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了矿井人体热舒适性等级评价模型.从矿井热环境和人体自身因素出发,考虑了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10项因素,根据实测数据和调查结果建立各影响因素的未确知测度函数.该模型针对矿井人体热舒适评价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利用熵权理论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最后得出人体矿井热舒适性的评价结果.将该方法用于某高温铜矿6个不同中段的热舒适性评价,并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可见该方法科学合理,可以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不同深度的矿井热舒适性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降温标准.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明确寒冷地区城市公园老年人秋季热舒适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微气候实测和热舒适调研的方法,通过与非老年人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年人室外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关系特征,从热中性PET、满足80%热可接受率的PET范围以及热偏好PET三个方面,划定了老年人热舒适评价标准,并探明了微气候因素对老年人热舒适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寒冷地区秋季城市公园中,相较于非老年人,老年人的耐热性较强,耐寒性较弱;老年人的热中性PET为8.3 ℃,非老年人为11.5 ℃,热可接受PET范围为3.2~28.0 ℃,非老年人为4.9~24.3 ℃,热偏好PET为25.8 ℃,非老年人为24.2 ℃;各微气候因素对老年人热感觉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黑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3.
贾琛霞 《科技信息》2010,(31):251-251
室内热舒适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使人更富有创造力。人体热舒适主要与4个环境因素和2个人体参数以及其他因素有关,即"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当人体处于热舒适状态时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与散发出去的热量相平衡。通过对人体热舒适方程的分析,可知"外在因素"通过对"内在因素"的作用影响人体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乘员舱内驾驶员位置的微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11个不同工况分析了空调送风温度、送风速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以及环境温度对驾驶员位置不同部位微环境的影响,接着基于Stolwijk人体热调节模型,采用Berkeley热舒适评价模型对乘员热舒适状态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各影响因素对人体热感觉及热舒适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人-服装-环境系统热湿舒适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试图从3个方面概要阐述对热舒适性的理论研究、热舒适性相关因素、热湿传递方式以及描述热湿传递的基础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PMV-PPD模型难以反映个体差异性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将Harris-Benedict公式引入到传统PMV模型中,考虑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对热舒适的影响,建立了改进的PMV-PPD人体热舒适性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的热舒适性具有一定差异,且男性更容易感觉到热,这种差异在人处于作业状态时较为明显;此外,男性和女性的热舒适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老年人会更偏爱热环境;最后,模拟发现体型对热舒适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偏胖的人对热环境具有更强的不舒适感。该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个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热舒适性,可为热舒适评估、建筑环境设计、空调系统设计和个性化智能服装开发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合理假定的前提下,从人体与热环境的基础理论出发,着重对影响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即温度和气流速度在热舒适条件下二者的最佳组合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校核,证明了该模型的可信度.环境风速和温度的热舒适组合模型@周俊  相似文献   

8.
