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2.
作物所需的无机营养绝大多数存在于土壤水分中,精确描述土壤水分在作物根系层的分布情况有利于监测作物的生长环境。随着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土壤水分监洲方面应用日趋成熟,土壤含水量在监测点处数据采集较为方便,但整个土壤体中水分分布状况无法直接获取。本文利用克里金插值算法,结合监测点所采集的土壤水分数据,建立土壤水分分布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并通过采集的土壤舍数量数据对谊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表征土壤体中水分的空间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3.
作物间种控病虫害生产技术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2008年市植保站参与实施了省农大、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示范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节水农业与作物高效用水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就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作物自身高效用水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提出作物高效用水的基本原理在于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后覆水作物可以产生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促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高。本文还对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若干技术途径作了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农业耕作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地表面或混入浅层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旱能力的耕作技术。此项技术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结合鸡东县农业发展现状,雏系农业的可待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的迅猛发展,科研院所及农业类高等院校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培育出适合农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作物,如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绿色农业作物等。可以说分子技术带动了农业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分子农业的概念。本文分析了分子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分子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乾隆年间,南疆社会较为稳定,传统农业特征得以延续。维吾尔族人口不断增长,但南疆本身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农业发展存在较多不利因素,造成了人、地、水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后期社会稳定的主要诱因。清政府通过移民的方式,对维吾尔族人口分布进行了整合,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地理环境、饮食习惯、各种农业资源等农业特征,来探讨清代南疆维吾尔族的农业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宝鸡渭北旱原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30年资料,对宝鸡渭北旱原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论是:光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较大,热量资源充足,有利于玉米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光照充足,温差大,对作物和瓜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有利,雨量季节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干旱、冰雹、连阴雨、暴雨、大风、干热风和霜冻是该区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特别是春夏连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所以,要充分利用光能资源优势,发展灌溉和科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够和大多数农作物形成互利共生体系,有效改善作物矿质营养,减轻环境胁迫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AM真菌的功能多面性,其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潜在重要作用和广阔应用前景。结合AM真菌农业应用技术途径和适用情景,讨论了作物种植制度和管理措施对AM真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途径,分析了菌根技术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强AM真菌功能多面性及其应用途径优化研究,将有助于促进AM真菌菌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AM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物抗旱性是极为复杂的生物适应现象。越来越多专家认为抗旱性是复杂的系统,但经过专家大量艰辛细致工作,培育出了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目前,我国已获得一系列抗旱节水作物技术和节水作物新品种,如抗旱节水小麦、棉花、牧草、陆稻等。通过对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水肥高效利用联合调控技术,建立了抗旱节水型种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模式,在豫、晋、冀、陕、甘、蒙等地推广20余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20%;筛选出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15个,并已辐射推广5306万亩,累计增产增收9.95亿元;基于生命需水信号与环境信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作物调亏与非充分灌溉技术指标体系,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与夏玉米连作模式下,亩均节水30~50立方米,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25%~28%。值得一提的是,在作物水分信息快速监测诊断、土壤水分动态快速测定、区域作物水分分布监测等方面,科学家开发了植物蒸腾速率热脉冲探头和可实现定位自动连续监测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使测量精度提高10%~15%,造价降低20%,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监测结果被农业部作为主要信息源实时发布,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的原创新能力,使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了5~10年。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产和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太阳辐射和降雨的时空分布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在当今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增加,带来了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资源时空分布更加不均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人类的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挑战。世界气象组织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实施了农业气候信息预测项目,  相似文献   

12.
钱贻先 《遵义科技》2004,32(4):62-64
作物标准化种植,是当代实用农业技术中的一支新秀。它以全新的观念系统地阐述种植技术,是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笔者随同农技科研人员深入农户,进行多年调查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得出的一项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市山丘区分布面积广 ,而水资源短缺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为此 ,通过就地集水 ,即将沟谷内的小泉小溪水及部分雨水蓄存起来 ,并配套先进的微灌节水技术 ,在作物最缺水的时段进行灌溉 ,从而为山丘区农业发展提供一条集水微灌、抗旱增产、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对今文山地区来说,移民活动的高潮是到了清代中叶特别是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始出现,外地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府县治所及其周围、交通大道沿线集镇,少数民族则主要居住在广大的山区、半山区。与明代相比,文山地区在清代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玉米的传入并迅速成为山区的主要作物,促进了山区的农业开发。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积极倡导,特别是汉民的迁入并逐渐向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渗透、扩散,这些都对文山民族社会产生了渐进的影响,导致其社会逐渐发生缓慢的变迁。不过,由于移民的数量及其分布尚较为有限,民族地区的变迁是较为缓慢的,这也是今天部分民族村寨仍保存下来较多的民族传统习俗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所谓农艺节水就是利用农业综合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它是众多节水环节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是节水农业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政府逐渐对农业技术实施力度的重视和增强,有关部门已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例如选用抗旱高产作物和品种、改良耕作方法、农田水肥耦合及高效利用技术、地面覆盖技术、化学节水技术等增加农业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6.
清代山东地区的人地矛盾与农业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山东是个农业大省,但是农业时常处于危机之中,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制度。然而随着清代山东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人口也随之增多,传统农业的产出,耕地的开垦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造成人地之间的矛盾,结果使农业危机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7.
根据汉中盆地降水、径流资料,研究盆地水资源及其特征。结合自然条件和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小麦等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耗水量,并计算出不同水平年作物生育期的水分盈亏。针对农业用水问题,提出了兴修蓄水工程,改造旧工程,加强渠道防渗,建立节水农业,完善节水灌溉制度,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溉管理,实行多水联用、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小麦叶面积空间分布的模型推理系统,提出了决定叶片形状因子和长势的参数如单叶空间最高点、6高度层间隔内累积投影叶面积及各组分的空间取向与叶倾角分布解析模型系统的主要设计算法。该模型推进系统通过输入简单测的叶倾角值,即可精确计算任意高度层次的复杂投影叶面积分布特性,是评价作物株形结构优劣、判断群体结构合理与否的有力工具,同时对于解析和利用多角度遥感数据监测作物长势以及虚拟农业研究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探讨鄂北区现行种植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水资源不足是制约该区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而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指出该区农业发展的前提是调整种植业结构,走节水型农业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该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通过分析鄂北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作物适水性,探讨了鄂北区建立节水型农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还是环境和水体净化的问题,都需要加快基因操作技术的应用。”为了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向高端发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忠平教授明确表示支持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他主张科学并严格地进行转基因作物的评价,认为这是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