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6):108-110
纪念狭义相对论创立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编者按〕爱因斯坦的思想遗产与现时代……………(1·1)Einstein’s Third Paradise………………Gerald Holton(1·2)爱因斯坦: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李醒民(1·9)Einstein,Picasso-Science,Art……Arthur I.Miller(2·1)论爱因斯坦《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一文的得失…………………………………关洪(2·7)爱因斯坦与数学……………………刘华秋郭金彬(3·1)谁的“发现”令爱因斯坦感到惊奇?———《爱因斯坦文集》中一…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生为和平事业奔走呼号。《巨人箴言录:爱因斯坦论和平》(O.内森、H.诺登编,李醒民、刘新民译) 系统地收集了爱因斯坦关于和平问题的文章和书信,并铺垫有广阔的时代背景,详尽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和平思想,以及他为和平事业所作出的毕生努力。爱因斯坦敏锐而深邃的思想,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上,爱因斯坦的和平思想无疑将为谱写这一主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广泛地体现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大统一”理论尝试之中。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几类对于等效原理的争论。与通常实验不同的是,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实验对象与检测仪器分别对应着实验者自身及其具身认知,实验结果则反过来用于对实验环境自由下落状态与所处时空特征加以判定。从具身认知推理得到的局域等效原理在认识论意义上不是系统的,而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有效的争论方式,应通过科学史的方法,将问题从思想渊源、推理方式、发现过程、解释与理解等维度加以分析。尽管具身认知是爱因斯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导致等效原理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真正原因。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标准不一,要求科学理论彻底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2001年5月号<科学大观园>"科学沙龙"栏目署名"山夫"的文章<容忍爱因斯坦>,笔者认为立论很是奇特:爱因斯坦是个地地道道的有神论者,中国人民是从科学的角度希望爱因斯坦生在中国,但中国又需要爱因斯坦,那就得解放思想,容忍爱因斯坦是有神论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随便读过哪一本爱因斯坦传记的人,都不难找以关于爱因斯坦信仰方面的资料.笔者这里仅以国人较熟悉的聂运伟的<爱因斯坦传>为例,与"山夫"先生商榷,旨在百家争鸣,活跃学术气氛,决无抵毁之意,有不当之处欢迎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5.
论爱因斯坦的经验约定论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爱因斯坦的主导哲学思想,中外学者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理性论的实在论”(Rationalistic Realism),按照传统的哲学概念,也可以称之为“理性论的唯物论”。对于这一观点,我没有什么异议。在本文,我要论证的是:经验约定论(Empirio-conventionalism)也是爱因斯坦主导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领域和某种程度上,它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甚至和“理性论的实在论”一样强烈;而且,像理性论的实在论一样,经验约定论在爱因斯坦的早期思想中就占主导地位。这一点常常被许多研究者所忽略,有必要在此加以强调。下面,我将依次展开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走向科学理性论:也论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耳顿教授在60年代末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马赫、爱因斯坦和对实在的探索”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史中,有一章可以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这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历程。”霍耳顿在论文中还首次披露了爱因斯坦1938年1月24日写给老朋友C. 兰佐斯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明确地讲了他的哲学“转变”及其主要原因:“从有点类似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有信仰的理性论者,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在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前夕,本刊编辑部召开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哲学思想讨论会。有四十多位物理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出席。会议就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哲学思想对当代科学的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志们一致认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是划时代的,至今我们还很难找到能同他媲美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物理年",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纪念和研究爱因斯坦的热潮.日本同样如此,大书店摆出了爱因斯坦专柜,一批研究爱因斯坦的专著出版.其中,日本科学史家金子务的<爱因斯坦冲击>,尤为引人注目.该书于1981年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1991年曾出新版,此次由岩波书店再版,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足见其学术价值.全书史料详实、细致,尤其通过爱因斯坦的81页"访日日记",全面介绍和研究了爱因斯坦1922年的日本之行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简论思想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实验不是实际进行的实验,而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按照实验的格式展开,所以也被称为“实验”。史特芬、伽利略、马赫、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都很善于使用这种科学方法。把思想实验当成一种科学方法加以研究,也已有近百年历史。马赫的《论思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李约瑟用以说明道家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三个典型之一。这三个典型中 ,朱熹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最多的。朱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 ,直接渊源于沈括 ,而指导沈括作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思想则来之于道家、道教。这促使我们深入研究朱熹在具体科学领域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本文考察了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生命科学与医学、气象科学等领域 ,指出 ,这些领域中朱熹的思想 ,与道家、道教确实有渊源关系。指导朱熹得出这些思想的道家有机论自然观 ,既对西方有影响 ,也对朱熹身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费恩伯格技术本质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四个方面剖析了费恩伯格对现当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技术本质现的批判,阐述了费恩伯格在技术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即他的“工具化理论”,进而探究了费恩伯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π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π的符号、计算方法和实数性质的证明三个方面,全景式地勾画了π的发展史。历史表明,中国的圆周率计算发展到公元5世纪就已经停滞不前了,而西方数学界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发展了关于π的理论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马理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97-101,112
历境主义是科技史研究领域中后起的一种研究模式,源自西方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由于西方的历境主义论域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的科技史,故而其既有的经验可能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哲学认识论层面上对历境主义展开必要的反思性分析.中国历境主义也是一种经验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可能的理论资源有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和罗伯特·默顿的"中层理论",以及可以分解为可操作的经验变量,它们来自基础性的社会学范畴,但切合中国史境.  相似文献   

15.
《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学术勃兴以来,医史学者对中外医学关系的探讨就一直没有降低过兴趣,而在近年“新史学”口号下倡导的“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研究中,它更成了需要重点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由于历史上中印文化的异乎寻常的亲密接触,中印医学的关系史几乎就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的辉煌篇章中,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确实占有了灿烂夺目的一页。像印度文化的诸多其他因子影响中国一样,印度医学对中医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美国著名数学家亚伯拉罕·鲁滨逊一生中各个时期数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尤其是他作为数学形式主义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哥德尔的划时代论文“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I)”发表在1931年1月的《数学与物理月刊》上。哥德尔究竟何时正式公布他的不完全性结果?公布之后逻辑学界的反响如何?人们对不完全性结果中最实质性内涵的理解怎...  相似文献   

18.
金在权的排斥论证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带来严重的危机,该论证通过说明非还原物理主义所接受的五个前提之间的不自洽,从理论层面否定了不可还原的心灵因果性。面对金在权的质疑,很多学者尝试从前提之一——非过决定论入手,试图解决危机。然而,笔者认为他们的尝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决定状况所带来的困难。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过决定状况的定义做出进一步的澄清,从而对过决定定义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区分。以此说明非过决定论这一前提的合理性有待考量,金在权的排斥论证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技术和机器以及现代文明的基本看法。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他对技术内在矛盾、技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制约等所做分析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他为摆脱技术奴役所做尝试的不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自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兴起以来,"进化伦理学"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都热衷于用进化力量来为道德或道德能力提供解释。然而,研究者们在该理论的正当性问题上始终难以达成一致。其中一些分歧源自"进化伦理学"一词意义上的含混不清。为解决该问题,我们至少应当进行以下两类区分:1)对生物学和生物哲学中"进化论"之不同含义的区分;2)对不同层面"进化伦理学"的区分,包括:描述性进化伦理学、规范性进化伦理学、进化元伦理学。这些区分将帮助研究者们对进化伦理学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