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为什么这么聪明?"这是一个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弗里堡大学进化牛物学家塔德鲁兹·卡维茨很想研究这个问题.卡维茨博士问:"如果聪明这么好的话,那为什么多数动物仍然很愚笨?"卡维茨茨志趣相投的科学家正设法弄清动物们为什么学习以及为什么有些动物进化得比其他动物史擅长学习.他们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原因是,聪明可能对动物的健康不利.  相似文献   

2.
论技术叙事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以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新文化史等领域的概念分析工具为参照,对近20年来的科学技术论和科技史研究进行考察,显示了技术史朝向"新文化史"发展的趋势,并思考有关编史学核心问题,以尝试为之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本文历史地回顾了技术史解决"与境论"问题的系谱,从而指明技术史对建构论的引入开启了技术的"新文化史"进路,分析了各阶段采用的文化研究方案的优缺点;对"技术新文化史"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考察;最后着重讨论了技术叙事的文化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1822年《马丁法案》通过以来,英国社会对如何关爱动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争论。1964年《动物机器》一书的出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方长达十五年对于农场动物福利问题的辩论。经过各方长期争论和磋商,英国最终于1979年确立了农场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思想。"五大自由"思想为动物福利科学的研究确立了基本框架、指明了发展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府对动物生产的管理以及饲养者的生产实践,该思想亦成为动物福利立法、农场动物福利评估认证标准的重要基础。"五大自由"思想显然是在生产者、消费者、科学家、政府等多方利益、观念、知识等冲撞与磋商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自然主义的背景下,追问"我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自然主义在个人本体论问题上的可选方案主要有虚无主义、动物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四维论。其中,动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自然主义框架去把握和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不过,这种专注于处理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动物主义是不完整的,因而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容易受到传统心理连续性标准的挑战。一种完整的动物主义应当包含一种适当的自我模型并在意识问题上承诺了某种一般性的立场,换句话说,应当是自然主义整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19世纪随着人们善待动物观念的兴起,社会公众和科学界围绕"动物实验"问题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公众质疑以科学的名义残忍对待动物的合理性,科学家们则坚信科学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在科学与伦理的交锋以及科学实践与更大范围的技术——政治相互磋商下,动物实验"3R"原则得以确立。"3R"原则既满足了人们对动物的道德关切,又保障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Affordance是动物(在环境中)行动的生态性基础。如果从Affordance视角对"制造"和"使用"这种人类特有的行动进行审视的话,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可能会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通过Affordance视角来探究技术创新活动会发现,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Affordance的"读写"过程,其中,"书写"Affordance的过程是通过对某次特殊的Affordance遭遇进行物理还原和加工得以完成;而读取新的人工物的Affordance过程则是通过对人机界面的Affordance以及情境Affordance进行"读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2,(19):F0004-F0004
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是每年的10月4日。这是为了纪念意大利传教士圣方济各(又称圣·弗朗西斯),以及他所倡导的"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理念。意大利修道士圣方济各于1182年出生于意大利阿西西地区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他于1206年摈弃了所有物质财富而创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主保瞻礼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世界动物日"是由一些生态学家于193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会议时所倡议的。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唤起世人关注濒危生物,慢慢才发展为关怀所有动物。虽然他们选取了传教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工程研究者们在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依旧各执一词的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双方将"工程"与"engineering"进行直接对译并按照自身文化语境中赋予源出语的涵义来理解译入语,阻碍了彼此真实意图的表达。通过将两个概念重新置于各自内生历史文化场境下进行概念史考察,一方面揭示出二者在涵义上的不对称,另一方面也解释了双方学者所坚持立场的逻辑起点。最后考证了"工程"与技术史学概念"technological system"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定义毒素之王并不简单作为究毒液的科学家,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最致命的有毒动物是那种?其实这种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给自然界中"动物对人类的致命性"下定义绝对是个麻烦事。首先要搞清楚被问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例如,哪种动物最有可能致我们于死地?还是我们最应该避免与哪种动物接触?或是因为好奇哪种动物能分泌出最毒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人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开始关注农场动物的福利状况和讨论动物权利开始,动物的道德地位问题成为西方生命伦理探讨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和深生态哲学作为三种最有影响力的伦理观点虽然在辩护对象、伦理学基础和现实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有着共同的终极理论指向,那就是给予动物和各类自然生命以不同程度的道德关注,构建人类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12.
