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平原黑土区的水土流失仍在发展中,面积不断扩大,黑土层变薄,土壤养分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化了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砂姜黑土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层”的暗色土壤 ,在枣庄市沿运滨湖地带广泛分布。由于受土壤环境因素及其内在性质的影响 ,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 ,为本市主要的中低产土类之一。本文拟对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途径进行研究 ,有助于提高砂姜黑土的肥力水平 ,实现本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砂姜黑土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层”的暗色土壤,在枣庄市沿运滨湖地带广泛分布。由于受土壤环境因素及其内在性质的影响,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为本市主要的中低产土类之一。本文拟对砂姜黑土的改良利用途径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砂姜黑土的肥力水平,实现本市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农业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引起的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结果:亚热带土壤8种元素含量高于暖温带土壤,其重要原因是两者区域自然成土过程的不同,引起它们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形成的;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改变着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农业土壤元素含量;不同土壤类型,各有自己独特创面形态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这是土壤元素纵向分布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掠夺式农业经营,我省黑土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与发展背景下,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治理和保护黑土资源势在必行。这里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松嫩典型黑土带分布着高有机质和高肥力的黑土资源,长期超负荷耕作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开展土壤营养元素储量研究对黑土资源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松嫩典型黑土带为研究区,基于野外土壤样本化验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0~20 cm耕层内土壤全碳(TC)、全氮(TN)和全磷(TP)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典型黑土带土壤TC、TN、TP储量均高于全国水平,含量分别达19.25 g/kg、1.88 g/kg、1.28 g/kg;TC、TN、TP高密度热值区和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典型黑土带北部,TC、TN、TP自北向南呈现降低趋势;C/N、C/P和N/P在该区北部空间聚集性较高;土壤粉粒含量在30%以上,TC、TN和TP含量较高,分别介于6.86~74.74 g/kg、0.94~5.93 g/kg、0.66~3.76 g/kg之间;TC、TN和TP储量受土壤pH、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大。研究为黑土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秸秆长度对黑土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了秸秆还田时不同长度秸秆对黑土力学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黑土压实与恢复、侵蚀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年6月以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克山农场境内典型黑土区未经开垦(高有机质低黏粒含量)以及耕作40 a(低有机质高黏粒含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还田秸秆质量分数为1%、土壤含水量为20%,以及土壤容重为1.1 g/cm3的条件下,采用室内固结和三轴剪切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压缩指数、回弹指数、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测定与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长度(1、5、15、25 mm和空白对照)小麦秸秆对黑土压缩、回弹及抗剪切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模拟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改善黑土力学特性,长期耕作的低有机质高黏粒含量的土壤在添加秸秆后抵抗剪切能力的增强效果最为显著。秸秆长度分别与压缩指数呈负相关,与回弹指数呈正相关,且添加15 mm长度秸秆的黑土压缩指数最低而回弹指数最高,即此时其抗压能力及压实后自然恢复能力最强。随着秸秆长度的增加,黑土的抗剪强度逐渐显著增强,但增幅逐渐减小。【结论】秸秆还田措施对黑土力学特征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且模拟试验结果的秸秆最佳长度为15 mm。  相似文献   

8.
