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动测法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动测法与静测法结合可提高桩基质量评定的准确性,同时,动测法可为设计桩基时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丹微 《科技咨询导报》2010,(19):105-105,107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桩基动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讨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桩基动力检测技术是岩土工程检测领域的重大课题,是保证基础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具有省时、省力、经济、简便、无损等优点,已在全国各地的桩基检测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桩基动测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应变反射波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应变反射波法是当前在工程桩基检测中应用的动测法之一。就这种方法的应用及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工程我和试验资料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同时提出应用中应注意个问题,以提高这种该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桩在静荷载作用下的性态以及桩土系统的动刚度,介绍了机械阻抗法的基本原理。和静荷载试验相结合,并引入静动对比系数,动测法对有效地检测桩基承载力和综合评价桩身质量都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工程实例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5.
陈子才 《广东科技》2012,21(13):138-139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道路桥梁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等技术在基础施工上是一些重要的手段,以其适应性强、操作简单、成本费用较低等优势,广泛的运用到了桥梁桩基中。在桩基检测方法的应用上,主要有钻芯法、高应变动测法、低应变动测法、声波透射法四种方法的应用,其中,声波透射法具有各种综合特点和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分析声波透射法在桥梁桩基检测中的原理,并进一步阐述测试方法,从实例出发,通过观测和分析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的传播参数与桩体强度的相联关系,对桥梁混凝土桩基缺陷和完整性进行了分析与判定,并就如何分析检测数据和桩身完整性判定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桩基承载力检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静荷载试验,另一种是各种桩的动测方法.两种方法均是在桩基施工完成,下道工序未进行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投入营运的旧桥,通过桥梁静载试验进行桩基承载力判断亦有许多明显缺陷,文章通过一工程实例介绍了一套对静载试验进行补充的系统的桩基承载力检测方法,并对检测中的重点、难点和加固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桩基瞬态导纳动测法的原理,比较了该法与传统的稳态法的优缺点,探讨了该法的误差来源,以及降低测试误差、提高测试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复杂战场环境中CGF机动规划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CGF机动规划方法.首先根据CGF机动的特点,用栅格法对动态战场环境进行了建模.然后设计了机动CGF,重点对CGF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在确定种群编码方法以及适应度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遗传算子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应用于CGF机动路径规划的改进型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9.
桥梁桩基承载力性状的测试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桥梁桩基工程中荷载传递规律的特点,分析了桩基承载力现场测试技术和方法,认为Osterberg测桩法是桩基测试的革命。通过室内初步试验结果和现场的工程实例介绍了Osterberg测桩法的原理、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该测桩法适合于桥梁桩基载荷试验并确定桩基承载性状,对大型桥梁桩基测试意义重大,在工程实践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如何建立同类负荷动特性的综合模型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测响应空间的负荷动特性直接综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应用重心法确定同一类负荷特性的聚类中心,再通过对聚类中心等效样本进行参数辨识,以得到的模型参数作为该类负荷特性的综合模型参数.通过对某一变电站现场采集的负荷特性数据进行综合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而且其实现比综合辨识建模以及参数加权平均综合建模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1.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模型参数选取困难的问题,利用特征模型和动态特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建模简单、控制精度较高的特点,以直流电机的网络控制系统为例,研究了具有时延和数据丢包网络情况下的网络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特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和基于模糊动态特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丢包率对特征模型控制器系统的影响较大,而网络延时对模糊动态特征模型控制器系统影响较大.所提两种方法均可有效保证网络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2.
用光通量变化法非接触地记录了小型谐振式力传感器中的谐振梁的自由响应信息,并根据多点同时采集的时间域信号,利用时间域系统识别技术,进行了结构动态参数的识别。还与全息时间平均法、声测法进行了对比。结果分析表明三种方法测量的梁的前几阶固有频率一致,振型相近,并从识别的阻尼比中计算出了谐振梁的Q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采用晶闸管三相调压器控制变载荷电动机运行的特点,阐明了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该系统建模的必要性.基于带有回归单元的Elman神经网络,对变载荷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晶闸管三相调压器系统进行了建模.采用一种带惯性项的动态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克服了通常的BP算法振荡和收敛速度慢的弱点,使变载荷电动机系统跟随负载变化对电动机实现调压控制.对Elman神经网络的结构运用方法,以及惯性项的动态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对由晶闸管三相调压器构成的拖动系统建模所选向量参数进行了说明.实例表明,利用该方法迭代后的学习结果更容易将误差减小至期望值.  相似文献   

14.
