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叶灵凤小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叶灵凤的情爱小说进行了梳理,指出他的性心理描写虽然有形而下的自然主义流露和颓度色彩,但基本倾向是健康的,在反封建意义上,是超越了传统伦理道德评价的。在艺术形式上,叶灵凤小说的主要特色是灵活精巧和清奇怪异。他的文本中存在的缺陷,不足以抹煞他的成绩和贡献,同时,指出对叶灵凤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应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对叶灵凤的情爱小说进行了梳理 ,指出他的性心理描写虽然有形而下的自然主义流露和颓废色彩 ,但基本倾向是健康的 ,在反封建意义上 ,是超越了传统伦理道德评价的。在艺术形式上 ,叶灵凤小说的主要特色是灵活精巧和清奇怪异。他的文本中存在的缺陷 ,不足以抹煞他的成绩和贡献 ,同时 ,指出对叶灵凤小说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应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意义的角度对叶灵凤的情爱小说进行赏析,并对叶灵凤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浪漫派的性爱小说,注重对人性本质的探求,对人物性心理的描摹,对人的本能欲望的揭示,肯定人的情欲的合理性,在尊重人的全面本性、追求生命的圆满中,向扼杀人性的社会提出控诉,因而有其进步性、民主性与现代性,也更逼近"人的文学"的本身.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以描写性爱题材的小说登上五四文坛的。纵观其一生的创作,爱情一直是他探讨的一个基本母题。由初期表现的灵与肉的交锋,善与恶的搏斗,到后期强调的自然对肉欲的净化,人格的自我塑造,这是他爱情小说的一个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池莉的《不谈爱情》和谌容的《懒得离婚》等作品在1985年前后的陆续出现,爱情这个昔日光彩夺目的小天使开始逐步退出了文学的伊甸园,取而代之的是情爱、性爱话语文学的陡然崛起。爱与欲、情与性却被活生生地割裂开来,一面是对爱情的怀疑和解构,一面是对性与欲的认同和放纵。这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中性爱话语变奏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可笑的爱情》、《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起先无疑是以政治和性爱两大敏感题材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批评家则透过这些让人“眼花乱”的描绘勘探小说中深刻的文化、哲学和历史意蕴,并对作者的艺术风格作出简略的概括,对昆德拉小说的结构、形式却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昆德拉自匕曾整理出版了一本关于艺术思考的论文集刚、说的艺术》,虽然他在这本小册子的后记中郑重声明“自己没有丝毫的理论野心,全书只不过是一位实践者的自白(加点原有)”,①但…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其作品再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真实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失落,渲染了情欲对人的支配,对复杂人性给以揭示。对盲目而残酷的人性的关注始终是她作品的最高命意。  相似文献   

10.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他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中唐世风转交,文人观念转化,对性爱伙伴力求美与对爱的贤贞,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唐世风向内敛、保守倾向的转变,同时又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1.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诗歌吟咏的主题。进入新时期,几代诗人开启了不同的书写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在找寻“人”的爱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蕾等女诗人的爱情里,通过身体的描写来表现感情与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也等开始将日常生活融入爱情中,并形成了个人化表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之情爱成为古希腊人感情生活的基本内核,重视人的追求和个性解放,使古希腊人的情爱观较早具有理性的觉醒意识,情爱方式必须遵守古希腊传统的中道思想,防止过度或不及,主张以节制情欲来高尚爱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关注心灵深度的作家,科埃略的作品对于生命意义、梦想、爱情、自我实现等主题的阐述有助于填补现代人的心灵空虚。他在《炼金术士》一书中将注意力放在人对自我认知的探寻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追问之上。通过"爱与意志"的结合这个"试金石",作者展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向往与追问。本文在罗洛·梅的理论观照下,论述小说主人公通过结合"爱与意志",经历友爱、情爱、自爱、神爱四个层次,最终达成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一串葡萄》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有岛武郎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我"对颜料偏执的爱和老师对学生美好的爱的描写,表现美好的爱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及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关注张慧敏在《想像与叙事》第一章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安徒生的"孩子气"与"爱情"。张慧敏试图为安徒生的"孩子气"辩护,同时澄清学界长期以来对安徒生"爱情"的误读。这两个问题一体两面,实则关涉"想像"与"虚构"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育院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更普遍,分手率尤其是男生分手率更高;满足性需要恋爱动机人数比例更高;选择恋友更多注重"美丽辐射效应";性观念、性行为更为开放;恋爱受伤者性行为发生率更高。不良恋爱动机和性行为动因,开放的性观念、冲动的性行为,宽松的教育监管及恋爱心智教育、性教育的欠缺,致使体育院校大学生恋爱伤害人数比例更高、等级更重;受伤后心理或躯体应激征象严重、行为消极极端者比例更高;男生因异地恋造成的伤害居多,女生则多为被动受伤;女生恋爱受伤后的应对方式比男生更温和、更积极。  相似文献   

17.
战国初期,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提出了"兼爱"为核心的理想社会方案。他主张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原则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墨子认为"兼爱"是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和总纲领,是和谐社会的道德追求和经济政治目标。"兼爱"要求视人如己,平等地爱一切人,树立公德心和利他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吴趼人写情小说的研究史已百年有余,期间,研究者们对吴趼人写情小说的态度几多变化,所用的方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情论"、"道德"、"矛盾"、"鸳鸯蝴蝶派"等是几乎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词。本文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整理评析,找出它们的意义及不足,并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吴趼人写情小说研究的深化与扩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关雎》是中国爱情文学萌发和形成时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闪烁着强烈光芒的一首男女恋歌,古老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和民间肥沃的艺术土壤孕育了《关雎》的美学风格。在艺术上,它以虚写实,用比兴手法和侧面描写的方法集中塑造了美丽的"淑女"形象,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在内容上,它是单纯表现"君子"痴心追求"淑女"的爱情颂歌,体现了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就艺术创作的主题而言,这一时期的绘画和文学媒介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即维纳斯形象。在这一时期,画家波提切利通过《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诗人斯宾塞通过《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阐释了象征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形象所蕴含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