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继2015年举办六场"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2016年《自然杂志》继续举办该系列讲座。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张新鹏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多媒体信息隐藏的缘起、发展与现状,内容涉及数字水印、隐写与反隐写、密文域信息隐藏等几个重要分支,揭示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在攻防对抗中不断进步的发展规律。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顾平教授分享了他对绘画中"自然"几个  相似文献   

2.
称隐吉狄为“洞天福地”真是太贴切了,这个坐落在死海西岸的自然保护区就是《圣经》中提到的人间仙境。当游人踏入这一自然保护区,耳边就会响起《圣经·雅歌》中优美的诗句:“我的爱人有如凤仙花,生在隐吉狄的葡萄园……”隐吉狄位于死海西岸,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后,按12个分支分配领地时,它是犹太部落分得的城邑之一。它背靠犹地亚山,雨量充沛,溪流众多,每隔7~10年都有较大的山洪发生。洪水将石灰岩山体冲刷成峭崖绝壁,并形成许多自然溶洞,为迦南特有的大角野山羊出没的场所。隐吉狄——“山羊泉”的名字也由此而来。目前,在…  相似文献   

3.
张日辉  滕国玺 《科学通报》2000,45(9):907-913
应用细胞内记录及标记技术,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在伤害感受及其调制中的作用。强电脉冲刺激隐神经模拟躯体痛,观察了猫皮层体感Ⅰ区654个伤害受神经元对刺激隐神经的诱发反应后,对30个(伤害及非伤害)神经元电泳Neurobiotin进行胞内标记,以显示神经元在皮层内的分布及形态特点。Neurobiotin标记细胞图象三维重建表明,电生理机能不同的伤害感受神经元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在形态特征方面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正>作者丹·琼斯比对了三本揭示人类创造力之源的书。《创造力的起源》是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Wilson)的第30本书。在该书中,他指出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对新奇事物有本能的热爱"。这一观点与《迅速崛起的物种:人类的创造力如何重塑世界》一书的观点一致。而这本书是由作曲家安东尼·勃兰特(Anthony Brandt)和神经生物  相似文献   

5.
李静 《世界科学》2012,(6):58-59
爱德华·O·威尔逊(E.O.Wilson)是哈佛大学的名誉教授。他出版了25本开创性的著作,其中包括:《社会生物学》(1975)、《论契合》(1998)、获得普利策获奖的《论人性》(1978)、《蚂蚁》(1990)以及小说《蚁丘》(2010)。他的最新作品是《社会如何征服地球》。最近,《新科学家》杂志专访了威尔逊,作为极具开创性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在接受采访时称,群体选择扮演了人类进化的主要推动力,并对我们为何需要一次新的知识革命做出了解释。以下是采访内容。  相似文献   

6.
也是初探     
打开这期《自然杂志》,就会发现比往常多了一个颇为新颖的栏目——“形象思维探索”,其中刊登了两篇文章,一是《自然语言中惯用法现象的数学解释》,另一是《突变模型在汉字识别中的应用初探》,或许你会感到奇怪:历来似乎是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形象思维,怎么会出现在《自然杂志》上?而这一栏目中所发表的两篇文章,与形象思维又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法之一的形象思  相似文献   

7.
这篇访问记介绍了人类学家日本立教大学教授香原志势对人类进化问题、特别对人类的昂藏七尺之躯的看法,并列举了在进化过程中人体构造的不适应之处。日刊《科学朝日》把它作为“科学的挑战”之一,编入该刊1984年新年特辑。全文除极个别的删节外,译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编后     
随着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人类所能探索的自然界的领域是日益深入和扩大了。本期刊载的七篇“基因研究”;二篇“自然界探索”:《太平洋里的怪兽》和《尼斯湖怪》;以及《太平洋大陆哪里去了?》、《火星的表面》等文章,从人类的遗传物质,史前期动物,古代的地球及天空中的行星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人类当前向自然界一切  相似文献   

