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和末年韩愈与佛教关系之探讨阎琦韩愈排佛,哲学史上评价不一,但对以下却无异议,那就是:一、反佛态度最为激烈;二、反佛志向终身不渝。然而,结合韩愈的生平研究,我们会发现,当宪宗元和末年、具体说就是元和十四年至元和十五年的两年之间,韩愈的反佛态度出现过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个案分析,揭示了唐代思想家与佛教僧人交往的具体原因.刘禹锡与佛教僧人的交往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佛学方法,丰富发展儒家学说;二是在政治上失意时,事佛信佛,寻求精神寄托;三是与僧人特别是诗僧交往,多出于科学的求知精神.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两宋时期中日两国“僧使”在佛教文化上互相交流的主要情况,得出中日佛教交流中日文化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中日之间的佛教交往,就没有文化交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自唐中叶以来,佛教在中国由盛而衰,类似隋唐频繁的中外佛教交往已鲜见于史。几百年之后,在中华文化根深蒂固的泰山,一位来自高丽的僧人满空,通过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在泰山兴佛取得了成功。这是泰山佛教历史的盛事,也是中韩两国在文化交往史上的佳话。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的交往,寺院讲经方式的普及,佛教在中国文学的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佛学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不论是当时文人的诗作还是民间文学作品,都折射出佛教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以及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6.
葡萄作为一种外来植物,西汉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葡萄纹样在中国佛教艺术中被广泛使用。汉唐佛教艺术品中不同位置中的葡萄图像,融摄了佛教文献与汉地传统思想,产生了独特的象征意涵。葡萄传入中土之后,纹饰图样的演变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的状貌,为研究丝绸之路文化和宗教美术提供了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契嵩思想的主流是援儒入佛,而非佛学儒化。他认为,作为出世间教,佛教也有教辅之效。另外,他对中庸和孝道的个性化诠释,以及他在《非韩》中对韩愈排佛言论的反驳,都表明他试图通过对某些儒学概念的重新释读来宣扬佛学本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交流的速度和规模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东西方文明呈现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激荡和融合。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为20世纪佛教在西方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使承载着东方文化传统的佛教具有了向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新起点.佛教在美国传播的百余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佛教传播的轨迹以及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各不相同。当代的美国佛教已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佛教不仅作为世界性的宗教,更作为东方文化的载体,在20世纪美国的传播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和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更是多民族交往团结之路。佛教的传播途径,尽管不局限于传统的丝绸之路,但佛教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入和发展线路,其实也主要是顺着丝绸贸易往来的商路进行并逐渐普及深入的。历史上,佛教在东北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构成了东北亚文化圈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促进了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与民族团结。及至今日,佛教仍然是东北亚国家交流的一条"黄金纽带"。  相似文献   

11.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因充满"画意"且富"禅理"而在诗坛上独树一帜。立足于"诗中有画"来探讨王维诗歌创作的绘画美,以及站在"禅理"的精神层面上分析其"诗画"的重要联结点,以此阐述"画意"和"禅理"的完美结合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韩干是唐代画鞍马最为出色的画家。历史上流传关于他画马的神话,极言他画马的神妙。《照夜白图》是韩干鞍马画的代表作,是现存的他的极少数作品之一,也是把马的神采描画得特佳的作品。从视觉心理上对《照夜白图》进行分析,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拟测,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唐代长安、洛阳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发展,佛教在此迅速传播。佛教的宣扬者"阎罗王"成为佛教进军民间的率领者,其形象喜好以及是非观念在当地表现明显,为民众表达心声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这与两京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呈现一定的佛教民众化内容,部分反映了两京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以汤用彤先生对菩提达磨的研究为考察中心,回顾并总结了近代汤用彤、胡适、吕潋为代表的几位佛教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绩。对于汤用彤等学者经考证辨伪,所厘定之文献中记述的菩提达磨生平的史实与传说的界限、其思想理路之来源与关于其与后世禅宗之关系,进行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汤用彤先生等近代学者对菩提达磨的研究,确立其历史地位并还其非神圣的形象,援引史实,判定真伪,大体上阐明了菩提达磨的思想理路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也是反宦官斗争遭遇挫折最大的时代。与东汉相比,唐代的皇权、相权、官僚集团的凝聚力、外戚力量和学生力量都相对小了很多。唐代中后期严峻的政治形势使皇帝对宦官更加依赖。在宦官专权的形势下,官僚集团、外戚和士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宦官也是依赖性大于反抗性。与东汉相比,唐代的宦官掌握政权和军权也更加制度化。这些都导致了唐代中后期反宦官斗争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8.
王骥德是晚明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在戏曲研究中他一直被人们作为吴江派的主将而分析研究,但是从他的《曲律》中可以看到,王骥德不但赞赏汤显祖的词采,批评沈璟的鄙俚,而且在具体的戏曲理论方面也和沈璟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些“反常”现象,抛开汤沈之争的派别局限,将王骥德放在晚明戏曲转型的大背景下分析可得,王骥德在晚明转型期的曲坛具有独特的意义.他不但推动了戏曲韵律的规范化,而且看到了词采的重要性,使得戏曲向更加典雅化的道路推进.这对于提升戏曲的地位,改变戏曲是小道的命运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唐大中初期,马戴贬谪到朗州龙阳之后,他游历过湖湘不少地区,对湖湘山水及贬谪生活有一定的切身感受,创作了不少与湖湘有关的诗歌。他的这些湖湘贬谪诗,善于捕捉、选择和组合一些清幽、冷寂而又富有神韵的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失意之感,使其诗歌显露出明显的“清峭雅奇”的艺术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