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蓝悖论是现代归纳逻辑研究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直接挑战了归纳的逻辑基础,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方向的问题.近年来,归纳逻辑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对绿蓝悖论的最新回应.一方面,以诺顿为代表的实质归纳理论主张彻底摒弃归纳的形式化规则,认为应当把归纳推理研究的重心集中到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2.
绿蓝悖论是检验证据理论的一块试金石,而阿钦斯坦(Peter Achinstein)是一个致力于建构系统的证据理论并且先后提出了两个关于绿蓝悖论解决方案的学者。他早期追随卡尔纳普的研究纲领,认为产生绿蓝悖论的原因是因为"绿蓝"是一个时态谓词。这种解悖方案比较有代表性,耶和科尔(Gal Yehezkel)在2016年提出的解悖方案也属于这个研究路径。但是阿钦斯坦后来承认早期的解悖论方案是失败的,并且从证据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解悖方案,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绿蓝"的析取性质对提取证据的选择程序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反映了证据理论的一个困境:证据定义总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美国科学哲学家古德曼(Nelson Goodman)在他的《事实、虚构和预测》([1])中提出“新归纳之谜”,即如何区分可投射假设(projectable hypotheses)和不可投射假设(unprojectable hypotheses)的问题,亦即如何区分可被证据认证的假设和不可被证据认证的假设的问题。新归纳之谜在西方哲学界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其程度或许可以同休谟提出的“旧归纳之谜”即归纳的合理性问题相比。这两个归纳之谜都是历久不衰的,并且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古德曼提出的新归纳之谜的若干例证中,最令人感兴趣同时也最令人困惑的是他的“绿蓝悖论”。本文将介绍并评价历史上围绕绿蓝悖论所进行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古德曼的绿蓝悖论,以及卡尔纳普的解决方案和古德曼的投射理论;其次,对两位学者解决绿蓝悖论的方案进行了评价,即孔宪中先生的解决方法和陈晓平教授的解决方法,指出他们的方法最终还是无法消除绿蓝悖论;最后,在借鉴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种粗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确证悖论、绿蓝悖论和彩票悖论的演进过程,揭示它们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历史关联的悖论家族,是信念合理接受难题家族在不同层面的具体展现;在对三大悖论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认归纳悖论语用的知识论悖论本体地位,并明确界说归纳悖论;指出了当前归纳悖论研究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6.
古德曼的绿蓝悖论一经提出,便激起了来自逻辑学领域的回应,并给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却在逻辑层面上不约而同地走入了困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绿蓝悖论有解吗”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绿蓝悖论的代表性解决方案的考察,以文本解读为基探寻逻辑解决困境的根源,并借助于对绿蓝悖论的哲学重置,揭示其深层哲学蕴含从而给出一种哲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归纳推理的基石“将来和过去相似”,可以从贝叶斯决策论找到一个理论的基础:尽管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件的评估(即主观概率赋值)很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为了避免陷入必输无疑的荷兰赌困境,就同一个主体而言,他/她在进行概率赋值时应当保持融贯,即有必要假定将来和过去是相似的。这个方案强调的是形式的分析,因此可能被批评缺乏对经验事实的关注。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形式和内容并重的休谟难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归纳推理研究方法:基于证据的贝叶斯主义进路。  相似文献   

8.
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博弈逻辑(game logic)是随着博弈论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它是一行动逻辑。博弈逻辑研究的是理性的人在互动行动中即博弈中的推理问题,在博弈行为中存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正如在传统逻辑中存在逻辑悖论一样,博弈逻辑中同样存在悖论或者“问题”。博弈参与人运用演绎推理时存在逆向归纳法悖论,而运用归纳推理时存在归纳是否有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悖论性思想实验通过导出两难问题,致使科学理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动理论发生质的飞跃。伽利略的著名的自由落体思想实验便是悖论的典型。诺顿主张思想实验就是论据,他通过引入一个虚假的前提,以自由落体思想实验为例,将思想实验重构为一个论据,而布朗则坚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思想实验的说明。事实上,无论是诺顿的论据观,还是布朗的柏拉图式的感知,他们对思想实验所作的说明都是存在问题的。协调论认为,伽利略的悖论性思想实验产生结论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一对相反解子,相反解子的提出,可有效地从逻辑上为伽利略的最终正确结论的得出找到合法的依据,与伽利略结论的得出方式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0.
