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数字滤波技术是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叙述了FIR数字滤波的三种设计方法,介绍了应用MATLAB仿真工具设计有限冲击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流程,并给出了滤波器频率响应曲线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求解复杂多模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和有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FIR DF)设计时减少误差的问题,将综合学习粒子群优化算法(CLPSO)应用于FIR DF设计中.CLPSO在每一代更新中采用所有粒子全局最优值代替粒子本身的个体历史最优值,当粒子停止更新时,重置粒子最优值,保证粒子学习最优和在错误方向上花费最少计算时间.数值结果显示,在满足算法复杂度、计算时间、逼近误差等设计指标的前提下,CLPSO在低通和高通频率采样法FIR DF设计中比传统查表法、遗传算法和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基于滤波器组的多载波-偏移正交调制(FBMC-OQAM)系统设计自由度不高和整体性能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原型滤波器的快速设计算法.假定FBMC-OQAM系统同一子载波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不同的原型滤波器.将两个原型滤波器的设计问题归结为一个无约束优化问题,其中目标函数为符号间干扰、载波间干扰和原型滤波器阻带能量的加权和.利用目标函数的梯度向量,通过双迭代机制求解原型滤波器.在每次迭代更新中,运用矩阵求逆的等效条件和托普利兹矩阵求逆的快速算法,极大地降低了计算复杂度.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新算法不仅具有低计算复杂度的优点,且设计所得的系统具备更好的整体性能,即原型滤波器阻带衰减更高、系统均方误差更低.  相似文献   

4.
FIR滤波器原理及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数字滤波器中的有限冲击响应 (FIR)滤波器原理 ,对FIR滤波器的窗函数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用TMS320C25单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实现无限冲击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实时滤波技术,阐述了以2阶基本节为子节的级联型结构IIR滤波器的实现原理.按照实时处理原则,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处理时间和所需的数据存储单元,采用TMS320C25内部定时中断来控制采样速率.以实现级联型4阶IIR椭圆数字低通滤波器为例,给出了TMS320C25汇编语言源程序,并给出了所实现的滤波器频率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用 TMS32010单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实现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方法.着重考虑如何减少处理时间和所需要的数据存储单元.以实现长度为80的带通 FIR滤波器为例,对直接式编程和循环编程作了权衡比较,并给出了所实现的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可以对天文望远镜环境温度实现更好的监控,本文设计了一种针对天文望远镜温度监控的24位高精度Delta-Sigma(简称D-S)A/D数字抽取滤波器,主要工作包括D-S A/D数字抽取滤波器Matlab建模与仿真、Verilog代码编写和使用SMIC18工艺的数字后端设计.其中有限冲击响应(FIR)抽取滤波器共3级:第1级为级联积分梳状(CIC)滤波器,抽取因子为32;第2级为级联积分梳状补偿滤波器,抽取因子为16;第3级为半带(HB)滤波器,抽取因子为2.最后设计的滤波器的输入信号为4位,采样频率4.096 MHz,输出信号24位,采样频率4kHz,输出信噪比154dB.得到的输出波形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CIC滤波器在调制器应用中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补偿级联积分梳状(CIC)滤波器固有的通带衰减,提出在CIC滤波器之前插入脉冲成形滤波器(PSF)进行预补偿的新算法,该算法不增加硬件复杂度.以多速率正交调制器为例分析了补偿后CIC滤波器的性能,给出了滤波器系统的频率响应.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算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设计一种正交镜像滤波器组(QMF)的原型滤波器,使用高边瓣衰减(SLFOR)的可变性和组合窗函数设计了低通原型滤波器,并且应用线性优化使近似重构的误差最小.结果表明,该方法程序运行简单,优化算法使计算机处理的速度加快,而且高边瓣衰减(SLFOR)组合窗减少了能量的泄漏,防止了子带间的混叠.  相似文献   

