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乐安油田超稠油区原油粘度大,注汽困难的开采特点,从超稠油渗流特征研究着手,采用物理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技术提高该地区原油采收率,比较了采取不同强化注汽措施前后,采油情况的变化开展了以降粘剂、助排剂、声波助注器为主的物理化学辅助蒸汽吞吐的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通过施使物理化学复合工艺,一般可提高油汽比0.1 ~0.5,并延长生产周期,增加采油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乐安油田超稠油区原油粘度大,注汽困难的开采特点,从超油渗流特征研究着手,采用物理化学辅助蒸汽吴吐技术提高该地区原油采 ,比较了采取不同强化注汽措施前后,采油情况的变化开展了以降粘剂、助排剂、声波助注器为主的物理化学辅助蒸汽吴吐的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前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菌种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面,有关混合菌驱油实验和矿场试验方面的研究甚少.对混合菌采油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室内实验研究表明:所选用的DQ7、DY3两株实验菌,具有降解原油中重质烃类、生成表面活性剂和气等性能,可使原油黏度降低,凝固点下降.现场试验效果表明:所用混合菌可有效疏通井筒及近井地带石蜡和胶质沥青质的沉积,降低原油黏度,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从而减缓结蜡速度,有效提高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4.
对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研究表明 :微生物采油是应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 .微生物在油藏中繁衍生长、代谢发酵及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使原油裂解、体积膨胀和乳化等 ,从而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度比、改变流动方向 ,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给出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 .在华北油田现场试验情况分析表明 :微生物采油有效率达 76.7%,增产降水效果明显 ;并找出了微生物无效的原因与所选用的微生物的质量和活性等因素有关 ,所选用井的含水高等因素也有影响 .  相似文献   

5.
长庆安塞油田王窑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藏综合含水率达到70%以上,日产油量持续下降.为寻求更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开展了复合本源微生物驱油在低渗透油藏的应用研究.通过采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性能评价、复合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对微生物采油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王窑区块12个注采井组现场试验年累计增油超过5 070 t,累计降水超过9000 m3,投入产出比达到1:5.9.现场试验证明,利用复合本源微生物采油能够增加低渗透油藏原油产量、提高采收率,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借助微观透明模型建立微观模拟驱油试验系统。以烃降解菌株Rhodococcus ruber Z25和Bacillus cereus Z31为出发菌株,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了多孔介质中水驱原油的特点及残余油的分布形式:残余油主要以油条和油珠的形式滞留于孔隙介质中;以油膜形式附着在骨架表面;在喉道转角处水流速度为零的"驻点"部位。通过静置培养观察了多孔介质中水驱后油藏微生物降解原油及微生物富集的状态,微生物由单菌体形成油水界面处的菌胶团结构。通过研究后续水驱作用下残余油的驱替特征表明,微生物菌胶团、松散的油相与驱替液水相彼此裹挟,沿驱替压力方向运移。本研究揭示了烃降解微生物驱油的微观机制,为微生物采油从实验室走向矿场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喇嘛甸油田由于距物源近,油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油层性质与已开展的三元复合驱油试验区差异较大。为研究非均质厚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应用的可行性,2008年在北东块开展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试验阶段效果明显,油井见效早,含水下降幅度大,阶段提高采收率幅度大。从注、采井距,油、水井剖面调整情况及三元体系采油井乳化等方面对试验区阶段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认识,120m井距条件下高粘度三元体系注入顺利,油井产液量基本保持稳定,优化后的三元方案剖面调整幅度大,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强,三元体系与试验区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比例高,原油乳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华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微生物采油机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微生物采油是应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微生物在油藏中繁衍生长,代谢发酵及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使原油裂解,体积膨胀和乳化等,从而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度比,改变流动方向,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给出了微生物采油区块筛选标准,在华北油田现场试验情况分析表明:微生物采油有效率达76.7%,增产降水效果明显,并找出了微  相似文献   

9.
乳化原油破乳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乳化原油破乳中使用的两类破乳剂,即油包水乳化原油破乳剂和水包油乳化原油破乳剂。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发展过程、重要的破乳剂、破乳机理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油包水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高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过取代、聚结、增溶等机理起作用;三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水包油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通过反应、取代、抵消、聚结等机理起作用,这两类破乳剂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成分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10.
