性作用。作者建议,在研究区茅口组地层勘探过程中,应把注意力放在孔隙一裂隙型储层气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