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随着学界对身体研究的关注,有关女性身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一个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是如何被规训和塑造的?文章先从中西方哲学、文学、神话等文化观念基本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文化中建构起的女性身体,继而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疾病的话语建构和男权“凝视”下女性眼中的自我与女性当代文化适应中的焦虑与风险,得出了男权社会的“话语霸权”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中对女性身体的深刻规训和塑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身体研究主要围绕身体的符号化和非物质化进行,在错综复杂的话语包围下,身体处于失语状态。卡尔维诺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以反讽的方式对这种状态进行反思:一方面,小说展示了基督教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机制对身体的编码和规训,规训的目的是促使人实现身心的完整和谐;另一方面,规训的结果却是制造出种种夸张变形的残缺身体和人格(例如“半边人”)。目的和结果之间的悖论颠覆了以完整和谐为核心的基督教“元叙事”,揭示了一切事物都是充满矛盾的自反性存在(无论是符号体系,还是人自身),实现了对身体符号化的反讽,身体的复杂性本质在意识形态遮蔽下借助非正常的残缺形态发出了声音。  相似文献   

3.
在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角下解读<红字>中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主人公对规训权力的反抗,进一步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霍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心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路翎小说中所塑造的病态女性形象无疑深受俄苏作家的影响,但两者在刻画类似女性形象时,却体现出了迥异的思索。相比于俄苏文学中病态女性身上的“现代性”特征,路翎笔下的病态女性依旧只是一种传统男性视野中的“叙述”,这种言说特征只是作者的一种本能表达,离“个性解放”的目标还十分遥远,永久的象征性依赖状态恰恰是路翎文本中的病态女性区别与俄苏文学中的同类女性的最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路翎在“十七年”中小说创作的“知识考古”分析,探讨路翎在共和国成立这一新的话语背景中所面临的困顿状态,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与宿命,在现实的政治规训中无奈的退守,以及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坚持的人格力量。从而以路翎为标本,见证一代知识分子无处安放的青春,在政治与时代面前失语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给社会空间和文化领域带来了变化。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及思想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独立的生存之地,并打破空间领域的“公”“私”分界和性别偏见,创造“进”可跨入公共空间、“退”可回归“自己房间”的阈限空间,由此女性从“卧室”走向“第三空间”,拥有了表达自我、言说欲望的场域。同时,网络女性小说在创作主体鲜明的性别意识下彰显着女性写作的力量与魅力,在资本积累与权力争夺中不断发展,实现了女性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赋权与主体建构的目的。网络女性小说在空间活动、话语言说、资本积累、性别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反叛与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7.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8.
给身体打上记号,这是进入了写作的身体成为文学叙述主题的一个象征。带有标记的身体在故事的叙述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伤疤可以用来承担、传递重要的信息,成为叙述中的意义的传播媒介。苏童小说《米》中主人公五龙从初进城市到在冯家大鸿米店当伙计再到自己成为冯家米店老板且成为瓦匠街一霸,身上留下了不同的伤疤、印记,这些不同的伤疤、印记言说着他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合作化小说叙事中有两类女性人物形象非常特别:一类是有着“男性化”倾向的女模范、“女英雄”形象;一类是对农民“新人”大胆、主动追求的觉醒了的女性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两类女性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独特的性别修辞手法,将其纳入到革命政治这一宏大叙事之中.然而,这些女性主人公形象在革命政治的积极参与中获得了合法身份的同时,又失去了其“自我主体性”,成为了符码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以身体为切入点,揭示了军队官僚体制下个人与权利之间的关系。军队的严格规训这一权力策略和技术造就了士兵驯服的身体,也成就了利欲熏心的军官们的权力野心;医院里病人的身体成了医生眼中的非生命性实验标本,人的身体异化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小说主人公尤索林以寄附于身体层面的非理性方式,以理性的他者直面权力,虽然势单力薄,但仍然表达了对现行社会压制制度的反抗和抵制以及渴求自由和生命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13.
女性身体成为新闻热点,背后隐藏着男性文化霸权对女性的宰制。这种宰制借助新媒体、商业资本、道德、法律规范等组成一个庞大的男性文化霸权同盟,既不断地炮制女性身体事件,又不断地对女性身体以规训。同时,女性身体事件中女性也存在着以身体作为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冲击男性文化霸权的规训,塑造女性自我新形象。但男性文化同盟以其巨大的向心力,不断地诱导这些女性追求着“假的需要”,走向自我迷失。我们要反省男性文化霸权,也要反省女性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迷失。  相似文献   

14.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热潮中,陈染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坚持个人话语的言说,坚持个性化写作,塑造了一批反传统伦理常规的女性形象。其长篇小说《私人生活》讲述了主人公倪拗拗的身心成长历程,通过对主人公孤独自闭、同性恋倾向、异性恋中的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见出小说文本中的自恋情结。  相似文献   

16.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中的女性人物在语言表达方面处于压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权制下女性话语权的被剥夺,在于女性的第二性地位。这种女性语言是女性的身体经验和心灵历史的折射,作为小说的叙述策略具有否定男权制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伦·麦凯恩关注男权语境下女性身体的二重性,即女性身体作为男权社会施暴的对象,及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走向自我救赎的主体工具。短篇小说《姐妹》中的女主人公肖娜青年时乱交、成年后遭强暴,面对自己身体的遇害与姐姐的病危,逐渐地完成了由男权"共谋者"、受害者向反抗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20.
普拉斯的小说创作有非常突出的自传性特色,《钟形罩》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她的精神自传。本文拟从女性视角解读其主人公埃斯特在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危机以及其后来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试图阐明在当时特定社会价值观下女性的悲凉处境和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