基因是否道出了生命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多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6):21-23,F004
遗传学思维强化了人们从个体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然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同样施加影响使基因传给我们的后代。教养和DNA一样决定着人们进化的命运,它们是指引进化路程的双重驱动力。人类有能力选择通过基因或者文化传播两种方式进行复制,这正是我们与动物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世界动植物的多样性,人们对于动植物名称的了解往往不太确切,动植物“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给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译者缺乏专业知识或严谨的工作态度都会导致误译。以拉丁语为中介进行动植物名称的翻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in understanding abduction is whether it is an instinct or an inference. For many commentators find it paradoxical that new ideas are products of an instinct and products of an in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Fortunately, Lorenzo Magnani’s recent discussion of animal abduction sheds light on both instinctual and inferential character of Peircean abduction. But, exactly for what reasons are Peirce and Magnani so convinced that animal abduction can provide us with a novel perspective? Inspired by Peirce’s and Magnani’s discussions of animal abduction, I propose to compare Peirce’s and Magnani’s views of animal abduction with the estimative power of non-human animals and humans, which was one of the internal senses in medieval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5.
根据隐喻映射的源域的语义范畴,通过语义分析确定隐喻术语命名的类型,将其系统化,并描述隐喻化的机制,研究医学俄语隐喻术语命名的本质、类型,并进行解析。俄语医学术语的隐喻命名具有理据性、主观性、体验性、社会性、文化性等特征,可划分为7种类型:人物隐喻、动物隐喻、植物隐喻、颜色隐喻、地理隐喻、神话隐喻、社会形态隐喻。  相似文献   

16.
信息、文化与文化信息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与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信息时代,信息与文化还一体化为"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当代文化转型的产物,我们在走向信息文化的同时,也面临文化信息主义的可能性。从信息文化走向文化信息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有可能将信息文化建设成为一种片面的科技文化,因此需要自觉地将信息文化构建为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 is proposed to make more appropriate distinctions between experience, awareness and consciousness. Experience can be defined as a characteristic linked closely to specific pattern matching, a characteristic already apparent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t least. Awarenes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pecial experience of one or more central, final modules in the animal neuronal brain. Awareness is what experience is to animals.Finally, consciousness could be defined as reflexive awareness. The ability for reflexive awareness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and human awareness and depends upon the availability of a separate frame of reference, as provided by symbolic language. As such, words have made reflexive awareness – a specific and infrequent form of awareness – possible. Conciousness might be defined as the experience evoked by considering, i.e. thinking about experiences themselves.If there is a hard problem of explaining consciousness, than this actually must be considered as the hard problem already met when trying to explain basic experience, since its nature remains elusive.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化术语在跨语言文化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探索不足。文章对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进行探究,首先分析它在敦煌文化自觉、自信及自塑方面和敦煌文化话语传播方面的必要性。接着,通过探讨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差异性,指出它应关照的三方面问题:“兼顾术语翻译过程与结果”“尊重术语类别差异”“呼应术语翻译服务性”,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其内涵。最后,提出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创新实践:“因类制宜”的过程标准化与“因势制宜”的结果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竜林文化是傣族一种特有的文化。透过这一文化,傣族人展示了他们对森林的生态取向,即以崇拜的方式敬仰森林,以禁忌的方式阻止人们对森林的破坏。借助这些措施,傣族竜林成为了保存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弥补了当地其他自然保护区缺乏干性季节性雨林植物的不足。竜林提供的水源、有机肥料和病虫害天敌为傣族人顺利进行稻作生产给予了天然保障,促使他们能够依托稻作农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源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我国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为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认知和深入挖掘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条件。本文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我国如何加强文化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技术框架和有关对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