砂姜黑土是皖北地区一种重要的耕作土壤.本文分析了砂姜黑土的低产原因和增产潜力,并对砂姜黑土的治理措施与开发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质量为监测区域,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共计采集土壤样品206个,应用气相色谱测定样品中的DDTs和BHCs的含量,采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基本良好,评价结果为黑土常规耕作土壤和人参种植土壤为二级水平,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和设施农业土壤为一级水平,各监测区域排名顺序为长期定位试验土壤设施农业土壤人参种植土壤黑土常规耕作土壤。结果表明,虽然POPs已经禁用了20多年,仍然可以在常规耕作的土壤中监测到,而且其含量影响了农产品产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安全,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说明,权属性识别模型更体现出了分割问题上的优越性,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评价方法可行,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季节性冻融后机械压实黑土自然恢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机械压实的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季冻融交替后土壤团聚体MWD、PAD0.25、土壤容重、孔隙结构以及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比研究了季节性冻融对耕作区不同程度压实黑土结构的影响及其自然恢复特征。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能够加剧黑土风干团聚体的分散并促进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降低破其坏率,以碾压2次处理时最为显著,破坏率降低了24.57%;且两种作用均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逐渐削弱,经冻融交替改善的土层范围也随着碾压程度的增加,逐渐上升缩减至地表。季节性冻融能够不同程度地缓解并改善典型黑土耕作区压实土壤的容重、NCP/CP以及土壤三相结构,但碾压超过8次时土壤结构无法恢复至自然无压实的状态;由于不同压实程度土体内水热运移的差异而致,土壤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恢复特征,压实2次冻融后的容重、NCP/CP分别显著降低和增加了6.97%和58.79%,GSSI却相对降低了2.2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德惠市为黑土区代表,研究其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及其动态,为黑土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上各类斑块的分布特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德惠市的农业景观主要以旱地和水田构成,形成以旱地为基质,水田为斑块镶嵌于其上的格局.水田较多沿松花江分布在东北部分,居民地基本上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且平行排列.其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各类用地向水田转化.结论 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德惠市的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德惠市农业属于扩大耕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甚至仍然存在开垦林、草地为耕地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惠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在耕地资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农村收入,促进黑土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今后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免耕、翻耕、深松耕作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方面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本文望能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6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时空演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干旱发生越来越频繁,总结我国农业干旱发生的时空演替规律对于指导我国农业抗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近60年来农业干旱受灾、成灾、绝收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农业干旱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的发生整体呈上升趋势;6大耕作区中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面积占全国干旱受旱面积的69%,为全国的重旱区.全国各省份对干旱的承受能力与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寒旱小杂粮区可持续机械化旱地保护性耕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高寒旱小杂粮区生态特点及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了高寒旱小杂粮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形成与特点,提出“三年一耕,轮作倒茬”是高寒旱小杂粮区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西北农业耕作区,能自动收集各种农业灌溉信息,实现节水灌溉,应是西北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就在于灌溉自动控制技术的相关设计和实施。本文尝试根据我国西北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问题,简析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实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森林的保护性耕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并针对我国城市森林保护性耕作实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土壤风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风蚀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势在必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土壤风蚀农业区农田防治土壤风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层次决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压力、农民因素、政府因素与科技因素是制约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主要的四大因素,它们的权重值依次递减。由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对于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将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黑土的利用与保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多个领域。明确黑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是黑土保护重要的基础和切入点。本文以典型黑土区黑龙江宾县为例,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模型并结合"3S"技术对黑土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空间分析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具有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性,全氮具有较强烈的空间变异性,极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其中HH高值聚类主要分布在糖坊镇和满井镇,LL低值聚类主要分布在经建乡、民和乡和摆渡镇。在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方面,河水冲击物和暗棕下的土壤养分最高。据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海拔、坡度、坡度变率和侵蚀密度与各土壤养分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磷肥和钾肥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人为施用量。  相似文献   

19.
冻融作用对东北土壤中重金属Pb和Cd化学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着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改变重金属稳定性和生物有效性.以东北地区典型黑土为对象,研究了冻融频次对黑土中Pb和Cd化学形态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频次的增加,Pb和Cd的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含量增加,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则随之减少.冻融作用促进土壤中Pb和Cd化学形态之间的转化,引起重金属在土壤中化学形态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冻融作用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而且不同土壤性质对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季节性干旱问题严重,需要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以提高坡耕地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在典型红壤坡耕地布设以花生为主的5种耕作措施:传统花生顺坡垄作、花生萝卜轮作、花生+秸秆覆盖、花生施用有机肥和花生柑橘套作,在长期试验样地开展模拟试验探究耕作措施对土壤性质和入渗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套作、覆盖和有机肥处理的措施可以显著增加坡地红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其结构,从而提高入渗能力和水分涵养效益.采用Philip和Horton方程对土壤初渗率和稳渗率的估算效果不够理想,Kostiakov方程对红壤坡地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好,整体模型有效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