10.
针对接收机设计中使用有限冲击响应(FIR)滤波器对级联积分梳状(CIC)抽取滤波器进行补偿滤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加结构无乘法运算的FIR补偿滤波器实现方式.通过对FIR补偿滤波器系数的近似,将滤波器系数用与它最接近的{2n}集合中的一个数表示,将滤波器乘法运算转换为移位运算,整个补偿滤波运算仅由滤波器阶数个加法单元构成.仿真结果表明,这种采用系数近似的算法在实现高速运算的同时,可以满足对CIC抽取滤波器进行补偿滤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测定光具组基点实验中d〈(f'1+f'2)的限定不妥   总被引:146,自引:0,他引:146  
文章对用测节器测定光具组基点实验中所作d<(f′1+f′2)的限定,从理论上证明了其不妥性,并给出了正确的限定关系式.  相似文献   

12.
4.4DDS的研制     
本文首先从分析4.4DDS 结构出发,肯定了其性能、应用领域和重要性.其次是以实验为基础,利用缩聚反应,磺化碱溶二步分离法和脱色、重结晶手段来研制4.4DDS,原理清楚可行.最后用实验数据:4.4DDS146克、收率55%、熔点244——245℃,说明产品数量、质量已达聚合级指示.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三维形象和二维图形的关系,使用扭矢相容修正的双三次Bezier曲面方法研究物理三维图。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图像序列中恢复三维物体,假设相机为正投影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子空间的三维重建方法.利用所有图像序列构成的行向量生成的子空间之和与三维空间点构成的行向量生成的子空间是同一线性子空间、同时由所有图像点构成的2个行向量外加一个行向量就可以组成该子空间的一个基底的特性,线性地求取子空间中的行向量,最后完成三维重建.模拟和真实实验结果表明,该重建方法具有鲁棒性好、重投影误差小等优点,而且能够将图像平等地对待.  相似文献   

15.
章为解决特定人脸的三维真实感模拟提供了一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算法.首先,给出特定人脸的二维多方向照片及三维人脸中性模型,通过中性模型到特定人胜模型的变换产生特定三维人脸模型;然后,对特定三维人脸模型网格体做消隐、投影、纹理映射后合成具有高度真实感的三维特定人脸.如果提供具有特定表情的三维人脸中性网格体和多方向表情照片,该方法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二维透视照片合成三维全息图的方法.它利用人眼的视差及大脑本能功能,将普通相机对一物体在不同角度拍摄下的数张二维透明片,用激光全息的存贮编码方法进行组合记录,最后采用彩虹全息二步法进行第二次拍摄,可得到一张效果逼真且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动感的三维全息图.给出此方法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首先建立了2D和3D碳化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在加速碳化试验中2D和3D碳化深度的依时变化规律,探讨了粉煤灰掺量(0%,10%,20%,40%,60%)、粉煤灰种类(Ⅰ级、Ⅱ级)、水胶质量比(0.3,0.35,0.4)、胶凝材料用量(458,380kg/m3)、养护龄期(28,90d)5个重要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2D和3D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另外,还将2D和3D碳化试验结果与同条件下1D碳化进行了定量比较,发现2D和3D碳化明显存在交互作用,为量化该交互作用提出了2D和3D碳化交互系数概念,并给出了2D和3D碳化交互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数学表达式.以期为准确预测实际混凝土结构在真实状态下碳化寿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we consider the power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based relay-enhanced device-to-device(D2D) communication.In a single cell transmission scenario,dualhop communication is assumed in which each D2D user re-uses the spectrum of just one Cellular User(CU).In this work,we formulate a joint optimization scheme under a Decode-and-Forward(DF) relaying protocol to maximize the sum throughput of D2D and cellular networks via power allocation over different sub-carriers.The problem is thus transformed into a standard convex optimization,subject to individual power constraints at different transmitting nodes.We exploit the duality theory to decompose the problem into several sub-problems and use Karush–Kuhn–Tucker(KKT) conditions to solve each sub-problem.We provide simulation results to validat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ed sche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