重芳烃石油磺酸盐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产出液高含水期油田的、具有提高残余原油采收率作用的廉价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重芳烃石油磺酸盐 ( HAPS)及其特殊的驱油方式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 ,HAPS与现场地层水配伍性良好 ,w( HAPS)为 0 .2 %~ 0 .3%的水溶液在产出液高含水情况下 ,可使残余原油采收率的累计增加值保持在 7%~ 8%的范围内 .胜利油田孤南 N- 2 80 1井区现场试验表明 ,低质量分数的 HAPS驱具有明显的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 ,采出原油的物性较一般的水驱有显著的变化 ,对于非均质性不太突出的油藏 ,HAPS驱具有良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干馏后油页岩在三轴应力下的渗透实验,揭示了干馏后油页岩的渗透规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干馏后油页岩的渗透系数与体积应力、孔隙压的关系式,表明了它的渗透系数与体积应力、孔隙压呈指数关系。并经过分析可知,若其埋藏深度较浅,可以通过增加孔隙压来改善它的渗透性;若其埋藏深度较深,则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其渗透系数。这一结论对油页岩的原位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工地震采油是通过地面可调频振源进行一定频率的振动,产生振动波,在油层发生一系列的波动效应,达到增产增注目的的一项物理法采油技术。主要对该技术的增油机理以及在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的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泡沫流体对土体渗流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晰的问题,开展了室内无泡沫流体渗透破坏试验与泡沫流体抑制渗透破坏试验,对土体渗流特征及泡沫流体对土体渗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泡沫流体对堤基土体渗流具有显著调控作用,可通过滞留在孔隙中的气泡增大渗流阻力,将局部土体转变为非饱和状态,增强土体抗渗性能;泡沫流体可延长渗流路径,降低水力梯度,抑制土体渗透破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种判别低渗非达西渗流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体的渗流呈现何种特征严重影响并制约着油田的开发.然而,对低渗储层中流体渗流形态的判别至今尚无权威的判别标准.因此,研究并提出判别低渗非达西渗流的方法或准则对指导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十分重要.以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实践为背景,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判别低渗非达西渗流的新方法——有效驱替准则.研究表明,当该准则数大于26时,渗流呈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当其小于23时,渗流呈现出达西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应用特征函数展开法,研究了作用在二层海洋中立于可渗弹性海床上垂直圆柱的波浪渗流力问题,给出了由表面波和内波分别所引起的渗流压力场的解析解式,由此推导了作用于固立墩柱底部上由波浪渗流压力所导致的浮托力和倾覆力矩算式,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计算结果反应了二层海中渗流波浪力的各种可能变化趋势,说明内波对波浪渗流力可能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反射端声压级高于 14 0 d B时 ,驻波管声流旋涡结构会发生变化。利用流动显示和 L DV (L aser DopplerVelocimetry)技术对该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声压级的提高 ,管中规则稳定的旋涡结构逐渐变化 ,出现合并、破裂等现象 ,在高强声下声致流动开始呈现出一定的湍流特性。结果对认识高声强下的声流特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已有的压敏油藏压力及油井产能计算方程无法考虑幂律型稠油的问题,基于压敏油藏以及具有幂律型稠油油藏的渗流理论,推导了压敏油藏中幂律型稠油油藏压力分布和产能方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对压力分布特征及影响油井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稠油幂律性对压力分布影响明显,同时,由于压降漏斗的存在,渗透率在生产井附近也呈漏斗状分布.地层原油的幂律指数越小,压敏指数越大,生产井产能越低.压敏油藏的生产井存在最优生产压差,在实际生产中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气集输系统点多、线长、面广 ,技术性强 ,管理难度大的特点 ,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油气集输系统智能化管理网络 .该智能化管理网络主要由 8个子系统组成 ,包括现场数据采集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管线实时监控系统、生产监控网络系统、生产控制中心、语音通讯系统、视频系统、集输数据采集和应用软件系统、时间统一系统 .集输系统智能化管理网络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管理水平和系统集输的效率 .目前 ,该智能化管理网络已在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成功运行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应力测量及其在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田开发中实施水力压裂措施、部署和优化注采井网必须考虑现今地应力方向、大小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石声发射法、钻孔井臂崩落法、古地磁定向岩石差应变法以及岩石压缩等实验方法,测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区现今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并以吴旗探区为例,讨论了现今地应力在油气开发中的初步应用.认为伊陕斜坡区不同深度砂岩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δ1)值介于20.3~60.01MPa之间,与深度线性相关性好,相关系数=0.952;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E-NEE-近EW向,由盆地西南(西)向东北(东)方向逐步偏转变大.在现今应力状态下,吴旗探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储层NNE-NEE向裂缝系统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将首先启动张开并连通,最先形成有效主渗流通道,随着外界流体压力逐步增大,NW及NWW向裂缝系统可成为次级渗流通道;同时认为长61储层人工裂缝扩展方位约为NE-SW向,压裂缝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延伸的垂直裂缝,且井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管道传声特性及典型破坏声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管道输送的正常运行,防止人为打孔盗油事件发生,对管道进行主动防护与快速准确地判定事发地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管道的导波特性,分析了管道人为破坏的典型声谱特征,建立了能对管道破坏方式进行分类的混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声波通过管道中介质以平面波传播且衰减较小;典型破坏声可在管道内远距离传播,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与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相结合能有效地提取和识别其声谱特征,从而为管道运输防盗监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