皮肤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皮肤本构理论和建模方法.讨论了普通材料力学方法、离体生物力学方法和活体生物力学方法下获取软组织力学特性参数的测量技术,包括张力计测量、多轴加载测量、钢印挤压测量、气动吸料测量、超声波测量等,列举了皮肤生物力学在生物医学中的皮肤伸展术和扩张术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对皮肤生物力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皮肤的本构理论、建模方法、生物力学实验方法也给其他软组织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四旋翼飞行器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控制精度的重要因素。通常在动力系统建模时直接采用机理建模法,但在实际中动力系统的选用和安装都会影响到动力系统模型,故直接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准确性不高。本文基于动力系统机理模型得到动力系统模型结构,然后在搭建的测试实验平台上完成了转速数据的测量,根据实验数据通过ARX模型辨识出动力系统的模型参数,建立出四旋翼飞行器动力系统模型并设计了PI控制器。通过系统仿真与实际测量验证,结果表明:对应用参数辨识后的四旋翼动力系统模型进行控制时,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智能桁架结构机电耦合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压电弹性体的本构关系和机电耦合变分原理出发,建立了智能桁架结构的机电耦合有限元动力方程。由此推导出智能桁架结构的动态响应与压电主动构件输入电压之间的机电耦合传递函数,并给出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提出了利用压电主动构件作为智能桁架结构内激励源的结构模态测试新理论。最后,用文中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三维智能桁架结构的动力学模型,有限元计算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通过动态测试数据处理来分离测量结果、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首先采用动态数据系统建模法(DDS)作预处理与预分析,然后主要应用逐步回归法和周期图检验法即离散谱分析法,提取非周期与周期的确定性成分,并分离出测量结果与系统误差。再对提取后的数据,应用DDS建模法作随机误差的相关分析和连续谱分析,以分离其随机性成分。必要时可借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两者的组合模型,面对其参数作出精确估计。该方法的分辨率与估计精确度均有所提高,适用性很广,可全部借微计算机进行实时动态数据处理及修正测试误差。  相似文献   

18.
敏捷虚拟企业(即动态联盟)是21世纪组织管理形式,在CIMS工程实施中,对虚拟企业的建模和优化工作的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和紧迫性。作者提出了一个适用网络化虚拟企业业务过程动态优化的一体化建模方法IEPU,该方法集IDEF0、扩展事件过程驱动链(EEPCs)、扩展Petri网(EPN)和标准化面向对象的建模语言(UML)为一体,其在层次上是从上到下逐渐细化过程。符合从功能分析、详细设计到具体实施的生命周期。使用该方案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优势互补,最适合复杂企业特别是虚拟企业的建模、分析和优化。并着重对建模过程中EEPCs到EPN之间的转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现有主轴刀柄动力学建模方法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刚度影响因子的概念,建立了锥配合结合部动力学模型,并利用结构动力学矩阵与频率响应函数矩阵互逆的特性,识别出结合部的动力学模型参数.实验表明:计算出的模型固有频率与模态实验得到的值的相对误差在10%左右,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方法解决动态系统微分方程建模问题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设计将方程进行串结构编码并用进化方法进行演化建模的算法,以串形结构表示结构,用进化算法优化结构和参数,成功地实现了动态系统的常微分方程组建模过程的自动化。计算实例表明:采用此算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由计算机自动发现多个较优的常微分方程组模型,与原来GA和GP结合的方法相比较,它具有建模过程智能化、模型结构非常灵活多样、数据拟合和预测精度更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