有两种关于辛普森悖论的解释,逻辑-基础的解释和因果的解释。前一个解释为哲学家普拉桑塔·班德亚帕德耶所坚持,后一种解释为计算机科学家朱迪亚·珀尔所主张。班德亚帕德耶在他近几年的文章中,强调有三个关于辛普森悖论的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分析才能够说明这个悖论得到了解决:1.辛普森悖论为什么是悖论;2.辛普森悖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3.遇到辛普森悖论该如何做?第三个问题他服膺珀尔的方法,认为因果性只会在第三个问题有作用,但是前两个问题他认为珀尔的解释都错了,应该给予逻辑-基础的解释。在这一篇文章中,我试图证明哲学家班德亚帕德耶对珀尔前两个问题及相关因果解释的批评都是不正确的,且他自己的逻辑-基础的解释也可商榷。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即理论内容的增长是科学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然而,科学理论的内容丰富程度与逻辑概率之间正好是反变关系,因此,科学的目标不是追求理论的高概率,而是追求理论的低概率,不是追求理论的可证实性,而是追求理论的可证伪性。既然归纳推理是确立结论真实性或概然性的推理,所以,归纳推理是与科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因而应当将它从科学方法论中清除出去,相应地,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也就一并被取消了。然而,当波普尔引入“逼真性”概念以后,他的验证方法便不可能是完全演绎的,或多或少地含有归纳的成分。因此,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取消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解决亨佩尔乌鸦悖论的方案可分为四类:甲,否认或修改尼科德判据;乙,否认换质位定律;丙,否认或修改等值条件;丁,认为尼科德判据中的"验证"与等值条件中的"验证"不是同一个概念。目前学界所提出的各类解决乌鸦悖论的方案绝大多数属于甲类,其中贝叶斯型方案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类。但即使是贝叶斯型方案,也存在严重问题;否认换质位定律又违犯逻辑,丁类方案也不可取。但是,逻辑等值的命题可以不是同一个命题,所以支持等值条件的亨佩尔论证是错误的。我们还用"例证"的例子表明了等值条件不成立。因此,可以用丙类方案来解决乌鸦悖论。用命题理论来解决乌鸦悖论是一个完全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科学哲学中,观察主要地不是被作为发现理论的手段。而是被作为对理论的归纳支持的证据来加以讨论的。到目前为止,至少对于绝大多数的经验自然科学家来说,经验观察证据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的经验科学理论的确直总是离不开观察证据的直接支持或间接支持。但是,科学哲学家们却一再指出,观察作为支持理论的证据的合法性是十分可疑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诺顿(John D.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自从体漠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一切增加内容的归纳推理都是无效的,一切经验论者(包括“研究的逻辑”时期的波普)都接受体漠的观点。从罗素开始,大多数科学哲学家不满意康德对经验知识如何可能问题的先验唯心论的解决,而竭尽全力去寻求新的解答。其中卡纳普和波普好像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较好或可暂时接受的的科学假说一方面要能容纳新的经验证据,另一方面要不违反逻辑。其不同点在于卡纳普以他努力构造的归纳逻辑作为选择假说的合理性标准,而波普则以反驳后件的演绎推理为标准。由于两人的目的不同,前者要尽可能…  相似文献   

16.
费希尔(Ronald Aylmer Fisher,1890—1962),英国学者,在统计推理、归纳逻辑、生物统计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信任推理(fiducial argument)理论,假设检验理论已成为现代统计学的重要学说,对于归纳推理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们知道一个纯粹的数理统计演算系统并不是归纳逻辑。归纳逻辑与统计推理又有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7.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用心理学研究的证据来论证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归纳推理合理性讨论位于认识论语境中,而心理学研究本质上是在方法论语境内进行的,因此不能用心理学研究来解释归纳推理合理性问题。归纳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世界-认识二元关系的追问,现已有的对这个问题的各种回答可以分成四类,前三类都不是能称为解释。当代进化心理学代表了第四类方法,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本预设建构了一个更高阶的解释系统,进而对归纳推理合理性问题做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证据问题研究是当代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将证据问题作为关注焦点和研究核心,首先分析了证据概念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认识论中的证据研究,特别是经验作为证据与辩护的关系,分别讨论了基础主义、融贯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解决方案。其次,分析了科学哲学中的证据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了证据在贝叶斯理论、概率理论和悖论问题中发挥的确证作用。最后揭示了证据研究之于认识论与科学哲学的意义,阐明了证据研究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之本体的学说,也是关于知识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通向关于世界(或宇宙)知识的理性路线,并且导向了他的逻辑理性方式。在自然哲学方面,他将对自然世界的解释和使解释作为永恒的和必要的知识这两个目标统一了起来。因此,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存在着基于观察的逻辑归纳方法和基于(主要是常识性的)共识的逻辑演绎方法两条方法论路线。亚里士多德对经验证据的接受,标志了认知境界的重大转换,从而对科学理性主义的生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