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指人体着装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人体与环境间不断进行热湿能量交换,在这种能量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体感到既不冷又不热,既不闷又不湿的舒适满意的一种性能。服装在热湿能量交换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服装调节作用的进行,经过物理。生理、心理等因素的相互复杂作用,使人体处在感到舒适满意的热湿平衡中。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各种器官才能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服装热湿舒适性是人、服装、环境之间的生物热力学的综合平衡,是环境气候条件、人体活动水平、服装款式和服装材料性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协调。其中构成服装的物质基础——服装材料的热湿传递特性是影响服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人体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人体生理——服装功能——环境气候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形成机理,并就服装材料的热湿传递特性及其对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生理心理学角度分析室内热环境参数;再从热平衡的角度引入人体热舒适的概念,并提出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人体热舒适的措施.通过分析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非均匀环境热舒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从非均匀环境下的局部热感觉、局部热感觉对整体热感觉的影响、生理参数用于热舒适分析与评价、非均匀热环境热舒适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非均匀环境的热舒适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人体热舒适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的热舒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模糊的随机变量,因而对人体热舒适的评判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笔者分析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简化,在此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人体热舒适模糊综合评判算法。模糊综合评判解决了评判标度的连续化问题,从而减小了常规评判方法的投标的不确定性,还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数值实验结果同预测平均投标指标事较好,为客观评价人体热舒适提出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生理等效温度(PET)与微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人体热舒适度的研究,基于不同空间格局下的人体热感受,提出空间优化策略。【方法】选取南京高淳老街,在分析场地布局和空间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微气候研究,对不同空间内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瞬时风速)与天空视域因子进行实测,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各空间内不同时刻的实际人体热感受。进一步将实测数值导入RayMan中,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结合南京地区生理等效温度表测算不同的人体感觉及生理应激水平,并对PET与微气候因子做相关性分析,探索微气候因子与人体热舒适度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研究区域场地布局归纳出庭院式空间、街坊式空间、行列式空间和独栋式空间4种建筑肌理,将空间性质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3种。经测算,空气温度与PET的相关性最高,相对湿度与PET的相关性次之,瞬时风速的相关性最弱。行列式空间与独栋式空间(半开敞式)微气候表现较好,庭院式空间与街坊式空间(封闭式)表现最差。【结论】结合量化分析,提出5点优化策略,即确定有利于通风的街道方位与几何形态、确定适宜的建筑物与街道的高宽比、优化建筑表皮、增加绿化面积以及完善景观设施。另外, PET与历史街区微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能够客观反映人体的热舒适感受,该方法可以为不同历史街区空间格局影响下人体热舒适度作出科学评判,并提出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人工神经网络在热舒适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处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多种环境因素和人体的热反应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用于各类环境热舒适性预测的可行性.针对稳定热环境和非稳定热环境下的热舒适实验,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检验其预测的准确性.评测结果表明,对稳态环境,该模型较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对非稳态环境,避免采用回归方法遇到的非线性关系处理问题,能合理地预测非稳态条件下热反应的变化.因此,合理建立各类热环境的ANN模型,用已有的热反应数据训练该模型,实现对环境热舒适性的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模糊评判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地板送风空调房间为对象,通过大量调查与人体热舒适实验,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确定了4个室内环境主要影响因素(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于热感7级别的隶属函数,并建立了相应的热舒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为较好地反映室内人员的热感觉及定量给出室内环境的预测平均反应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Comfort is one of the most i mportant attributes ofclothing demanded by modern consumers[1]. Howevercomfort is a very subjective , vague and complex feeling ,which involves multidi mensional factors . LaMotte statedthat physical comfort might b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tactile and ther mal sensations[2]. Li stated that comfortwas a state of multiple interactions among psychologicalsensations that were deter mined by physical , psychological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3].Over the ye…  相似文献   

16.
基于指标预处理的高原地下矿工作环境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呼吸生理、热感受和毒理学三个方面选取等效氧气浓度、热舒适有效温度、空气质量指数和粉尘浓度作为指标对高原井下的工作环境进行灰色定权聚类评价.运用模糊一致矩阵确定各指标聚类权,减少了主观经验因素.该方法考虑了高原地区的特殊情况,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胡海辉  刘帅  张思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3):10021-10028
以哈尔滨市三座公园16个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春、夏、秋3个季节的小气候数据实测,运用Rayman1.2计算各季节的热舒适度,利用指标评价法对不同植物群落三季的热舒适度进行评价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植物群落小气候效应起到积极作用,秋季则相反。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各季节小气候因子与人体热舒适度存在相关性,且群落本身特征和舒适度也具有相关性,其中与密度、郁闭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种类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评价结果揭示了植物群落舒适度现存问题,为营造适宜人体户外活动的植物群落空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人体热舒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内外热舒适研究历史及现状,详细介绍了几个热舒适综合评价指标,指出目前人体热舒适研究正在向现场调查测试发展,并且考虑到人体适应性对热感觉的影响,同时指出在我国各个气候区研究热舒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