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啸山庄》是一部十分奇特的小说。20世纪以来,对该书的研究蜂起。但在19世纪,《呼啸山庄》却遭到评论界的谴责。主人公希克历是导致本书遭受灾难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恨,是希克历人性扭曲的原因。但是,无论“恨”多么残暴,“恨”也消灭不了“爱”。“爱”比“恨”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2.
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被称为“天书”,不但是因为其形式、语言的现代性,还由于其内容的丰富繁杂。《尤利西斯》中的母亲形象影射的是“祖国母亲”。小说反映出作者对于故乡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愫,突出了乔伊斯小说中所共有的“祖国”主题。  相似文献   

3.
刘杨 《科技信息》2011,(11):162-162,165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怨交织,双重人格集于人物一身。希斯克厉夫经历了人性的歧视、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快乐和林顿带给她的虚荣中徘徊。男女主人公这种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正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即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由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4.
小说《乔家大院》重点刻画的女性人物有三个,这三个女性都深深地爱着主人公乔致庸,不过,她们爱的方式爱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是三种不同的爱。大嫂曹氏对乔致庸的爱是慈母之爱,爱中寄予厚望;妻子陆玉菡对乔致庸的爱,是"爱不在朝朝暮暮",是放手的大度的爱;初恋情人江雪瑛对乔致庸的爱,是"爱之深恨之切",由爱生恨,而又真的恨不起来。小说通过三个女人对乔致庸的爱的描写,成功地展示了中华女性的美,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女性身上的美德:贤惠、大气、担当、聪慧、隐忍、包容、坚强、能干、忠贞等。  相似文献   

5.
《科技知识动漫》2007,(1):84-84
懂得爱和恨不仅是人类的“专利”,在大千世界的生物之间、庄稼之间、树木之间也有“爱”和“恨”,也就是说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生和相克关系。为什么“苹果核桃种一起,苹果受害会枯死”?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核桃树的根和皮层内含有一种核桃醌的挥发性物质,能使葡萄等许多果树茎干细胞分离,严重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丁玲早期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作家在爱、恨、生、死中展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从人物形象与书写本身相结合可以看出丁玲文本中的“反文化”色彩。结合丁玲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经历加以分析。挖掘丁玲此类作品的成因和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先锋性对后来女性作家的影响,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祖慰 ,创作了长篇小说《冬夏春的复调》。采用复调音乐的形式来结构小说。小说的主题是“善与善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焦水生 (冬 )、王娟 (夏 )、焦焰焰 (春 )三人的关系构成的。他们都是善人 ,但组成家庭后 ,便发生了冲突 ,带来了爱的灾难。这是一部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新探索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是一部反映伦理转变过程中时代焦虑的小说。小说中史蒂文斯传统上被认为是一个“僵化刻板”、“顽固不化”的男管家,本文却认为他是一个在伦理转变中陷入伦理困境的时代代表。主人的更换是时代转换的缩影,男管家史蒂文斯的一系列焦虑,无论是语言还是身份的焦虑表现的都是时代的焦虑,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史蒂文斯关于尊严和忠诚的追求只有在原来的时代背景下才有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男管家的伦理焦虑以及焦虑产生的原因管窥了当时大英帝国整个时代的焦虑以及时代的伦理转换。小说的结尾似乎预示史蒂文斯最终将走出焦虑,同时也预示了英国整个国家和时代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复活》不仅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而且还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著作,在这篇短文中不打算对它作全面的评述,仅谈几点自己的肤浅体会。一在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名著里,作者往往把它的思想内容和自己的创作意图凝结在作品的名字上。托尔斯泰把这部花费了他十年心血而写成的长篇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决不是偶然的。小说命名为“复活”,这就是说:《复活》中的两个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各自得到了复活。他们的复活,照作者的解释,是他们两人各自从罪恶的泥坑里爬了出来;他们的道德和人性都得到了复活。聂赫留朵夫对他曾经迫害过的人赎了罪,进行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在上帝那儿找到生活的意义,他复活了。玛丝洛娃由恨到爱,饶恕了迫害自己的人,革除了过去习染的坏习气,她也复活了。这就是作者在小说中企图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很显然,托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凯塞琳·曼斯菲尔所写的《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浅析.着重分析了凯塞琳·曼斯菲尔笔下的父与女这种血缘关系实质上却是一种因长与囚犯,镇压者与被镇压者,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揭露了西方男性统治社会的腐败,号召妇女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李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16-116
本文主要就乔治.爱略特的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来展开讨论。小说的宗教主题表现为一个“转变”,即随时代的变换,传统基督教中“形而上”的信仰作为社会的权威统摄力量已趋分化,并逐步让位于世俗世界里个人化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本文前半部分围绕康德,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对于爱略特小说作品的影响展开;后半部分阐述他们的理论中对于宗教的观点,尝试分析深植于爱略特小说中的宗教主题及其源流,并由此展开,论述爱略特对于社会与人的互动的独特看法:强调道德责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的小说具有浓厚的黑色幽默色彩。因为受到文革文化心理的影响,王小波的小说人物都是“革命时代的精神迷路者”。这些人物幽默、卑琐、有自嘲的特点,既有传统喜剧中的“小丑”的角色特征,又具有“英雄”的部分特征。因为这些人物,使得王小波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反乌托邦”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即现实主义时期 ,文学形式精彩纷呈、多彩多姿 ,唯小说可谓独领风骚。至“爵士时代”,美国小说名家、名篇如过江之鲫 ,虽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但几乎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对困厄时代美国现实的悲观绝望  相似文献   

15.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正> 巴金是当代中国文坛巨擘。他的小说自然朴实,热情真挚,能把读者带进他的感情世界中去。如果把他几十年来的丰富创作比作一条长河,这条长河充满感情的激流,“它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它曾打动过和继续打动广大读者的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感情波澜。因此,研究巴金小说创作的感情活动,对于总结文艺创作规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巴金强调感情活动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巴金小说表达感情的独特性、巴金小说表达感情内容的构成等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林革 《少儿科技》2013,(9):36-37
“黑客”指精通计算机技术,善于从互联网中发现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的人;也指通过互联网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查看、更改、窃取保密数据或干扰计算机程序的人。他们技术过硬、手段高超,有破解系统、网络及远程操控电脑的能力,有的让人爱,有的让人恨。历史上的首位黑客就让人又爱又恨。  相似文献   

18.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早期写的有关“爱”与“美”的小说价值在评论界早已认可,但从艺术的直觉性来分析其早期小说却寥寥无几。其实王统照在早期凭着自己一时的直觉,所写的这些珍贵的作品,从西方理论家“直觉”的角度来分析,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这就是小说所具有的审美情愫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代表作《爹爹》中的“渎父”、“弑父”情结,并阐释了诗人这种情结背后的成因,即在父权制社会挣扎求存的生存状态、对早亡的父亲的恨爱交织的情绪、对丈夫背叛自己的恨意,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