9.
专家荐书     
《“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阅读法国作家雅卡尔的《“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一书,在叙事风格上,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位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这两本书都表现出作者知识的广博,思维的开阔以及与众不同的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但细致说来,作为几十年后的后来者的《“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一书,毕竟由于时代和人们认识的发展,与伽莫夫的著作有着相当的不同。在内容简介中是这样写的:“本书从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的微观角度讲述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进程,借助于生动又耐人寻味的事例,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完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革  薛滨 《科学通报》2001,46(15):1320-1320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填补了全球数据库在该地区的空白. 由于水资源短缺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威胁,降水及相应的水循环演变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领域中核心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剑桥大学D.Grove和A.Street教授从研究非洲内陆封闭湖泊开始,建立了全球《牛津古湖泊数据库》.随后对外流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了外流湖泊作为重要的气候变化记录研究的开展,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完成了《欧洲…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周易宇宙代数学──河洛易数学体系》一书已正式出版《周易》或《易经》作为中国文化史中第一部由符号到文字著成的古经已被世界学者认为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80年代以来,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研究周易的热潮,迄今仍在继续。随着21世纪的将临,中...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还记得动画影片《太空飞鼠》。现在,科学家真的准备将老鼠送上太空,为人类移民火星铺路了。在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火星计划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太空科学家也宣布了斥资1300万英镑的“火星重力生物卫星计划”——将在2006年某个时候,把15只“太空飞鼠”送上太空,作为人类火星  相似文献   

13.
韦林巴赫(Weissenbach)及其同事,在本期《自然》杂志上介绍了“人类基因组的第二代连锁图”。此文的发表时间,是在另一个完整的基因连锁图在《科学》上公开后不足一月。这说明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发展,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的。  相似文献   

14.
正当"人人为赛博格,赛博格为人人"的技术时代悄然而至时,我们作为机器和碳基生命的"混血王子",又将置身于哪些人类社会的集体精神症候之中呢?本期"小小科幻家,来了"的《端脑》《后悔两遍》《吾师霍金187》这三篇文章,将破解一系列不可抵抗的"冷酷方程式"。当人类集体面临生存压力而更新换代的时候,你会选择丢掉人性而取得苟活,还是积极获得人机结合的"赛博格"进化?  相似文献   

15.
方露 《科学24小时》2013,(10):46-46
近日,由《人类之子》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奥斯卡影后桑德拉·布洛克联手乔治·克鲁尼主演的3D科幻片《地球引力》曝光了首部预告片。该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但呈现的情节却扣人心弦,片中的特效更是完美至极。从外太空俯瞰蔚蓝的地球、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人工智能已经经历了60年的风雨路程。未来,人工智能到底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需要,机器也不再是人们眼中冰冷的工具,而是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作为科幻作品中很大的母题,人工智能经常在科幻电影中出现,比如《我,机器人》《黑客帝国》《机械姬》,其中人工智能往往扮演反叛者的角色,对人类造成伤害。结合现实来说,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日辉  滕国玺 《科学通报》2000,45(9):907-912
应用细胞内记录及标记技术,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在伤害感受及其调制中的作用.强电脉冲刺激隐神经模拟躯体痛,观察了猫皮层体感I区 654个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隐神经的诱发反应后,对30个(伤害及非伤害)神经元电泳Neurobiotin进行胞内标记,以显示神经元在皮层内的分布及形态特点.Neurobiotin标记细胞图象三维重建表明,电生理机能不同的伤害感受神经元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在形态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P<0.01).此结果在细胞水平为阐明皮层体感区在伤害感受性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资料,进一步从形态学方面为痛觉特异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补充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1997年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宣布为类人猿基因项目立项后不久,便成立了国际黑猩猩基因组序列和分析合作组织。该组织从取自一头名叫“克林特”的雄性黑猩猩的活体组织进行了DNA的测序.并在2003年12月完成了其基因组序列草图的测序工作。随后,又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对星猩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进行了比较,于2005年9月初分别在《自然》、《科学》上公布了两者之间的部分比较结果。为此.科学家就人类基因组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对比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  相似文献   

19.
备受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全世界科学家合作进行的宏伟的科学研究计划,其目标是破译人类细胞中的全都遗传密码。现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到达了它的第一个里程碑:第22号人类染色体被全部破译!这是迄今为止被完全破译的第一条人类染色体,英国剑桥大学桑格中心的伊安·敦汉姆及其同事在1999年12月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该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自然》杂志还以封面放事形式予以介绍。染色体是由DNA团块组成的,存在于每个细胞的细胞核中。第22号染色体是23对、杨条人类染色体中仅次于第2条染色体的最小的染色体,其DNA…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和美国塞莱拉基因组公司今年 2月分别在《自然》与《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各自绘制的人类基因组图谱 ,尽管两者之间团队合作存有争议 ,但使人们朝着正确理解人类生命机制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