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人们并没有从外来物种造成的重大损失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增加防范意识,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帮凶”。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学角度对生物入侵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对生物入侵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外来种转化为入侵种的过程和主要入侵类型,并从生态学角度对入侵种的入侵机制加以阐述,分析了与入侵物种自身和引入地生态环境相关的假说及入侵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结合上海城市植被的研究,阐述了上海外来物种现状,在对传统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物演替理论的生态防治法,并对外来物种的功过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布维岛是南大西洋中一个被500米高的悬崖包围以及被冰川覆盖的偏远小岛,它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一个没有外来物种入侵的地方。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会对当地物种产生有害影响。在美国,诸如斑马贻贝与缅甸蟒蛇等入侵物种,每年对农作物或其他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高达14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陈浩  陈利军 《科学通报》2007,52(5):555-561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公共健康、农业生产力和生态完整性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描述和预测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对物种入侵的防治和早期预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不对称性以及生物建模过程中模型选择的不确定性给入侵物种空间建模带来了困难和局限. 本研究利用统计学和信息理论的方法, 从地学空间制图和生物建模的角度研究了外来入侵物种(以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为例)的潜在分布以及环境影响因子,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的选择基于Akaike信息标准(AIC), 针对物种数据的不对称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频率统计的方法去划分物种源生地的适应性生存环境. 最后, 我们把在源生地建立的模型和分类标准投影到入侵地绘制了该物种在入侵地的相对适应性分布图.  相似文献   

5.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生物入侵现象步步进逼,近年来生物入侵更是猖獗,为我国自然生物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生物入侵现象也日趋严重。我国因几种主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  相似文献   

7.
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外来物种入侵”?每一个物种在其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都是与以它为食的相关物种如天敌或微生物协同进化的。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6,(2):F0005-F0005
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读者朋友来信急告:在四川凉山州攀西地区有一种叫紫茎泽兰的“霸王草”已经“统治”了当地大片土地,可能给当地生态带来重大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于2003年3月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 16种)中位居第一,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入侵,就可能给当地“土著”物种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见本刊2003年第8期马炜梁教授的文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相似文献   

9.
2003年,一部侦察照相机在美国加州安娜卡帕岛上拍摄到一只外来野鼠袭击一只假鸟蛋的情景。所谓“外来野鼠”,是指被从其原来的自然栖息地引入其他原本没有这种野鼠之地的野生老鼠。一项最新的全球性调查显示,外来野鼠正在将全球25%的海鸟种类斩尽杀绝。如今,全球海鸟中大约33%都已被列为濒危或严重濒危物种,而它们的濒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来野鼠的猎杀。  相似文献   

10.
去年7月,一组古生物学家提出,所有时期的最大量的物种灭绝不是由于小行星爆炸所致,而是由于简单的二氧化碳:大多的二氧化碳在海里泛滥!研究者们宣称,二氧化碳开始毒害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并溶解海生动物的壳。充满疑团的大量物种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2.5亿年前,95%的物种被灭绝(与之形成对照,6500万年前根除恐龙的小行星或营星消灭了地球上50%的物种),人们已就二叠纪的物种灭绝间题争论了几十年了——仅仅几年前有迹象表明西伯利亚巨大的火山喷发可能是罪魁祸首。但是今年在布莱克斯堡的弗吉尼亚·波利塔克尼克研究院的里查德…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海域发现了一群红色手鱼(Thymichthys politus),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第二个红色手鱼种群。红色手鱼是一种外形非常奇特鱼,它顶着一个醒目的背鳍,仿佛梳着“莫西干”发型,还长着一对像手一样的胸鳍。红色手鱼活动的范围很小,因为它们几乎不会游泳,只用“手”支撑着身体缓慢爬行。红色手鱼非常稀少,之前已知的种群只有一个,据估计有20~40只。此次发现的种群生活在距离前一个种群不远处,规模也基本相当。近年来,由于栖息地消退、海水污染和物种入侵等  相似文献   

12.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外来海洋生物入侵过程和机制分析为基础,结合多层次模糊综合判别,构建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框架和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建立海洋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分层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因子的隶属度和损害权重赋值标准,明确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风险级别划分标准和入侵风险预警分析方法。以米草属植物(大米草、互花米草、狐米草)为例,进行海洋植物入侵种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和大米草为高风险海洋植物入侵种,狐米草为中等风险的海洋植物入侵种。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14,(1):40-45
许多种类的北美鸟类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鸟类面临生境退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风力涡轮机等多种灾难性危险。而科学家发现,因近年来的绿色建筑运动而崛起的地景也对鸟类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4.
大约在53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开始分离,之后又经过1400万年,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最后分离,这块大陆携带着独特的生物种群向北漂移而去,成为孤愚于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大陆”。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澳大利亚保持了物种在进化上的独特性,在那里生活着一些极其怪异的野生动物,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块大陆。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人的眼中,外来植物就是迷人的野花。紫千屈莱和紫藤等外来植物,更是倍受家庭园艺爱好者的青睐。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这些绽放着美丽花朵的外来者一旦 “溜”出了他们的庭园,它们给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将带来多么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请读者参考本刊今年第七期《外来物种入侵》一文) 外来植物侵占土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摧毁动物的庇护所和食物,破坏土生植物的多样性并减少其数量。外来植物造成泥土侵蚀,使河流中的沉积物增加,影响水质,导致鱼类减少。外来植物大肆侵袭牧场和农田,使牧场的草料和农作物产量锐减,给受…  相似文献   

16.
大约在53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开始分离,之后又经过1400万年,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最后分离,这块大陆携带着独特的生物种群向北漂移而去,成为孤悬于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大陆”。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澳大利亚保持了物种在进化上的独特性,在那里生活着一些极其怪异的野生动物,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块大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南得克萨斯的里奥格兰德峡谷,人们发现了几头牛的尸体,它们的体内找不到一丝血迹。人们相信是秃残杀了这些牛。在这次成规模的屠杀牛群事件前后,美国已有多起牛的无血遭屠杀案件;1995年3月11日,在波多黎各岛,8只绵羊无声无息地倒在夜幕中,胸口上被截了3个洞,它们的血被吸得干干净净。陆续有报道说,火鸡、兔子、山羊、猫、狗,甚至马和牛,都被吸尽血液而死去。还有一个报道说,在卡瓜斯城郊,一只被填充料胀得鼓鼓的玩具熊也没有逃过厄运——只是这次无血可吸,而是被撕得粉碎。玩具熊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们将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称为生物入侵。那么,外来物种是否都扮演着"非入侵者"的角色呢?在自然界,存在着某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有些动物虽然长相相似,基因也基本相同,但习性却相差甚远,比如猫和兔狲;有些动物因取食方式近似导致形体趋同,但它们却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甚至没有半点亲缘关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探索》2007,(6):5-5
不久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达尔市附近一个池塘内捉到了一只大如足球的巨型蔗蟾蜍。这是一种有毒蟾蜍,体长38厘米,重达900克,是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境内捕捉到的最大蟾蜍之一。更稀奇的是,大蟾蜍一般都是雌性,而这只“巨无霸”却是雄性。科学家推测,这只蔗蟾蜍的姐妹体型可能更大。为控制甘蔗甲虫,澳大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从南美洲引入了这种有毒蟾蜍。不料,蟾蜍的毒素却让澳大利亚的蛇和鳄鱼等物种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20.
张大勇 《科学通报》2003,48(18):2004-2004
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定殖、扩散,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